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盛世梦 >

第79章

盛世梦-第79章

小说: 盛世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坎上,都用石灰表明了具体的位置大小。特别强调土要东西南北四面倒。要倒均匀,一两天后,大家知道该怎么倒了,管世厚不断来回检查。纠正,三四天后便堆的像模像样,稻田上层的土稀软。到中间就逐渐变成干土了,越到下面越干。使世敦、世厚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二十天就挖完了,开始抽了三百人放条石在池坎边砌护墙。很快发现还差些人,遂增一百人,用四百人抬条石砌护墙。十五天护墙砌好,又花了一天,砌好前后闸门,再打开管家河沟放水,两天便灌满了。以后,进度加快,平均一月便建好一个,到年底时六个鱼塘便建好,陆续放养了在连珠凼培育的六类由小到大的鱼苗。

管家东院已全部建好,低矮花树,假山,观景露台,以及第一进外的水阁凉亭已全部配置好。

管世厚与刘芳、管正瑜,管正瑾及渔工们早已住进里面。

寒冬腊月,雪花飘飘的时候又到了。腊月初一在道台衙门前边的东水门酒楼,在重庆府衙前边的太平门酒楼,在巴县衙门前的储奇门酒楼,镇署衙门前的金紫门酒楼相继开业,四座酒楼的兴建和开业使四府门前的这条大街更加繁华热闹。

连续四天的开业盛典四大衙门的主官,和以龙会长为首的重庆商业巨子皆应邀出席,据特邀出席的五位九十岁的原住老人回忆,这种盛世事近百年都没有过。

青木关的全体家人及塾师一家、若干管事皆应邀出席,绥阳老家的管上可,陈冬梅,管世衡、龙凤、管世嘉、龙麟、龙夔、龙雁及罗有才、张春绢等都来了,非常奇怪世臣坚决不来,愿留守看家。

绥阳来的四个客人都至青木关东院和西院参观,世衡一家愿住东院和三弟一家在一起,管上可夫妇和罗有才夫妇住西院,每天随管世敦坐车上管家槽看养的木地山羊,和大天池的鱼,上大鹿池看养的高山牛和陕北羊,一家人说着家常。

管世敦一再强调:“青木关管氏产业的兴旺全靠大爸一家的支持,没有这个支持,要实现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管世敦说道:”青木关的产业将长时间维持目前这种规模,并陆续留下几年来一直在这打短工的贵州乡亲,从事缙云山下两万亩山地的耕作和共计两千亩水田的耕作,目前正在为他们兴建院落。今后将把发展的方向放在城里,首先是十一座酒楼,然后从事造船和跑船。一侧巴县这一带已无地可占,二是牵扯人力太多,精力太大。这些都得到管上可夫妇,管世衡夫妇的认可。

管世衡谈到他接受世敦的建议,他说:“我将几千亩地转而种麻,并专人去荣昌学了,纺麻和织麻布及染花色的品种,已在福星院和将在禄星院开设织布坊,由于起步不久,效益是基本持平,略有赚头”,龙凤拿出四匹麻布送给世敦,世敦看后,说道:”看来要在漂染上下功夫,好好掌握蜡染工艺,你的麻布就能大量销售。大哥,多拿些钱到荣隆二昌去请技术精湛的师傅,甚至请退下来在家的老师傅来带徒弟。我城里面的饭馆主厨全是从成都重金聘来的,结果生意大好,什么都赚回来了。北方有句俗话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不是常说有钱之人钱赚钱,无钱之人力赚钱,都是讲的这个道理。“管上可:“世敦,城里面为什么要开那么多酒楼。要花多少钱啊,我说。开一两个酒楼算了,多累!”

管世敦:“大哥大嫂。你们看呢?”

龙凤:“这点我懂,就像只有一碗饭是一个人吃或是众人吃,大家都在抢,结果一个人抢到了,他就吃饱了,这叫吃独食,是不是?”

管世敦:“大嫂毕竟是商业世家出身,一下就想到,并生动地比喻为吃独食。”

管世衡:“是的。目的是吃独食,要达到吃独食,四弟一定是抢占先机,在别人还没有想到时你想到,抢占了先机,将顾客全都拉到你的酒楼,人们都有念旧的习惯,一旦他在你这里吃习惯了,他有了好印象。就再不会去别人餐馆了。二是抢占要地,城里面,应酬最多的是几个衙门,其次是出入孔道城门口。和十字街口,四弟的十一大酒楼把重庆城的最好做酒楼的地方全占了,试问。谁还愿在附近建酒楼呢?也就达到吃独食的目的了。”

管世敦:“大哥大嫂说的很明白,十一座酒楼一摆。这个独食我吃定了,大爸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管上可:“是这个理。但花钱太多,哪阵子赚得回来哟?”

管世敦:“我一年赚成本,两年赚对本,快得很,这就叫以钱赚钱赚大钱,以力赚钱赚小钱,投入越大,收入越大、越快,大爸是聪明人,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前年,我和龙会长联手将重庆的主要街道装修了,让重庆焕然一新,投入几万两,也赚了几万两,我现在翅膀硬了。酒楼就单独建了,我就吃独食了,我现在敢于说我的家产超过龙会长,别看他干了几十年。”

管世衡:“他老抱着药材不放,一个行业收入毕竟有限,四弟是哪里赚钱往哪里投,很快就把钱赚回来了。他的运药材的骡子还在山里呼哧呼哧走,你已经将白花花的银子装在口袋里了。”

管世敦:“不管这行哪行,赚到银子才是第一行,大嫂,我们议论到姻伯你不会生气吧?”

龙凤:“我爹死脑筋,一条路走到黑,所以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你们说的没错。四弟说,这行哪行,赚到钱才是第一行,我看啦,百行千行,赚大钱,赚快钱才是第一行。”

管世敦:“大嫂说得对,改得好,做生意赚钱并不稀奇,要赚快钱,赚大钱才是真本事。大哥、大嫂,你们种麻,织麻布路子是对的,但光出布还赚不到大钱、赚不到快钱,必须要出好布,出精布才能做到赚大钱、快钱,敢于投钱,才能达得到这个目的,不知我们的说法大爸以为如何?”

管上可:“道理上我懂,钓鱼也要喂窝子嘛。”

管世敦:“三嫂提建酒楼的想法,我爹一听,对,马上对执行大管事余化龙大表叔说,建一栋多少钱,余化龙说大约一千两,我爹当即拍板说,化龙先拿一万二去用,不够再给。当县太爷问三嫂,我家下一步干什么时,三嫂说建造船坊,并说出了理由,我爹当即说。刘芳,给你三万两够不够,我爹感到刘芳有大才,堪大用时,立即升三嫂为大管事,参与家中的决策。大爸,你手头恐怕不止一百万两了吧,拿十万两给大哥先用到再说,行不行?”

管上可:“世敦,我哪的有一百万两,才八十几万,好,我听你的,你的眼光不错,拿十万给世衡,让他去搞。”

管世敦:“我说了大爸不要生气,我们屋的钱,完全掌握在我手头,怎么花,花在哪里,都是我自己做主,只不过我的打算都是及时给爹说了的,每年腊月二十三,川东道道台查大人,重庆府知府程大人,江北厅同知龙大人,巴县知县田大人都要来过年,当晚我得向他们详细汇报我这一年做了那些事?有啥子收获?明年准备干那些事?需要他们帮什么忙?大爸,大哥、大嫂,就像过堂一样,我要一桩桩一件件报出来。因此,必须想好,下一年要搞什么,要他们帮什么忙,然后他们提出要求我做什么,给我什么好的条件,我说想养牛并看中了缙云山的大鹿池和大鹿池前面的一些地方,县太爷田大人说从青木关到北碚的山顶全归你了,条件是尽快把牛养好。让重庆早点有牛肉吃。”

管世衡:“四弟,我们管家与官府关系这么近啊?”

管世敦:“是呀。不好吗?听他们的,得利的是我们。他们赚的是官声,我们赚的是银子。又比如,将稻田改鱼塘是田大人提出来的。他想重庆百姓有鱼吃,我觉得很好,又是赚大钱的机会,于是从湖北江陵请来三哥三嫂,要把鱼塘建起来,田大人审了图纸,看了说明。批了字,盖了巴县正堂大印,就等于我拿了尚方宝剑,我现在建好一半,鱼也养起来了,他肯定还要高兴。”

管世衡:“四弟,才几年,你已经有千万家财,发展的好快呦。你真能干,大哥不如你。”

管世敦:“大哥,我有个想法,今后我们合伙来干几件大产业。大爸你同意不?”

管上可:“跟着你干,我同意。”

管世敦:“正木、正林、正森三个侄儿都渐渐长大了,把管理庄园的事让他们三兄弟接过去。你和大嫂来重庆发展,我们兄弟联手。没有干不出事来的,大爸给了你十万两做本。就什么都可以干,行不?”

管世衡:“爹看呢?”

管上可:“行,这里上有你幺爸掌舵,下有你能干的四弟出主意,我就给十万两做本。”

管世衡:“谢谢爹!”

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四大官员及夫人们从官道慢慢进入管家鱼塘的范围,因为堆了土,鱼塘比官道高三尺,只见一两小马车飞驰而来,在前面鱼坝边停下,在与几个渔工谈着什么。

田大人:“世敦,那好像是刘芳吧,在干啥?”

管世敦看了看,果然是她,于是喊道:“三嫂,三嫂,快过来,四位大人到了。”

她一身的红色骑马装,见来了大人,赶忙过来,拜见列位大人,向列位夫人问好。

总镇夫人:“你叫刘芳,你才好大?世敦叫你三嫂。”

管世敦:“三嫂,这是总镇刘将军的夫人。”刘芳再次向刘夫人致礼,“刘夫人好,我已三十几岁了,的确是四弟的三嫂。”

刘夫人:“你的马车赶得很好,说快就快,说停就停。”

总镇刘大人:“刘芳,你这一身的打扮,不像是大家夫人,倒像个骑白马走江湖的。”

刘芳:“为了赶车方便,就买了套骑马装,胡乱穿上,让大人见笑了。刚才在鱼池发现一条不是本地放养的野鱼,我把它舀起来了,这种鱼容易传染鱼病,改变鱼种,必须清除。”

管世敦:“看来要请田大人出个告示了。大人们,马上就到家了,先到正厅休息再说。”

客人一行在管世敦的带领下进入西院北楼正厅,总镇刘大人夫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