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75章

明末皇帝分身-第75章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居庸关守将王朴的强硬表现,阿济格感觉非常恼怒,却也因为居庸关难下,阿济格将重点进攻的目标,转向了昌平县。

昌平县除了是一座战略重镇之外,还是明廷皇陵重地。

大明皇陵分布三地——主要有昌平县天寿山皇陵,其次是南京的孝陵,最后才是中都凤阳皇陵。

昌平县的皇陵,埋葬了明朝十二位皇帝,是明朝最重要的皇陵所在地。

而南京皇陵中葬着太祖皇帝朱元璋,以及明代宗朱祁钰这两位皇帝。

中都凤阳皇陵,埋葬的是朱元璋的父母、兄嫂等等族人。

崇祯八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挖了凤阳皇陵,掘得数百万两陪葬物品,便是震动了天下。引得明庭派出洪承畴、卢象升率领全国jīng锐兵马对其围剿。

满清十万大军,集中在了昌平县,自然也对明朝的皇陵大感兴趣。毕竟,任何一个皇帝的陪藏品,皆是价值连城的。

阿济格大军派兵攻打天寿山,击败了守陵的3000多官兵,获得了2000名俘虏。并公然表示,要挖皇陵。

昌平县的文武百官,纷纷感觉到震惊。皇陵如被挖,比昌平县被破,责任更大!

贺世寿才感觉,守卫昌平县,就是被派来背黑锅的。难怪监军高起潜等等远远躲开昌平县,显然是不愿意担负昌平失守,皇陵被挖的责任。

贺世寿无奈之下,只好派出使者请求阿济格先不要挖皇陵,昌平县可以筹钱百万,礼送阿济格大军退兵。

而阿济格却是表示愿意释放2000名皇陵俘虏,以表示“诚意”。仅要求贺世寿,一月内筹集百万两银子,清兵便会退出关外。

正在贺世寿、巢丕昌大肆借款时,2000名被释放回来的俘虏却是突然起兵叛乱,城内顿时乱成一团。而乱兵乘机打开了城门,放满清军队入内。

接着,扬古利领着2万大军入城,迅速的俘虏了贺世寿、巢丕昌两人。

“你们不守信用。。。。。。说好了,我筹集百万赎金,尔等便退军!”贺世寿被绳索五花大绑,显得有点狼狈斥责道。

扬古利等人轰然大笑道:“太幼稚,太天真!你中原兵书有话说,兵不厌诈!尔等自己笨死了,还怪我军不守信用?”

阿济格更是冷笑道:“不但如此,天启皇帝的皇陵,咱也挖开了!崇祯帝也真穷,给他兄长的皇陵里面放置的陪藏品,才不过价值30万两!”

“什么?天启帝的皇陵被挖了?”贺世寿、巢丕昌两人迅速面sè变的如死鱼一般的灰白,瘫软的跌坐于地。

阿济格道:“贺巡抚、巢总兵,现在大明十二座皇陵,被咱也掘开了一座。哪怕放你们回去,也会被你们的皇帝砍脑袋,不如投降我大清吧!”

晋商王登库也在旁笑,道:“大明国势暗弱,我大清却是武功盖世、蒸蒸rì上。五行生克,以水克火,则是天道大势!尔等现在投降我大清,将来大清问鼎中原,尔等也算是开国功臣。。。。。。。”

贺世寿喃喃自语道:“尔等剃金钱鼠尾,非华夏衣冠,如何能统治中原?”

清朝人的辫子,其实也是演变的。最正宗的满清辫子,仅仅是头顶中间,留下一小撮毛,如同铜钱大小的毛发,结成辫子。

到了清朝中期,头顶的那一撮毛,开始逐渐变的多起来。

清后期的大辫子,仅仅剃掉前额的头发,后面头发保留,虽然依旧很丑陋,但是已经比之清朝要美观的多了。

后世的清宫戏基本都是大辫子,其实不过是艺术美化。头顶中间留下一撮铜钱大的“金钱鼠尾”,才是满清辫子正宗。

历代胡人中,衣冠之丑陋,无超越满清者!

阿济格道:“哼!蒙元何尝是汉人衣冠,不也曾问鼎中原,坐那中原皇帝?”

贺世寿道:“胡人无百年国运。。。。。。蒙元才不过坐稳八十年江山,便被驱出关外!”

阿济格恼怒,将刀架子其脖子上,道:“你倒是降不降?”

贺世寿呸了一口道:“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事实上,贺世寿年事已高,也活不了几年。而家族中人,皆是在江南地区,如他投降,朝廷迁怒,灭其家族,得不偿失。

贺世寿左思右想,心道还不如做出一番姿态,壮烈牺牲。至少,朝廷会看在其忠义的份上,饶过其家族中人。

“那我便成全你!”阿济格暴怒,抽出锋利的弯刀,对着贺世寿脖子一劈,血水四溅,一颗滚圆的脑袋在地上翻滚。

阿济格凶恶的目光盯着巢丕昌。

巢丕昌被吓的面无人sè,连忙跪地道:“贺老儿,不识抬举!小人巢丕昌,愿降,愿降。。。。。。”

阿济格讥笑道:“投降后,更换衣冠,剃的大清的金钱鼠辫子,你可愿意?”

“小人愿意!”

“好!来人!让理发匠,给巢大人剃发!”

贺世寿死,巢丕昌剃发投降。

并且,在巢丕昌也劝降了7000名官兵。

剩下的莫约一万名昌平军民不降,阿济格令投降的这些汉jiān,每人至少杀一名不降者,作为投名状。

“对不起了!”巢丕昌咬牙,挥剑斩向不肯投降的副总兵李泰。

一rì之间,昌平县人头滚滚!

刚刚投降归附满清的天津镇汉jiān官兵,纷纷举起屠刀,砍向昔rì的同袍!

阿济格见状,笑道:“你看!这明人多下贱,为了活命,宁可屠自己的同胞同袍!而他们投降后,能够获得最好的结果,便是上战场,做最低等的炮灰!”

扬古利赞同道:“杀不投降者,作为投名状。如此一来,他们便没有退路了!想必会更卖力给我大清效忠吧!”

“这都是王先生的妙计!”阿济格笑道。

王登库哈腰道:“奴才这点小聪明,不能与郡王爷相提并论!”

阿济格、扬古利两人闻言,哈哈大笑,显得愉快之极。汉人中,像王登库这种铁杆汉jiān越多,满清便越有希望,问鼎中原。。。。。。

第一六零章宝坻县令的求援

七月初。

酷暑。

距离满清十万大军入塞,已经有一个多月时间。阿济格大军攻破昌平不久过后,久攻居庸关不下,便转而攻略房山、顺义等等县城。

顺义知县上官荩与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等拒守。城陷,知县上官荩与游击治国器、都指挥苏时雨皆死。

接着,阿济格兵分数路,虽未像皇太极那般两度兵临běijīng城下,却是横扫京麓周围诸州县,其意自是以少量伤亡作为代价,夺取大量的人口、财富。

而天津境内,各大州县已经开始戒严。县城的进出,受到严格的控制,以免遭到鞑子jiān细内应混入,造成城破悲剧。

而整个天津,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皆有军户、民兵、皇家新军巡逻戒备,一旦发现敌情,立即以烽火台的狼烟或火光预jǐng。

而富人、缙绅绝大多数,为了安全起见,纷纷带着家产躲入了天津城,或者是葛沽。

这个年代鞑子,可不懂什么人道主义。

往往是鞑子兵锋所向,诸多州县,皆被屠戮一空。什么后世的南京大屠杀,在这个年代简直的小儿科。随便屠一个县,便是万人大屠杀。也正是因为,鞑子的残酷屠杀行为。使得此时大明的地方,抵抗情绪很高,基本上官府简单号召一句。无数的乡民,便会义无反顾的,自筹兵力、粮食,帮助官府守卫州县。

不过,这年头的百姓,虽有抗争意志,但是官府对于充分发动百姓,还是有着众多的顾虑的。

也只有是一些地方的缙绅、望族之类的,聚集家丁,配合官府的军事行动,才会被嘉奖几句。而普通的泥腿子们聚集起来抗鞑,如果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能力,说不准就被官府误以为是“造反”。

比如,天津地区的宝坻县令赵国鼎,就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官员,与地方乡绅关系融洽。在他看来,只要地方的地主乡绅们,肯出钱出力,也无需担忧鞑子能攻破县城。

所以,鞑子入寇之后,赵国鼎对于肖图白的一些命令,比如,将宝坻县的百姓撤到天津卫城,以及葛沽等等安全地区,有点yīn奉阳违。

直到鞑子一只偏师攻破了昌平后,兵临宝坻县。

宝坻县令赵国鼎,也是充满自信,召集了数千名缙绅们组织起来的家丁,派到城外抗鞑。结果,乡绅的家丁们组成的乌合之众,在城外遭遇鞑子后,被杀的哭爹喊娘逃回城内。赵国鼎被围在宝坻县之后,才懊悔莫及。

葛沽,肖图白设立的总督行辕中。

一名军官汇报道:“总督大人,宝坻县令赵国鼎求援,送信的使者,县儒学训导赵士秀已经在府外候着!”

儒学也是就明朝的官办教育。

各大府县,皆有明朝zhèngfǔ出资供养的儒学堂。府学,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

事实上,训导只能算作是不入流的小吏。派一个训导作为使者,可见那县令赵国鼎,不将肖图白这个皇帝的宠臣放在眼里。

原因自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理作祟。赵国鼎在山西乐平人,乡试第一,并在崇祯七年进士获得进士,按照常理,只要做点成绩,熬够资历,便能平步青云。

而肖图白,在此时的读书人看来,不外是装神弄鬼的神汉,如何能被这些读书人正眼相看。

如果不是遇到危机时刻,估计赵国鼎也不会派人到天津求援。

肖图白淡然道:“带他进来!”

训导赵士秀,年约五旬,是一名落地秀才。因为,屡试不第逐渐为了谋生着想,在县学担任了训导之职。训导之职,是朝廷没有正式编制的不入流小吏,每年也只有县里面发三五石粮食,让其维持温饱生活。

平生赵士秀打交道最大的官员,不过是宝坻县令。眼下遇到了天子的宠臣,国师爷肖图白。

赵士秀也不见有读书人的风骨,跪地道:“小人宝坻县学训导,奉命向总督汇报军情,以及请求总督早rì发兵援救宝坻!”

“宝坻现在状况如何?”肖图白问道。

赵士秀怔怔半晌道:“原本县令大人,召集了县中缙绅,出人出力!纠集5000团练,用以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