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帝分身-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图白可以坦然的认为——如果垄断了大明的银行业,再加上强横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他甚至不在乎谁当皇帝。
银行是钱袋子。军权是枪杆子。既拥有钱袋子,又拥有枪杆子。天下任何势力皆不能迫使其屈服。
在肖图白的勉励下,大明历史上位银行家方吉利踏上了自己的征程。
“吸纳存款、发放贷款、利差、存贷比、资产质量、风险控制……”
“优秀的银行家,皆是保守主义者,规避风险是合格的银行家的天xìng和本能。银行家的职责是锦上添花,一般决不允许雪中送炭。西方有银行家云‘天晴时候借伞,雨天的时候收回来……”
肖图白仅仅将后世许多关于银行经营的概念,简单的以一篇文章的方式,交给了方吉利。事实上,银行造后世演变的极其复杂,但是最开始的银行,仅仅是一个经营思维上的创意。而肖图白给予方吉利的创意中,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欧洲银行。
消化吸收了肖图白的给予的银行经营的思路xìng文章,方吉利的脑子是非常活泛的,意识到作为新生的事物,银行必须要加大宣传,才能够被民众了解到。而特区最好的宣传方式,便是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和软文。
中国汉朝时期便出现了朝廷官方的邸报,但是近代化经营xìng质的报纸,也仅仅是最近两年在特区产生。
而报纸这个新生事物,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广告”这一项核心业务,从而建立了有效的盈利模型。
特区的报纸除了喉舌《党报》、《天津特区报》、《皇家新军报》之外,还拥有《葛沽经济报》、《儒林报》、《铁血军事报》、《奇闻报》、《世界报》、《自然科学》、《聊斋故事报》等等众多民营报纸。
这些民营报纸中,除了《儒林报》之外,皆由“杨柳肖书社公司”所建立。
杨柳肖书社则是属于肖图白家庭投资理财的产物,已经属于特区的新闻出版业的垄断寡头。
虽然,整个特区的报纸发行业务,一年仅仅有30多万两的市场份额,利润更是仅仅有五万两银子。
报纸的利润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商家在报纸上投的广告。但是,这个年代的商人比较保守,做生意也多是靠人脉,对于广告的效果,还是存在怀疑心态。大多数商家投资广告的行为,皆是小打小闹。因此,报纸的广告。此时还是非常的廉价。10两银子就能在一份报纸上,刊登一个月的广告。几百两银子,可以令特区所有的报纸,同时刊登商家提供的广告。
“津发展”银行的广告攻势基本覆盖了特区所有的报纸:
“奉肖图白大人令,特此筹建‘津发展银行’。本行经营存款、贷款两项业务。存款者。将手中不用余钱存入本行。本行按照存款的金额、时间,支付储户存款利息。贷款者,需要用钱之商人。本行确定其还款能力和信誉后,可以低息拆借贷款!”
“好消息。津发展银行开业一个月以内,给予存款者利好!活期存款,每天可以获得万分之一利息,钱存放银行每天都可以下崽,一万两银行每天存银行可以获得1两银子利息。定期存款:3个月定期。到期可以获得1。5%利息。6个月存款,可以获得3%利息。一年期存款,到期可以获得7%利息……我们的口号是,让死钱变活钱,让钱生仔!”
“周转不灵的商家们,津发展银行能够给予您提供超低廉贷款利率。10天拆借,仅需1%贷款利息。3个月拆借,仅需3。5%贷款利息。6个月期贷款,仅需5%利息。一年期贷款。仅需10%贷款利息……”
“津发展”银行在特区的主要报纸上买下了1个月的广告,仅仅花费了500两银子,但是起到的效果是非同凡响的。
而方吉利更是充分利用了zhèngfǔ官员来拉关系、造势。比如,天津特区的市长将岸,在方吉利的登门造访下。在银行中开了户头,将1万两银子闲钱,存了一年期。
次rì,报纸上已经刊登:“特区市长将道子先生。为支持津发展银行业务,将家庭积蓄1万两银子存入银行。将市长表示。银行存款利息,比之在乡下买田租给佃户,获得的利息更高,而且还旱涝保收、省心省力。”
将道子看了新闻后,嘴角有点抽筋,虽然在津发展银行存钱确有其事。但是,后面的王婆卖瓜一般的“一年期存款的利息高于田租”,他可没有说过,完全是津发展的借着他的名头在给银行打软广告,但是他也懒得去揭穿。
而将道子存款的消息被报纸刊登,引发了连锁效应。
许多对于特区官府的信誉放心,并且确定了津发展银行是“官方背景”。不少的公务员、军人、小商贩、工人、市民,纷纷尝试的向银行中存款。于是,津发展银行开张了10天左右,已经拥有2000多名银行储户,存款金额约有35万两。
尤其是一名矫情的老先生,为了实验银行的信誉,存入了100两银子。次rì,就开始取出存款,收获了10文钱的活期利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接下来,很多的市民尝试当天存,次rì取出,来获得利息。虽然,这些活动,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麻烦,但是银行的创创始工作人员,以非常好的耐心,完成对于这些储户的服务。
至于银行的贷款服务,发放的贷款程序,也是非常的保守。贷款业务并不是后世的信用贷款,而是需要有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房产、田产、公司股份、货物、奴隶契约,总之必须要有抵押品,才能够获得贷款。
并且,贷款发放的对象,也倾向于特区境内注册的公司、商铺、工厂,或者是在特区进内拥有稳定收入的个人。而外地贷款者,哪怕是皇亲国戚,也不能轻易获得津发展银行的贷款服务。
虽然是贷款的审核门槛是很高的,但是由于超低的贷款利率,依然吸引了特区的工商业资本踏破门槛。
经过慎重的筛选,津发展银行批准了“林氏蜡烛厂”15万两银子的一年期贷款,以及几家地产公司的贷款申请。
“林氏蜡烛厂”被称为特区的蜡烛巨头,号称要每年制造10亿根蜡烛。因为,大规模提炼石蜡作为原料制造蜡烛,其成本是非常低廉的。目前,其出产的蜡烛,不但已经垄断了大明的直隶、山东、山西、河北等等省份,就连朝鲜、rì本等等海外市场,也迅速的沦陷成为其倾销市场。
毕竟,朝鲜和rì本所用的蜡烛,多是昂贵的牛油、猪油提炼,一只蜡烛的成本不下于15文钱。
而林氏蜡烛厂,每只蜡烛的造价已经降低到2。5文钱,并且质量还比牛油、猪油蜡烛优异。这种情况下,成为林氏蜡烛发展成为垄断巨头,也是必然。
当然,林氏蜡烛经营成功和成本优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愿意是,林氏蜡烛厂中肖图白国师大人占有股份。这个理由,使得林氏蜡烛的信誉,已经被津发展银行列为顶级。
而地产公司的贷款申请,津发展银行更是非常放心。
因为,特区相对于大明北方地区的地区,已经如同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每个月涌入天津的移民超过万人,这还是这个年代没有火车、轮船、飞机的情况下。若是有火车、轮船之类的更便捷交通工具,恐怕天津特区会被cháo水一般涌来的移民撑爆掉。
大量的移民涌入,使得天津特区的住房是绝对的“刚需”!
由于土地供给有限,加上地产项目建设跟不上移民的涌入速度。很多的地产项目,刚刚竣工,已经销售一空。
到了六月份,津发展银行的业务进入了正轨,存贷款数额不断创新高。根据统计,津发展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平均的利差大约是在4。25%左右。这主要是,部分储户是以活期的方式存款。活期存款的年利率其实才3。65%左右。哪怕是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才7%。而贷款项目普遍的年利率达到10%左右。通体而言,天津发展银行的利差,是一个对于银行家很满意的数据。
当然了,对于特区原本繁荣发展的高利贷业务而言,津发展银行的出现,无疑是令其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并且,随着时间发展,津发展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规模越大,便会越加的挤压那些高利贷人士的生存空间。而通过市场行为,挤压高利贷的生存空间,也正是津发展银行成立的初衷之一。
第二一二章皇上在南京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出使东吴,游览金陵山川地貌,发出的感慨。此后,“龙盘虎踞”这个成语,成为了金陵风水格局的专用名词。
古代中国的王霸之业,多起于黄河流域。因为,古代黄河流域风调雨顺,既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又拥有众多山川天险、河流交通。秦汉、隋唐之类王朝,也多数起于北方黄河流域。
四川、江南等地,同样能奠定王霸之基业。但是,四川对外交通只有少数几条道路,被封死之后,便缺乏问鼎天下的资格。自古以来,四川崛起的政权,最强不过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
而南京在古代,长期是人口、经济落后,并不能够与北方竞争。一直到蒙元时期后,北方经济基础越发败坏,人口数量也远远少数南方。从此之后,南方开始显露出相对于北方的巨大经济、人口优势。明太祖以南伐北,摧枯拉朽。后世的民国时期,以南伐北同样具备巨大的优势。
明朝末年的南方的人力、物力,是北方的两倍。但是同样,南方地区由于地主、豪强数量太多,以至于整个南方着实是一盘散沙。
这也是朝廷立都běijīng两百年造成。
若是开国以来一直以南京为都城,两百多年来镇压南方的宗族、地主的影响力,使得朝廷的威信渗透江南的乡野。调动庞大的江南人力物力如臂使指,别说是扫平北方地区,就是趁势向东南亚扩张,也不见得有多少阻力。
崇祯仅披着一件丝袍,站在破败的雨亭中,望着烟雨迷茫的雨景,道:“太祖皇帝着实有远见,选择金陵为王霸之基。北方十年九旱,江南依然是风景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