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些金兵经过长途跋涉和征战,已经是人困马乏,索性连盔甲这么重要的护具都不穿戴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安义率领一千多名步兵,就把这几百名骑兵给打退了。
需要提醒的是,几天前,也是五百名的金国骑兵,就已经把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部,御林军都统制王渊部,合共不下十万人马给击溃了。
这就是宋朝历史的诡异之处,让后人抓狂和难以理解。
又过了一会儿,王渊又走过来对皇帝说:“陛下留在这里,只能守住镇江一处地方,假如金兵从通州(江苏南通)渡江,先占领了姑苏(江苏苏州),那陛下该怎么办?还不如早点去杭州,杭州有多重江河的阻隔。”
高宗还没出声,身边的内侍太监都说王渊言之有理。
中午,高宗把黄潜善汪伯彦等高层叫来,把王渊的意见告诉他们。
黄潜善的回答非常有趣:“既然王渊大人都这么说了,我还能找出什么理由来让陛下留下来不走。”
对于王渊的意见,黄潜善并没有反对,也没有说同意。
黄潜善当然知道高宗皇帝想走,离金兵越远越好,所以他不敢反对;但是,高宗皇帝在早上才答应了吕颐浩等人留下来不走,所谓“君无戏言”,如果黄潜善同意,岂不是要承担陷高宗于不义的风险?
对于黄潜善这个老狐狸而言,模棱两可是唯一的选择。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既而渊人对,言:“暂驻镇江,止捍得一处。若金自通州渡江,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阻。”诸内侍以为是。日方午,帝遣中使趣召宰执,以渊语告之,潜善曰:“渊言如此,臣复何辞以留陛下!”
在上述这段历史记载当中,有几个文字很容易就会被人忽略掉,这几个文字就是:“诸内侍以为是”。
这说明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在对国事发表意见。
从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对于现阶段建炎皇朝的集体领导核心,人们常常认为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等,因为他们相对应的职位分别是皇帝宰相枢密使御林军大总管。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人拥有实权,但他们都要听皇帝的话;可是皇帝还年轻,需要保姆的照顾;这些保姆(太监)整天围着皇帝,什么都发表意见,什么都要插手。
之前皇帝所做出的种种决定,有多少是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出自太监们的口中,天知晓。
宋朝有着太监处理政务的传统,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年代,童贯梁思成李宪等等,哪一个不是一时之俊杰。
高宗皇帝身边的这些内侍太监们,也在努力地学习他们的前辈,要象我们的童贯大人一样,党政军财全部一把抓。
可惜的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高宗皇帝的倒行逆施和懦弱行径,再加上这些太监们的指手画脚,终于引发了建炎皇朝的第一次政变和高宗皇帝的第一次下台。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大大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四十六章:罪己
高宗皇帝最终还是离开了镇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这位梁启超的儿子的老婆的情人,居然能够遥隔千年,与高宗皇帝心意相通,这也算是一段佳话吧。
皇帝要走,自然需要有人欢送,只不过这次欢送的方式有些特别:金兵用火烧杨州城的冲天火光来欢送高宗皇帝的南下。
高宗皇帝对于自己的离开,心里还有有些芥蒂的,毕竟是食言而肥。
所以高宗临走前,还对中书侍郎朱胜非说道:“刚才已经议定了,朕还是要赶快去杭州,这里的事情就交给卿家处理,事情处理完了,卿家马上到杭州来。”
说到这里,高宗皇帝又特意加了一句:“更无文字”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曰:“已闻矣。适议定,不若径去杭州。此中诸事,暂留卿处置,事定即来,更无文字。”
好一句“更无文字”。
这种出尔反尔,临阵脱逃的丑事,高宗皇帝当然不想后人知道;但是事与愿违,史官们不但把整个过程给如实记录下来,甚至连“更无文字”这一句话也都记录在史册上。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的磨难,高宗君臣一行终于抵达了杭州。
杭州远离金兵,而且有重重水乡的保护,估计可以在杭州逗留颇长一段时间。君臣人等也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是在前段时间败绩累累。必须要对天下人有所交代。方能服众。因此,刚到了杭州不久,高宗皇帝就决定认错,很技巧地写了一份罪己诏。
看看罪己诏书内容:他先是“慰抚淮扬迁徙官吏军民”
靠,高宗小皇帝竟然把逃跑说成是搬家,世界上有这种方式的搬家吗?真亏他想得出来!
接着看诏书,对于目前这种情况,他“痛切朕心。愧负何及。”
同时他还强调,这一路上他“劳形克己,侧身修行,宅中经远,均布惠泽。省刑薄敛,一毫不扰郡邑。”
也就是说,他积极逃难,收获很大,心性随之成熟。无论是住着还是走着,他到哪儿都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好事。一点都没有骚扰所过州县。
多好的皇帝啊,为了更加深切地体现他的仁慈。他下令外放了180名宫女。
高宗皇帝一直对外宣称不喜不近女色,这时仓惶逃命,居然还随身携带了这么多的女人。
虚的做完了,还得来些实的,于是高宗皇帝又一次宣布大赦天下。
从某种角度看,生活在高宗时代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这个皇帝隔三差五就来一次大赦天下,莫非是在鼓励犯罪不成?
当然,大赦是有例外的。在这次大赦就有两种人不能够获得赦免:一种人是犯死罪者;另外一种人叫李纲。
《宋史。高宗本纪》中记载道:乙丑,降德音;赦杂犯死罪以下囚,放还士大夫被窜斥者,惟李纲罪在不赦,更不放还。盖用黄潜善计,罪纲以谢金人。
对这个皇帝实在是无语了,通俗点说,金人已经苹果你父亲,香蕉你的妻女,你竟然还想着如何去谢人家?
不过这个黄潜善还是令人感到惊讶。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能说服小皇帝去制裁那个早已经下了台的前任首相………李纲。
黄潜善的做法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害怕了。
在前一段时间,黄潜善汪伯彦在很认真很缜密竭尽所能地做着坏事,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有利于金兵的推进,而妨碍着宋朝的防御布置工作。
所以黄汪两人必须要牢牢地摁住李纲,不让此人复位。否则,一旦李纲再次上台,进行清算的话,他俩肯定支离破碎,死无葬身之地。
对于李纲的杀伐果断,铁面无情,黄汪两人可是心有戚戚焉。
单单是大赦天下当然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愿望,高宗皇帝接下来得处理两个民愤极大的败类——黄潜善汪伯彦。
参照前面李纲宗泽的遭遇,黄潜善汪伯彦这两人应该会死得非常难看才对。可是高宗凝神思索了很久,又把黄汪两人找来,三个人谈了很长时间后,才下达了以下的命令。
因为工作失误,黄潜善罢相,贬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知府;汪伯彦罢相,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府。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诏押赴都堂治事。已而皆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潜善知江宁府,伯彦知洪州。
一个南京市长一个南昌市长。这两处地方,在当时是江南东西路的首府,显赫更胜现代,这算哪门子的贬职。
无论如何,高宗皇帝已经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检讨,天下大赦了,奸臣也惩罚了,建炎小皇朝终于可以在杭州安顿了下来。
赵宋家的小朝廷又开始运转了。
各地的文官开始向杭州靠拢,而主要的几个武将都被派遣到长江边上把守。
刘光世张浚等大将被派到长江沿岸的重要地段,他们的任务是一边回收逃到南岸的御营士兵,重新组建赵构的亲兵队;一边跳过原地方政府,直接控制该地区,构建适合赵构生存的赵氏领土。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戍辰,吕颐浩刘光世移兵屯瓜洲渡,与金人对垒御营前军统制张俊自戍所赴行在,诏复还吴江”
驻兵在外,这些武将的心情大都比较失落。
比如我们的刘光世大人,因为他眼巴巴地看着高宗皇帝在另一群人的簇拥下,向富饶美丽宁静的杭州前进,而他自己,已经距离皇帝越来越远了。
一般意义上,离皇帝越远,也就意味着越被边缘化。
这样的安排,貌似比以前有所进取;但实际上,留在高宗皇帝身边来保护的,就只剩下了王渊所统辖的御林军。
不过还好,御营都统制王渊的忠心,不但得到了高宗皇帝的默认,也得到了高宗身边那帮内侍太监们的一致赞许。
ps:谢谢zhuxyhh01大大框孔大大靓女007大大悦榜tul大大天利新大大小猪山大王大大的打赏绝代毒寇大大的月票支持。
第二百四十七章:官三代与平民之争
高宗皇帝得以在金兵的追击下,平安抵达杭州,谁的功劳最大?
是最先向扬州城通风报信的泗州守将阎瑾?
是把淮河的浮桥烧掉,给扬州城多争取几天逃亡时间的江淮发运副使吕源?
是在瓜州渡口,凭借一千多残兵打退几百精锐金兵的安义?
又或者是屡屡代替高宗断后,帮助皇帝收拾残局的新任宰相朱胜非?
以上,可能都是民间的选项;但在高宗皇帝身边的那帮内侍太监们,却认为他们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尤其是高宗最宠信的两人………康履和蓝硅。
当然,这两个人也有值得他们自傲的经历。
康履和蓝硅起初是康王府的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靖康年间,曾跟随赵构出使金营,与主子共过患难;当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的时候,两人在元帅府内担任机宜文字(机要秘书),并藉此成为元帅府的要人;之后随着赵构的一朝得道,这两人也跟着鸡犬升天了。
这次扬州之难,高宗皇帝仓皇出逃,身边只有康履和蓝硅等五六人,这更加增添了他们的政治资本:………这可是在危难之时的护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