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939章

远东1628-第939章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霄和郝云听了秦二狗的话,都满脸凝重的点了点头。

    他们心里真没什么底儿,目前临清守备区一共才一千多人,三个营的政工干部加在一起几十个,却要面对如此多的底层百姓,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好在临清守备区资源还算丰富,只要把临清州广大底层百姓争取过来,工作还是大有可为的。毕竟公司民委会的基层干部,一时半会儿也过不来,他们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

    秦二狗他们在运河沿岸的棚户区走了走,里面的情形更是令人绝望,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一个个面带菜色,双眼无神,就像一个个行尸走肉。

    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腐臭的气息,一间间用木头和芦席、破布搭建的窝棚,风一吹就摇摇晃晃的,连起码的遮风挡雨都非常勉强。棚户区里到处都晾晒着破烂的衣物,遍地都是衣衫褴褛的熊孩子,像泥猴似的在窝棚之间疯跑。

    秦二狗转身一招手,把那名临清州的小吏叫了过来。

    “你去把告示在这个棚户区各处都贴上,尽量让他们知道我们来此的目的。记住,态度要热情,不许狐假虎威,若是发现你欺上瞒下,老子宰了你。”

    那名临清州的小吏,听了秦二狗的话,吓得差点跪下。他战战兢兢的说道:“军爷,你就是再给小的几个胆子,小的也不敢欺瞒军爷啊。”

    秦二狗不耐烦的挥了挥手,把他打发走。还特意派几个战士跟在他的身后,帮着他在棚户区各个显眼的地方大肆张贴告示。

    临清守备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动员这些码头上谋生的底层百姓,将他们组织起来,然后雇佣他们在临清州城进行各种工作,比如打扫城内的卫生、统计各个粮库的粮食等物资等工作。

    守备区还要大肆进行基础建设,在城内修建若干公共厕所和垃圾堆放场地,修缮城内粮仓,整补临清州周围的道路等等。反正就是为这些苦逼底层的百姓找个营生,尽最大努力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

    临清州是大明的漕粮官仓,因为地处运河沿岸,也为这里到来了大量的商机,使得临清州城成为北方最繁华的商业重镇。

    但随着远东公司入主中原,并占领了大明的长江以南地区,使得延续了百余年的漕运变得无足轻重。因为漕运带来的运河经济,也将不复存在,繁华的临清州也会逐渐趋于萧条。大明各地聚集在临清州的老百姓,以后势必会被公司迁徙到别的地区,甚至是海外。

正文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刘二噶

    远东军在临清城外两处棚户区张贴了无数的告示,还动员了当地的一批小吏负责帮助宣传。原本因为码头没了营生,生活陷入困境的脚夫,全都来了精神。

    告示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远东军要雇佣大批劳力,希望他们踊跃报名,凡是报名的百姓,都能分到一袋梗米。

    面对如此条件,却很少有人前去报名。因为想要接受雇佣,必须要接受远东军培训。而且培训期间不得回家,这就让大部分人断了念想。以往大明强征劳役,很多底层百姓稀里糊涂的去了,可谁也没想到是跟着大军出征做民夫。

    在这些底层的老百姓看来,远东军是贼军,大明的军队早晚有一天要杀回来。贼军再厉害,还能打得过大明的百万官军吗。贼军胜了还好,起码人还能活着回来。若失败了,连命都的搭进去。

    所以远东军告示贴出去了一天,棚户区的老百姓却很少有人报名响应。虽然现在大伙日子苦了点,可若是家里的青壮有个三长两短,那这个家也就算毁了。

    这两天众多码头上的脚夫都聚集在贴着告示的地方,围在一起闹哄哄的议论着。

    “我们是不是去试一试,毕竟去了还能分一袋梗米,现在大伙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是啊,若是再有几天,家里的老婆孩子都得饿死。”

    “我不管了,一会儿就去报名,先弄来一袋梗米再说,反正家里的米缸都见底了。”

    几个流民可能家里实在挺不下去了,干脆也豁出去了,就想着去报名。旁边的人听了他们的话,也都动摇了,毕竟这几天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一个年龄比较大的汉子,突然来了一句道:“若是不怕死你们就去,哼……人家凭什么先给你一袋梗米,天底下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好事儿了。”

    这个汉子说完,旁边的人也纷纷附和了起来。

    “什么也不用干,先分你一袋粮食,你们以为自己是谁啊。一袋米能吃几天,可若是你的命没了,家里的老婆孩子怎么活。”

    “大伙都别急,如今临清城的生意都开张了,我估摸着运河也要通了。那时候大伙还愁没有活吗。现在兵荒马乱的,那帮商贩急着运货离开,给的工钱肯定低不了。”

    听了他们的话,原本想豁出去报名的流民,也都断了去送死的念头,毕竟他们的命没了,一大家子人都得跟着饿死。

    刘二噶站在人群的后面皱着眉头听着大家说话,脸上也非常的凝重。他老家是济南府的,家中有老母亲和一个兄弟,再加上老婆和两个孩子,一大家子人全指着兄弟两个在码头上扛活赚的银子养家。

    他一路背着瞎眼老娘,带着弟弟和老婆孩子,从老家逃到了临清州,仗着兄弟两人都生的人高马大,还曾经练过几手,所以身边聚集了一帮老乡,算是在码头上站住了脚。

    他兄弟两人非常能干,平日里不惹事也不怕事,总能揽到些活计,在码头上倒是也混得风生水起。

    刘二噶为人仗义,身边拢了一大帮子老乡,虽然每月银子赚了不少,可架不住总是接济那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乡,所以手上根本没什么余钱。

    如今码头上一片萧条,运河也被贼军封了,兄弟两个没了营生,家里如今已经揭不开锅了,如今都是靠着手下的一帮老乡帮衬接济,可大伙的日子都不好过,哪能总指望着别人。

    刘二噶回到了家里,所谓的家也就是用粗点的树枝搭建的两间窝棚,上面铺着茅草,再弄几张破烂的芦席和一些烂布条围上,一大家子人已经在这里将就着住了几年。

    两个满脸脏兮兮的孩子从窝棚里跑了出来,眼巴巴的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希翼。刘二噶看着几个孩子的表情,心里不由得一疼。

    这几年家里再怎么不济,家人也能跟着吃饱,可谁曾想会变成这样一步田地。兄弟俩一身力气,可有劲儿使不上,见天的拿不回粮食,家里人也跟着挨饿了。

    他走过去把两个孩子抱了起来,走进了破烂的窝棚。瞎眼老娘正和老婆坐在地上搓着麻绳,这是他在城里杂货铺子里接到的活,平日里老娘和媳妇闲来无事,每月赚点极其微薄的收入填补家用。

    刘二噶走过去,从瞎眼老娘的手里抢过麻绳道:“娘,别搓了,城里的杂货铺子现在已经不收活了,你们搓的再多也没人要。”

    瞎眼老娘叹了口气道:“我和你媳妇多搓点,早晚能用得上不是。二嘎,今天接到活了吗?”

    刘二噶看着瞎眼老娘满脸期待的样子,心里就像刀割似的。这些天老娘天天没日没夜的搓着麻绳,原本干瘪的双手都肿胀了起来。

    他心疼的握着老娘的手,笑着道:“娘,运河就快通了,等过两天,码头上的活多得都接不过来,到时候我和老二每天都能拿回来白米。”

    瞎眼老娘和两个孩子听了都挺高兴,尤其是两个孩子,听了老爹的话,欢呼着跑出了窝棚,他老娘也乐得跟什么似的,还一再嘱咐儿子干活的时候要小心身子。

    坐在旁边的媳妇知道男人是在哄老娘开心,她叹了口气,又拿起麻绳继续搓了起来。

    刘二噶走出窝棚,狠狠的吐出了一口闷气。看着一大家子人揭不开锅,他心里就别提是什么滋味了。

    这时,他兄弟从外面回来了,看到刘二噶就凑了过来。

    “哥,我刚从城里回来,运河还是没船过来,这阵子根本找不到活。反正也要活不下去了,我们领着兄弟出去干一票吧。”

    刘二噶一听就火了,一把抓住兄弟的脖领子,怒骂道:“你特么混蛋……咱老娘还在呢……”

    “哥,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再挺几天,娘还不是得饿死……”

    听了兄弟的话,刘二噶狠狠的把兄弟推到在地,怒骂道:“这你别管了,我去想办法。以后好好的侍候老娘,娘一个人辛辛苦苦的把我们俩拉扯大,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

    他兄弟听了老哥的话,顿时感觉不对,连忙从地上爬起来,满脸紧张的说道:“哥,你难道要去报名?”

正文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你们归老子管了

    赵二噶瞪了弟弟一眼,转身小心的看了眼身后的窝棚。然后叹了口气,小声的说道:“兄弟,这事儿千万别跟娘说,也别跟你嫂子说,听到没有……”

    “哥……你不能去啊,我都听说了,那帮贼军招人是要跟着他们打仗当民夫。这帮贼军到底能蹦哒几天还不一定呢,若是大明官军来围剿,就算你是民夫也得让他们当反贼宰了去冒功。”

    赵二噶一瞪眼,怒骂道:“胡说八道什么呢,别听那帮家伙瞎说。咱娘都这岁数了,再饿两天还了得。”

    “哥……要去也是我去,轮不到你……你若是有了三长两短,大丫和二蛋怎么办,还有嫂子……你想让他守一辈子活寡?”

    赵二噶苦笑了下道:“兄弟,就你那个性子,出去了我怎么能放心,再说你这辈子连女人味都没闻过,跟我争什么争。若是……若是我真的回不来了,你要把大丫和二蛋当自己的孩子来养活,以后你嫂子就是你的女人……还有,娘死之前,你不能离家……”

    临清守备区招收劳工的报名处,就在码头边的一个空地上。骑兵营教导员王霄带着几个远东军的官兵,正坐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