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放啸大汉 >

第122章

放啸大汉-第122章

小说: 放啸大汉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放拔出竹管塞子,往掌心一倒,滑出一卷细帛。展开之后,大概只有超市购物小票大小,其上写着数行字:前宗正刘向,字子政,天子叔。永光(年号)初,数度弹劾弘恭、石显,又评击许车骑、冯右军。下狱,旋释,免为庶人。博学有名望,虽庶人,朝野声望足与匡相分庭抗礼。目下于府中校订古册,著书立说。

    这是邓展发来的消息,而消息提供人则是许二公子许恬。很显然,这位刘子政就是许恬认为最适合张放要求的人选。

    张放这段时间当然不会白白闲着,他在恶补各种常识及资料。身为权贵世家,最基本的常识,就是要了解朝廷构架及各级官员。从三公九卿,到各宗室外戚,再到得势的与不得势的王侯,都要有所了解。可以不认得人,但不可以没听过。

    张放知道弘恭其人,这人也是宦官,并且是石显的老大,他没死之前一直稳压石显一头。他死之后,石显才冒头的,这是好些年前的事了。这个刘子政竟把权阉与外戚两派全得罪个遍,能不死恐怕全因他是刘氏宗亲之故。而且能当上宗正的,必是皇室中德高望重者,这样的人,皇帝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下杀手的。

    此人敢于向两派叫板,固然有他身为皇族的立场原因,但这份胆识与硬气,也确实令人刮目相看。皇帝虽将其免为庶人,但依然对其保持相当敬重,如果他能出面,必定能打破僵局。

    许恬果然有眼力(当然也可能是得其父指引),这个人,正符合张放的要求。

    人选找到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借力?

    张放反复看着手里的帛书,几乎要从字里看出字来,他如此专注,以至于三才连叫了好几声“少主,进食了”,都充耳不闻。

    三才扭头想让大嗓门的阿罴来叫——这家伙虽然舌头短,发声含混,但不是哑巴,只是说话困难而已。结果看到的是这浑人几乎把头埋进饭盆里,吃得稀哩呼噜,汤汁淋漓,胡子衣服沾得到处都是……这是个吃饭大过天的浑人,指望不上了。

    三才不得不上前两步,举起盛满梁米的陶碗,正要再度开口,冷不防少主一声大叫:“有了!”

    一转身,啪将碗碰飞,却浑然不顾,直奔草庐。

    三才扶额长叹,没想到啊,回到长安,少主的困扰一点都不比塞外少啊!

    那边厢,阿罴已用手将洒了一地的梁米饭拨进自己饭盆里……

    ……

    午后,阴雨多日的天空终于放晴,长安尚冠里前街刘府门前,迎来一位访客。

    马车驶到侧门,御手勒停驾马,跳下车座,从怀里取出一片洁白的玉片,双手呈给门僮。

    刘府门僮看后,连忙向马车恭敬行礼,然后告罪入府禀报。

    不一会,门僮与一管事出来,躬身行礼:“主人有请公子。”

    车帘一掀,探出一张俏丽的脸蛋,眯眼左右看看,扭头笑道:“公子,可要小婢相伴入府?”

    随后出现于恬那张不亚于俏婢的俊脸,轻笑一声:“你在这等着就好,叔祖一向不喜小辈嬉戏。”

    俏婢乖巧应道:“是,沁儿就在这等公子。”

    于恬在御手的小心扶持下,踩着脚踏板下车,然后整理衣帻,让小婢沁儿看看没有失礼之处,方才进入刘府。

    刘府管事在前面引路,于恬在后面暗暗嘀咕:“这个少子,一回来就给我出难题。帮他找到人不算,还要我转交东西——难道他忘记了?叔祖逮到我们,哪次不考问几句《诗》、《易》。平日里见着绕道还来不及,今次却要我送上门去,这不是要我好看么?”

    在于恬无奈地腹诽中,来到一处素雅的斗室前。

    来都来了,于恬也只能硬着头皮,恭恭敬敬向斗室一躬:“侄孙于恬拜见叔祖,叔祖贵躯金安。”

    斗室玄关门打开,一仆立于门侧,目光透进斗室,可见室内灯光明亮,一个蓄着三绺长髯,气度儒雅的青袍中年端坐案后,执笔书写着什么。闻声抬头,露出笑容:“是馆陶家的仲子啊,难得有心来看我这老头子,进来吧。”

    于恬拾阶而上,在玄关处恭敬除履,着袜入室,跪坐于仆人取来的软垫上。

    儒雅中年正是当代大儒刘向,微笑望着这个侄孙:“好像有几年没见了,倒是越发俊秀,不知学问比之品貌如何?”

    于恬暗暗叫苦:“来了来了……”

    刘向也不多说,劈头就是几个《诗》的要义,而且是越问越深。于恬初时还能应答自如,及至最后,汗湿重衫,如坐针毡。

    于恬实在招架不住,顾不得搞什么铺垫了,赶紧从袖兜里取出一卷印着封泥的帛书,双手呈上:“叔祖,这是少子……哦,就是富平侯家的少子托我转交给您老的。”

    刘向本是满面笑容,但一听“富平侯家少子”几个字,脸色顿时沉下来:“这就是你今日拜访的真意吧?”

    于恬啊了一声,赶紧道:“当然不是,侄孙前几日至杜陵祭拜,心有所感,想起多日未曾探望叔祖,故而……”

    刘向大袖一拂:“速速收起,莫让那个逆子之物污我之眼。”

    于恬干笑一声:“叔祖,这不是少子之物,而是富平共侯之遗书。”

    刘向一怔:“哦?什么遗书?”

    “少子前些时日,整理共侯遗物时,发现这卷帛书,记录了一篇奇文。少子自言学识浅薄,不知此文可有副本留存于世,若有,则欲焚之以祭先人。故而以半篇残文托侄孙转交叔祖鉴定,以叔祖之博学,天下不作第二人之想……”

    “既如此,且呈上来。”刘向懒得听于恬拍马屁,他的心思被“奇文”二字吸引。富平侯家藏书颇丰,有一两篇奇文倒也是有可能的。

    仆人接过帛书,以火烤软封泥,再用刀削去,细细展开在书案上。

    刘向秉烛细看,眼睛越睁越大,突然一拍案头:“焚不得!焚不得!来人,备车,我要去杜陵,取下卷残篇。”m。。

 第一百六十一章 【打 动】

    《

    (感谢大盟、小胖、风540788、旧金、落升日、文启赵、wo爱你一生、紫电☆青霜、xathena、天上飞飞飞、丶喜之郎)

    ~~~~~~~~~~~~~~~~~~~~~~~~~~~~~~~~~~~~~~~~~~~

    春风微熏,枝抽绿芽,草深林茂,鹧鸪乱飞。

    俄而,山道间传来一阵朗朗吟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声音停止后,少倾,山坡上传来一个略带沙哑却异常悦耳的高声:“可以调素琴,阅赋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道上传来一声赞叹:“好!好一个‘何陋之有’,不枉我驱车一遭。”

    随着说话声,山道转弯处现出一行人,当先正是刘向,身后跟着于恬及一众僮仆。

    山坡一处突出的大石上,一袭粗麻孝衣,手持丧棒,轩昂卓立,遥遥拱手的少年,正是张放。

    当刘向看到彬彬有礼,迎候于道的张放时,微感讶异,眼前这英气逼人的少年,显然与两年前印象中的风流小郎君大为不同。刘向颔首致意,并未多言,径直来到张氏先人墓前,让僮仆摆上供品,一一祭拜。

    如此这般折腾大半个时辰之后,刘向才与张放一并进入草庐。今日天气稍暖,加上刘向亦不避春寒,于恬也只能添加一件夹袍后跟着进屋。

    一入草庐,刘向目光逡巡,长眉一挑:“斯是陋室,德馨否?”

    张放淡然道:“君子争一世,不争一时。”

    刘向盯着张放看了一会,后者平静对视,目光平和,只做了个手势:“请。”

    刘向、于恬分别跪坐于苇席,其余仆人,俱在庐外侍候。

    刘向将上下两篇念诵一篇,赞叹之余,皱眉道:“下篇似有缺句,少子可记全了?”

    张放恭声道:“的确有缺句,这是残篇,侄孙遍寻遗书,未有所获,故而方生焚之以祭之念。”

    张放引来刘向的这篇“奇文”,正是后世传流甚广的名篇《陋室铭》。这篇文张放学生时代就背诵过,后来工作中,院长办公室也贴着这篇书法,隔三岔五总能见到,想忘记都难。

    在得到于恬传来的信息后,张放就在琢磨,该用什么方法请刘向出山,趟这个浑水。最好的办法,是打动他,那用什么来打动呢?对于一个出身皇族的文学大家而言,权钱对他毫无作用,能打动他的,只有好文章。张放手里有两篇陈汤的奏章,他相信能打动刘向,但不能简单粗暴地让于恬呈上去,否则搞不好适得其反,他需要先做一个铺垫。

    用一篇纯粹的佳文,把刘向引来——是的,必须把刘向引来,因为张放无法离开此地。救人如救火,他也等不起。

    张放倒记得不少唐诗宋词,但这是西汉,什么七言、格律、绝句、词曲,未必有市场。能在登得汉代大雅之堂的,只有四言、五言,还有赋。其中赋在这个时期最为流行。不过张放真没记住什么赋……等等,《陋室铭》,好像算是赋吧?

    虽然《陋室铭》是唐朝的刘禹锡写的,但这篇小记确实是赋体,而且就内容而言,正与刘向被贬后的心态很接近。张放相信,这篇能够打动后世无数文人的文章,也一定能打动刘向。

    于是张放将此文一分为二,上篇交给于恬,让他送到刘向面前。同时还编了个“遗书”的晃子,等于在告诉刘向——你来不来,不来我就烧了。

    果不其然,刘向第一时间跑来了,并且一语道破其文不全。

    没错,张放没说全,还漏了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没法子,这句是典故,里面提到的两个人物,一个还没出世,一个虽已出世,但比张放大不了几岁,尚属藉藉无名之辈,根本入不了文章。所以张放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