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十国千娇 >

第606章

十国千娇-第606章

小说: 十国千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泥的高炉,是屋子里高温的主要热源。另外还有铁匠“叮叮哐哐”挥着铁锤敲打的声音。

昝居润看过去,见几个赤着上身的铁匠,黄灿灿的肌肉上全是汗,正挥着锤子闷头敲打。

不多时,一个穿着单薄破麻布上衣的大汉走了过来,一边正在拿汗巾擦脸上的白灰。前面一个官吏道:“禀昝辅政,他就是徐胜。”

那大汉也抱拳弯腰道:“小的拜见昝辅政。”

昝居润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道:“你说能改进火器铳管?”

叫徐胜的大汉高声答话,不然听不见,他道:“还不知道哩,昝辅政晚来两天就好了!要等铁烧化了。北苑那边没高炉,造甲坊有,俺过来试试。”

这徐胜是北苑火器坊的铁匠,便是请命到汴水作坊来,昝居润才听说他在干的事。北苑那火器坊是专门试验新火器的作坊,比较小;而汴水造甲坊对铁料的需求极大,自建了熔铁的高炉,徐胜说要高炉,便到这边来试验。

昝居润非常重视这件事。

皇室在北苑划一块地皮给军器监专门试造火器,养那么多人、每年花费不小;可研制了几年就没搞出个名堂来……弄出那个什么“开花弹”,居然要整块石头钻空,用投石车投射,实在鸡肋。

而以前,无论是硝石溶解过滤的去杂质法、火药颗粒化燃烧更快,还是青铜铳、臼炮,都是郭绍亲自出的主意,火器坊只是执行。

如今接近年底,昝居润又要总结今年军器监各衙门的成效了……写到北苑火器坊的奏章时,难道写“白花钱粮,毫无成效”?

这让昝居润感到十分难办。好在最近这个工匠给他带来了一点期待。

“能试成吗?”昝居润问道。

徐胜有些迟疑,大声说道:“反正铳管用铸造,必得孔大、身粗;火药跑气,打不远!还得用锻裹的法子。”

“以冷棍为芯,铁板裹成?”昝居润道,“不是试过不行么?”

徐胜道:“是呐,熟铁太软,一炸就变形;稍硬又脆,一炸就裂。不过俺琢磨了,有两处不妥,一是铁料不行,二是火药不行。”

昝居润回头对随行的一个书吏道:“你把他说的记下来。”

“喏。”书吏赶紧从包里掏出笔墨准备。

徐胜又道:“俺们用的火药太烈,烧得太快、反易炸裂铁管;烟却少,弹丸在膛中冲不远。那火药炸东西行,发铅弹不太中用。俺重新调了配料,多加炭。

另外锻制铳管的铁,太熟软,稍硬便脆。俺试了很多法子,加石灰石能有好转……不过俺之前是一边锤炼熟铁,一边加石灰石粉,渣全捶打在铁料里来了。现今重新想法子,在炉子铁水里加!”

昝居润问:“这是什么缘故?”

徐胜一脸茫然:“小的不知道,小的一家三代都是铁匠,靠的是历练。”

他指着身后发热的大炉子道:“铁水重新浇铸成块后,俺就反复烧红了锻打,打成熟铁。然后用这种熟铁重新锻裹铳管。”

昝居润道:“你要是干成了,赏你钱一百贯!”

徐胜瞪圆了眼睛:“昝辅政一言九鼎!”

昝居润断然道:“只要你干成了,本官便是用俸禄也要赏你!”

但是这玩意要制成试验,至少要一个多月,昝居润等不及了,一个多月后已是明年!他就将收集的情况写奏章上去,总比写上“白费钱粮一无所获”好。

……这天郭绍一走进东殿书房,便见御案上有很多奏章,绝大部分是劝改国号的,已经分好类,他便丢在一旁不予批复,然后一并拒绝便是。

姿态要做足,若是一来就主动想改国号做开国皇帝,就显得十分难看;须得让很多人拥护自己,“勉为其难”才能干这事……虽然郭绍自己也很开国称帝。

而且郭绍还有一些事没想好,无法太急。

当年登基没有封功臣爵位,现在开国是得该考虑了……而且现在的禁军兵权制度适合于经常性的大规模战争处境,但不利于保证皇权的安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史上赵匡胤之所以杯酒释兵权,也是看到了其中风险。郭绍也要依样画瓢来个杯酒释兵权?他否定这种做法,因为他的军事理念和赵匡胤完全不同……而且照那种法子,现在朝廷实在没那么多钱“赎”回大将们的兵权。

郭绍决定再等等。

就在这时,军器监的一份奏章进入了郭绍的眼帘。他别的奏章大多发给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大臣酌情处理,但对军器监的奏章却十分有兴趣……古代士大夫对技术不怎么重视,但郭绍的观念毕竟不一样。

昝居润亲笔写的奏疏,其中着墨提到了一个叫徐胜的工匠,改进火铳铳管的尝试。

郭绍看得十分投入,只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印象里火枪好像不是黄灿灿的铜铸,真的是铁管!只是以前多次尝试用铁管没成功,才搞出那模样看起来不伦不类的火枪。

至于铁料里加石灰粉是什么原理?

郭绍琢磨了半天愣是没搞懂,提起笔在纸上乱画一些化学方程式,可惜他的化学知识只限于中学,而且忘记大半了!若他学的是冶金专业,现在或许能搞明白一些,可惜也不是。郭绍也是半壶水,很多东西一知半解。

好在他以前为了生计也干过铁匠,对此时的工艺还有点了解。

他无法搞懂工匠的工艺原理,猜测难道是铁矿石里含硫太多或者有什么杂质影响金属强度,加入的添加料能去杂质?

不管怎样,定要鼓励能够创新的工匠!郭绍提起笔时,想起昝居润就在这书房里。

郭绍抬起头道:“昝辅政。”

昝居润急忙起身走过来躬身道:“臣在。”

郭绍把奏章送还给他:“这个徐胜,若是真能做成铁铳管,告诉他会得到重赏!东京挑座宅子,开封府拨一块官田,再给钱财一千贯。”

昝居润面有惊讶,毕竟那只是个小小的工匠。

不过郭绍对他关心的事一向大方,沉吟片刻又道:“军器监找个空缺,给他加官身。”

昝居润忍不住道:“此人乃匠人,怕是大字都不识几个。”

郭绍道:“此事作用重大,徐胜若能立功,就算是个匠人也担得起重赏。朕也要他做示范,有才者,非只善文章者。”

昝居润只得拜道:“陛下英明。”

稍许,郭绍无意间又在御案上发现了一本极有意思的奏章:范质写的。

居然是劝郭绍开国称帝!因为劝这事的人太多了,奏章又分了类,郭绍差点没发现……好在范质的奏章放在最上面,才很容易看到,大概是几个内阁辅政都很注意范质的奏章,故意所为。

心里话,郭绍私人很不喜欢范质!

他站了起来,踱步到屏风外面,四个内阁官员都站了起来。郭绍转头看他们,问道:“诸位以为,让范质官复原职何如?”

几个人面面相觑,左攸抱拳道:“北伐之前,范公极力反对,大言不惭称陛下不能胜。而今陛下得胜归朝,却对范公十分宽容,正是东海之心胸也。”

其实范质一开始忤逆郭绍,是反对符金盏执政,搞出一堆破事来。只是左攸没提及。

而且,左攸主张复范质的官职,理由并非他嘴上说的那样……最关键的理由不太好摆上明面说!

范质的身份很特别,他是先帝时期的旧臣,且一直没有被郭绍收为心腹。此时此刻,很多前朝旧臣心里会持观望态度……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范质这逆抚龙须蹦跶的人都没事,前朝旧臣官吏还用操心自身的位置和利益么?

既然都是当官,且又非异族入主中原。只要自身利益能得到保障,郭绍设身处地:假设他是这样的官员,肯定照样当官,完全不想反对皇帝建国称帝。

至于左攸说什么理由不重要,他的主张态度最重要。估计左攸等人也看到这一点了。

果然,黄炳廉等三人也陆续道:“陛下宽厚,天下归心矣。臣以为,范公宰相之才,能得陛下宽恕幸甚。”

郭绍办事也是十分干脆利索,听到四个人都和自己一样的态度,当下便回头道:“来人,去范府传旨,叫他明日到政事堂上值,以前操持什么,现在就干什么。”

当值的宦官是曹泰,声音有点有气无力似的:“奴婢遵旨。”

第七百三十五章如鸟之翼

范质掀开政事堂书房的木雕窗户,风声变大,雪花在成堆的案牍外飞舞,一株梅花在风雪之中含苞待放。后面一个书吏正忙着把他的东西摆放出来,几个官员站在后面。

他转过身叹了一声道:“老夫竟被那姓曹的宦官羞辱了一番。”

官员们道:“不过是个阉人,岂明君子心胸?范公不须与他一般见识。”

范质黯然道:“臣亏欠先帝一命。”

几个人皆沉默,当年郭绍称帝,已是强夺皇位,他们都没为先帝殉国,而是苟且偷生,现在便极不愿再提旧事。

范质听罢说道:“今上大功于世,大势已不可违。太祖(郭威)先帝对臣有知遇之恩,臣居于庙堂,只愿今上能善待前人。”

旁边的官员道:“朝中地方曾受太祖、先帝恩惠者不在少。诸公皆有此心。”

……皇帝的宽容鼓励了李信,让他看到希望。打头阵上书没有死,名字必定已让皇帝记牢,仕途前程不止于前。

宣仁三年年底,李信从江宁府快马赶回东京,欲进献图表。

郭绍在养德殿亲自召见了李信。

李信被宦官带到郭绍办公后休息的地方,见只有郭绍一人,这是单独召见,心下已是激动万分。

郭绍没干任何事,面前的几案上只有棋盘和棋子,奏章也没带进来。他径直叫李信拿图上来看。李信急忙从带进来的布袋里拿出一大叠卷宗。

“坐,你先坐会儿。”郭绍指着对面的软榻,随口道。

郭绍翻看着纸上图文并茂的东西,内容很多。

良久后,李信便道:“江宁造船坊已在试造这种海船,大食船与中原船的构造全不相同。其形状不同于我朝船只宽大平实,而船身狭长、船底为尖;桅杆、船帆亦大相径庭。大食船帆为纵帆,饱帆如同三角形,如鸟之翼也。

据江宁船坊官吏言,这种船更适合于海上航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