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皇帝分身 >

第238章

明末皇帝分身-第238章

小说: 明末皇帝分身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温体仁却是非常妒忌,倒戈一击,反而和周廷儒联手,以钱谦益收受贿赂案,将之赶出了朝廷zhōngyāng。

其实,在明朝中期之后,官员贪污受贿,根本就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不贪污的官员,才是奇闻。连皇dìdū睁一眼闭一眼,对待官场整体**的问题。

钱谦益要说没有贪污,也不可能。

光是钱谦益的藏书,在明末清初,可谓是最有名的臧书大家。光是他热衷收藏的图书,就非正常收入,能支撑得起来的。

“大江以南,藏书之富无过于钱”。历史上,清初顺治年间,钱家绛云楼失火。钱谦益曾痛心表示“甲申之乱,古今书史图籍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书史图籍一小劫也。”

这也是说明,清初的文字狱,焚烧、禁毁的图书,数量达到了恐怖的程度。文字狱最巅峰时期,修了所谓“四库全书”,将非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大量禁毁。所谓的“四库全书”意思是,这里面收录的书,可以合法的收藏。如果没有被收录在里面,收藏的书,其藏书的主人可能就有危险了。

而钱谦益家的书,长江以南,没有谁藏书比他丰富。哪怕是遭遇了空前火灾,大多数的书籍被烧毁,遗留下的少部分书,保存到了后世,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目。

而钱谦益这种收藏的雅好,想要不费钱是不可能的。老钱收藏的书里面,有几十文一本的出版物,也同样有一册几千两银子的珍贵手抄本。钱谦益的书库整体而言,是比四库全书收录的数量要多的多。

当然了,他庞大的藏书,也是间接证明钱谦益贪污,哪怕是在野了,朝中的老对手温体仁,也时常致使人翻旧账,对付老钱。

历史上,在贬到南京,投闲置散的钱谦益,因为在南京在野声势不凡,惹起温体仁的不快,很快会被一撸到底,最后的官皮子都失去了,灰溜溜的又从南京赶到常熟老家中。

“钱牧斋是有才的,这一点陛下是知道的,奈何朝中某些人害怕钱牧斋得势后,报一箭之仇,所以一直打压钱牧斋。皇上是看在眼里,但是为大局着想,必须要用某人,所以,暂时只能让钱牧斋雌伏在野。”田弘遇忽然说道。

钱谦益不由一惊,老泪横流,说道:“圣上还在关注我这一届草民?圣上啊……”

见着钱牧斋的态度,田弘遇有点好笑。钱牧斋败就败在贪子上贪名,贪书,贪sè,贪权!

一个才华横溢来才子,却是五毒俱全!

等到钱谦益冷静下来后。

田弘遇又说道:“自从迁都之后,格局已然大变。从以前四战之地的燕京。迁回了太祖起家的南京。天下虽同样动荡,但是朝廷却比以前安定了一些。圣上的意思,自然也是效仿太祖的巩固内政,广积钱粮,练出jīng兵。最终徐徐解决天下问题。牧斋想要复起,像过去一般卖弄才气和酸文,是不行的。而且皇上喜欢顺着他心意的官员,你钱牧斋可以做到,别人都可以做到。周廷儒、温体仁仅靠着听话,先后任了首辅。但是。我要告诉你。现在仅是听话,过时了……得会办事,帮皇上办成大事,才能重用!”

钱谦益jīng神一震。问道:“什么才是皇上关心的大事?”

田弘遇说道:“当今的格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所谓的大事,自然是安定民生,筹集军饷。扫平内忧外患,恢复天下太平。这种局势下,圣上是有心做事的,像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有军事才干,肯定会有大用。除外之外,你看天津的肖图白大人,来历不明,但是,却既能练兵又能给皇上赚钱,所以皇上大胆放权重用。当今的局势,皇上会用的人,都是有实实在在本身大人,要么能给皇上赚钱,要么能给皇上练兵!这两点是核心!”

钱谦益心中知道,肯定有戏,但是却犹豫道:“练兵我肯定是不行的。赚钱……我一辈子读书,自也不通商贾,这个……”

“钱牧斋啊钱牧斋,你的有的是本钱!名利名利,你的名气,可以抵得上千万两横财。若是用名气兑换了千万两钱财,献给皇上,至少户部尚书就换你来做了!”田弘遇笑着说道。

钱谦益半天也不知道如何回应,因为,还怎么也不能想到,自己的名,能兑换成利,而且是价值千万两银子的利!

“来吧,牧斋兄!来帮我,告诉你一个秘密。由于皇上不愿意用加税的手段去筹集钱粮。因为,收取钱粮原本是为了平息内忧外患的,加税反而会引发银的乱子,根本于事无补。所以,税是不能加的!皇上秘密召见我,出钱让我去做生意赚钱,秘密为皇上赚取钱财。关键的时候,需要用钱,户部的太仓没有,而我们有钱,这将会是多大的功劳?”

“田兄,这个……我虽有心给君父解忧,但是却不善经营啊!”显然,钱谦益显得非常的心动。

“没事的,我有来经营策划,借用钱牧斋的人脉名气而已。”田弘遇微笑说道。

钱谦益本身就是非常贪权的人,既然有机遇,思索了半晌后,重重的点了点头。

田弘遇心中一喜,知道有了钱谦益帮助,多了几分胜算矣。

其实,仅是赚钱,田弘遇根本就无需借助钱谦益的帮助,但是要赚大钱,必须要借助其帮助。

因为钱谦益对于东林士子的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而江南地区的富商豪门,多余东林党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别的不说,光是南京国子监就读的学生,此时就达到四五千人的规模。国子监等于是明朝的最顶级贵族学校。

能够在国子监毕业的,出来就是八品官身。比起科举进士的七品官身要低了一个档次。但是,实际上八品官身也是非常难得了。

能读国子监的,每年上千两银子的学费。而一些就读的学生,往往还是大手大脚的交际,大多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一年少则消费两三千两银子,多则消费万两。

而南京国子监的学生,崇拜东林领袖,崇拜钱谦益的,为数不少。

除了国子监的这些土豪级的学生之外,南京还有因为科举开始,经常到南京赶考的学子。部门的学子,干脆是在南京租房住下,省得科举考试来回奔波。所以,整个南京常年聚集的举子文人,数量也达到数以万计。

像南京这种城市,其实最大消费群体,就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之间为了交际,经常在酒楼、画舫、jì院等地请客。

所以,这批最具消费能力的顾客,成为了南京经营生意成败的关键。

“成败在此一举!”田弘遇心中燃出炙热的野望。

PS:PS:第一更,晚上努力码第二更。求订阅、求赞、求票。各种求……

第二八一章轰动的造势,更疯狂的暴利

三月,南京城。

天虹御厨斋,这是一家新开的酒楼。整个酒楼,在南京秦淮河附近,买下了一栋占据一亩多的院落。

光是这个坐落在秦淮河岸边的院落,至少价值10万两银子。着实是财大气粗,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么大手笔的投资。

紧接着,这家酒楼打出“顶级御厨掌勺”的牌子,令市井中需要人质疑。

“骗人的吧?”

“御厨是随便请的?”

“锦衣卫呢?我要向锦衣卫告密,有人打着御厨幌子,在行骗呢!”

御厨是什么人?是御膳房中,给皇上做菜的顶级厨师。是全国最杰出的一批厨神,放到民间,都属厨师界的祖宗。选拔的严格,并不下于科举考试。。。

中国是世界是最讲究人治传统的国家,人治并不仅是儒家思想造成。而是中国古自以来,便在琢磨任用人才,选拔人才的机制。所以,现代社会的许多选人的机制,都源于中国。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靠着人才选拔体制的先进xìng,傲立东方,雄踞世界的。

中国早期夏、商、周三朝,采用世官制,也就是靠着贵族血统做官。而chūn秋战国之后,世袭当官的制度,并不能提供最杰出的人才。一些诸侯国,也为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于是出现了举荐制度,有一些贵族、官员向上位置推荐一些贤良的人才。这种创新,打破了血缘决定地位、前途的制度。

打破依靠血统任用人才。可谓是用人机制的创举。要知道,17世纪的欧洲,大多数国家,开始靠着血统任用人才的,而不是靠着能力。

汉朝在举荐制的基础上,推出了察举制,也就是授权地方官,制度xìng的向zhōngyāng举荐一些人才。不过,察举制变质成为,官员们只举荐自己的心腹亲近。或者是举荐一些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人才”。靠着举荐制度推荐的人才。质量越来越差。

之后,隋唐时期涌现的划时代的制度“科技制”,这种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现代社会。宋朝和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并不逊sè现代社会的考试制度。除非。不考儒家经典,否则,也没有多少改进余地。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会试由礼部主持。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未考中的举人,只授小京官或外地教职。

科举制最终阶段,是要经过“殿试”,这也就是后世常见的“面试”。简单说,古代的文官选拔制度,和后世的人才选拔体制,已经非常接近。只不过,古代选拔的更jīng英一点,科举出来就是社会上层。后世的考试制度,仅拥有一份学历证书,面试之后,也不能像古代jīng英一般,一下子就平步青云了。

御厨、御医等等职业,并没有科举制,而是察举制,地方上考察推荐一些人才,最后宫廷“面试”其能力。能被选上去的,在厨师行业也属顶层。

简单说,察举制虽然不如科举制先进,但是至少相当于后世娱乐圈、体育圈的“选秀”!能被选拔到宫中当御厨的,岂是等闲之辈?而天虹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