三国之大帝无双-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埽媸艿校荒苊闱孔员!
江东的孙策久攻江夏不下。黄祖死死苦撑。眼看就要顶不住了,然而这时孙策却不得不退回江东。扬州的刘瑶新得一员大将太史慈,此人在历史上原本不受刘繇重用,但是如今却被刘繇视为心腹大将,太史慈水战和陆战都精通,率着万余扬州军一路狂攻,很快就将豫章郡的江东军逼了回去,还重伤了老将韩当。而素来与孙家不和的交州刺史吴巨。也奉旨出兵攻打江东南部,虽然只是做做样子。不敢大肆出兵,也令孙策十分忌惮。这样孙策三面受敌,哪里还敢图谋荆州,只能退回自保。
郝昭率领一万多大军突入颍川,果然起到了牵制敌军的作用。在袁军主力在攻襄阳的时候,郝昭的大军连破数城,几乎占领了整个颍川,遥遥直逼南阳。袁术不敢大意,不得不撤兵回攻颍川,两军在定陵大战。令袁术郁闷的是,郝昭不但攻城厉害,守城更厉害,八千汉军硬生生的抗住了袁术的三万大军。
祸不单行,徐州的陶谦奉刘协的旨意,从下邺出击,进攻豫州的沛国。丹阳精兵,所向无敌,一路摧城拔寨,迅速打下半个沛国。
就在袁术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的兄长袁绍却一路顺风顺水的攻下了余下的大半个兖州。家孔融的军事能力实在只能算是渣渣,只率得数千兵马逃往京城。这样袁绍一下独得两州,且都是中原膏腴之地,隐隐成了第一诸侯。
就在袁绍沾沾自喜,扬言要攻入京师雒阳的时候,接到了“金蛇”飞信急报——青州的曹操,奉汉帝旨意,率十万大军进攻渤海郡。
袁绍大惊,渤海是他的起家之地,岂能轻易丢掉。
然而他的战线拉得太远,在军师沮授的提议下,率军从泰山郡进攻济南国,以期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济南国,历城。
袁绍率八万大军兵临城下。
城头上曹军林立,武将云集。正中一人,身材矮小却气势逼人,令人不敢小觑,正是曹操。
曹操对着城下的袁绍哈哈一笑:“本初别来无恙,不知率军前来造访历城,却是何故?”
袁绍扬鞭指着他怒道:“孟德,我等明人不说暗语,你为何欺我,攻打渤海郡?”
曹操哈哈大笑不语。
身边的荀彧走近城墙箭垛边,手中捧着一个卷轴,轻轻的展开,却是一道金黄的圣旨。荀彧大声宣读刘协下令曹操讨伐逆贼袁绍的圣旨,声音洪亮而清晰,历城上下的两军士兵听得清清楚楚。
袁绍气急败坏的吼道:“放屁,那个伪帝的圣旨岂能算数?”
曹操脸色一沉,指着袁绍喝道:“袁绍,你无辜攻击同僚地界,今有口出篡逆之言,我岂能饶你!”
他举手一挥:“放箭!”
城上箭如雨下,劲射而来。
身旁的颜良急忙舞起大刀,护住袁绍退下。
身后的士兵纷纷中箭,有人大喊:“是连弩,快撤!”
正在亡命逃窜的袁绍心中一寒,曹操居然也造出了连弩。
袁军纷纷溃逃,退出城上的连弩的射程,一阵争先恐后的败退,乱不成军,毫无阵型。
历城城门大开,无数的曹军从城中杀了出来。
当先一人,身长九尺,生的虎背熊腰,手持一杆六十多斤的赤鼻古月刀,催着胯下的大黑驹,一往无前,迅雷般冲杀过来。
身后铁骑滚滚,如同江河决堤,倾泻而来。
虎豹骑!
尚未站稳阵脚的袁军一阵大乱,纷纷再次溃逃,诸将制止不住,只得护着袁绍仓皇而逃。
就在袁绍损失了数千士兵,灰溜溜的逃回泰山郡时,传来了渤海郡被夏侯惇与郭嘉两人率着青州军攻下的消息。
袁绍气得摔落于马下,胳膊也摔断了,只好躺在泰山郡奉高城内养伤。
而这时的豫州之战终于停止了。张辽又给郝昭增加了一万兵马,这样颍川郡有了两万多兵马,而且配有连弩这种神器,任袁术兵多将广也是白搭,只好放弃颍川,一边退守南阳,一边派纪灵和杨弘两人奔赴沛国阻击陶谦,陶谦并无血拼之意,见敌军来势凶猛,便退回了徐州,也算是对刘协有了个交代。
西蜀的战事也因风雪而告一段落。
刘备的大军在霞萌关下进攻了几个月,却依然不能攻下霞萌关天险。而如今风雪已起,益州的大后方并不是那么稳定,益州之地的刘璋派系已经明显表露出对刘备派系的穷兵黩武不满,诸葛亮和张飞只能退回益州。饶是诸葛亮狡诈如狐,智计百出,但是战争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靠谋略就能攻下,还是需要实力和运气的辅助。
很明显的是,诸葛亮这一年的运气并不好,虽然这一年并不是他的本命年。他的乱天之计,终究是被与他齐名的庞统之计平定了下来。
但是这一年却是天下百姓悲惨的一年,数十万人因战乱而丧生。(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章 治理西凉
寒冬里的凉州,朔风四起,大雪纷飞。
停止西征步伐,休兵在武威郡治所姑臧的汉帝刘协并未真正的停歇下来。
攻城掠地容易,治理地方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凉州之地多羌人,要想将这几郡治理好还真非易事。
整个历史上的东汉,羌乱贯穿了始终,甚至算是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两百年来,羌乱耗费国家接近千亿钱,却无法完全平定凉并,最后只能靠大量发行铜钱来解决财政问题,引起一系列问题,最终使国家越来越虚弱。
东汉时期治理凉州的能臣武将,比较有名的是“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段颖。
这三个人,对羌战争都有过很杰出的战绩,在羌人中也都很有威名。但是,这三个人在剿抚方面则分为两个阵营。皇甫规、张奂赞同抚,而段颖则赞同剿。皇甫规、张奂赞同的抚,其实是在军事威吓的基础上,将降伏的羌人部落迁徙到关内,撒在汉人中,让他们由游牧生活转为耕农生活。而段颖的剿则是种族灭绝。段颖在担任护羌校尉的时候,灭掉了十余个羌族小的部落。对于像先零这样的大部落也是采取逐步蚕食的方法,削减其人数。
就短期来看,段颖的方法的确有效,但长远看来,皇甫规、张奂的做法更彻底。但可惜汉朝廷一直摇摆不定,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内民族政策,导致皇甫规张奂的方法无法见效。而段颖的方法因为过于血腥,也为广大士族反对。正是因为这种朝廷的犹豫,使羌乱成为汉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协认为血腥屠杀只能是镇压一时。而且不管如何,羌人也是他大汉的子民,显然他不愿意用屠刀来强行让他的子民认可自己的统治。
至于安抚,皇甫规和张奂的政策也并非完美,游牧民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要求他们变更生活方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再说将羌人全部迁到关内。岂不是等于放弃了凉州之地,将此地变成一块荒无人烟的土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等于是将凉州之地拱手让出给西域诸国。
游牧民族喜欢叛乱,喜欢侵略,其一是他们的部落首领贪欲太强,侵略成性;其二是地方治理的汉官对他实行苛刻的暴政。逼得游牧民族造反;其三也是因为游牧民族一到冬天就难熬。草枯马瘦,没有余粮过冬,所以穷则思盗,打起劫掠农耕民族的歪主意,所以冬季的异族劫掠的频繁次数远远胜于平时季节。
刘协一面令各郡县大开粮仓借粮给百姓,同时将长安也运来部分存粮,按户借给羌人过冬。大军压境,外加借粮过冬。这一年的冬季,羌人比任何一年都安静。对汉帝的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但是刘协知道。这办法只能解一时之急,不可能永远这样赈济羌人。
他令凉州诸郡和关中各地多处设立互市,便于汉人和羌人进行交易。羌人多牛马,汉人多粮,羌人可以在互市上卖掉牛马向汉人换取粮食,而汉人可以卖掉多余的粮食向羌人购买耕地的牛马。羌人需要粮食储备过冬,而汉人缺少牛马耕地。有了牛马,再配合曲辕犁,汉人便能耕种更多的田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而羌人有了粮食,就不用担心冬季缺粮,可以专心的放牧,而不是叛乱和劫掠。
正如周星驰所言,天下乞丐多不多,在于皇上,若是人人有饭吃,谁还要饭啊。对于羌人来说,冬季有了粮食过冬,谁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叛乱和劫掠。就算有,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一呼百应,星火燎原,连绵不息,令汉室朝廷疲于奔命。
而且关中的土豆的栽种已经逐渐的传播了开来,假以时日,这种产量高又易栽培的新的经济作物也可在凉州很多地区栽种,老百姓又多了一种新的口粮可以充饥,更不用担心过冬的问题了。
而摆在刘协面前的新的问题是,他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治理西凉诸郡县。
他将游楚迁到金城郡当太守,可是武威郡太守依然没有着落,更不用说各县的县令了。
没有合适的官吏推行他的政策,再好的治理之策也是一纸空文。
羌人读书的少,认识十个字的都是百中选一,要他们耍笔杆子比耍刀把子难上百倍。而凉州诸郡县的很多官吏都被韩遂席卷而去,兵退吏退,如今新占的各郡县的主政者都是一帮武将。
同样,关中各地也急缺各级官吏,征战李儒和吕布之后留下的窟窿还没补上,很多城一样留着武将在主政。
于是一道求贤令传遍天下。
只要你能识文断字,不论寒门还是士族,都可能为朝廷所用,按照实际能力担任凉州诸县的官吏。应征的最低门槛是,至少认识千字以上。也就是你能认识一千字就能参加报考。
考试的题目很简单。如果你想应聘县令,就谈谈你如何治理一县之地;如果你想当一郡太守,那么就谈谈你如何治理一郡之地;如果你想当个主簿,那就谈谈你如何当好这个主簿。反之你只认识千个字,并无其他高见,那就先当个小吏吧。
这一纸求贤令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