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钞帝国-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卫国等到大家安静下来,继续说道:“我李卫国不是光说不做的人,既然都是我李家军的人,你们的性命我自然要关心,所以今天我要为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大家都洗一个热水澡。”
“李大人,洗澡跟俺们的性命有啥关系啊?”有新兵忍不住问道。
李卫国只是笑了笑,反问道:“不知这位兄弟可知道三尸?”
那士兵点头道:“自然知道,我们村的人生病了便去寺庙请赐符水,只要喝了符水就能够避开三尸缠身,百病不侵,长命百岁。”
李卫国点点头,又问道:“那你可曾见过百病不侵?”
那士兵顿时摇头道:“未曾见过,我们村很多人喝了符水,没有一个管用的,最终还是死了。”
李卫国于是对所有人道:“相信大家都知道甚至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所谓的三尸就是三种非常小的虫子,我称它们是寄生虫,它们趁着人喝水或者睡觉的时候偷偷从人口中钻进肚子里,之后便会让人生病,最后死亡。”
所有士兵们纷纷交头接耳,他们所熟知的三尸都认为是邪气入体,并不知道是三种小虫子。
这时,李卫国继续道:“今天我就要告诉大家,我得到了一个可以预防和根除这三种寄生虫的药方,所以今天我让大家洗澡,就是帮大家治病,防止这些寄生虫害大家的性命。”
“原来李大人得到了根除三尸的药方,这下子咱们不用在害怕三尸邪气入体了!”有士兵顿时欢呼起来,激动不已。
这也难怪,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从古至今,三尸几乎成了每一个人的心魔,得了三尸病就只能等死,如今听到李卫国有了根除三尸病的药方,自然是激动不已了。
“李大人仁义,今日为我等根除三尸病,等于救了我等一条性命,我等今后愿为李大人马首是瞻,甘效死命!”
“大人仁义,我等愿效死命!”
“为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李卫国听着这些官兵们齐声宣誓对他效忠,心中已经乐得笑开了花,他不过是区区一个小计策,竟然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效果。
果然,还是古代老百姓好糊弄啊!
难怪洪秀全整个拜上帝教竟然能够忽悠了一百多万教众愿意为他效死命,他都能打下一个大大的太平天国,我李卫国也照样能行,还要比洪秀全更强才行。
李卫国心中暗暗发誓,却不忘正事,急忙吩咐人准备好驱虫药给每一个士兵服下,而后命人将高锰酸钾、碱式硫酸铜等消毒制剂按比例兑入澡堂之中,命士兵们分批进去泡澡,给他们全身上下里外来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消毒。
同时,李卫国也趁机下了一道卫生命令,今后凡李家军官兵不准吃生水生菜,所有饭菜必须做熟透了才能吃。但凡吃饭前必须洗手,平时一个礼拜必须洗一次澡,床铺衣服必须保持干净等。
有了这些卫生条例,李卫国相信他手下的士兵们将会变得更加建康,身体素质变得更强,将来跟敌人的战斗,李卫国的军队将先赢在起跑线上。
第0044章 震撼人心的军乐队
崇明县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没有了萧炀等地头蛇势力的作对,七大家族仅剩下四大家族,且全都投靠了李卫国一方,使得整个崇明县地界上再没有任何势力敢跟李卫国作对了,李卫国颁布的任何政令都被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
尤其在民间,李卫国抗洪救灾,一心一意为百姓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崇明县的民心,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极高,他推行以工代赈,使得十几万受灾百姓得以安定下来。
再加上李卫国新招募的一千县兵和三千赈灾治安队,如此强大的力量即便是崇明县的上一级单位太仓直隶州,也没有这么多的武装力量,使得崇明县如同铁通一般,李卫国成了这里事实上的土皇帝。
军营中,经过新军大检疫之后,士兵心中不再有三尸病的心理阴影,士气高涨。
李卫国亲自督导新军训练工作,除了安排各种增加士兵体能的训练科目之外,加强了队列训练。
他将十人归为一队,设十长一名,这是基本单位。接着是百人队设百夫长一名,千人队设千夫长一名。
队列训练先以最基本的十人队开始操练,熟练之后再开始百人队合演,然后是千人队,最后是四千人大会操。
李卫国之所以将队列训练放在第一位,除了因为队列训练能够加强对士兵的服从性接受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战场上更加灵活指挥这支军队打好基础。
李卫国深知这个年代步兵的基本军事战斗方式为线列队形排枪战术,表面上看这种线列排枪战术很简单,就是要士兵站成一排或者几排,轮流放枪就行了。
其实不然,这当中蕴含着巨大的军事学问。
要知道战场环境十分嘈杂,便随着喊杀声、枪声、火炮轰鸣声等,一个指挥官喊出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传播的距离不过十几米远,若考虑到士兵们的紧张因素,实际上五六米远外的士兵能听到清指挥官的命令就非常不错了。
而线列排枪战术动辄就是几百人或者成千上万人排成队列进行战斗,队列的横向长度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如此大范围的交战区域,对于指挥官而言,他没有扩音喇叭,没有无线电等设备,传达命令,指挥起部队的作战就是个问题了。
李卫国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在队列训练上下功夫,让士兵们熟练掌握各种队列口令,提高战场指挥效能。
当然,在指挥作战方面,已经有几百年火枪战斗史的欧美列强们,他们早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合适的指挥方式,那就是利用军乐队,在战场上传达指挥官的命令。
交战规模越大,就需要配备更多的军乐手,往往一支千人规模的部队,就需要配备至少一百人的军乐手,这个比例已经达到十比一,甚至更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战场环境太嘈杂了,先不说喊杀声、枪炮声等,敌人也有军乐手,双方都在敲锣打鼓,实际上也是相互干扰,是一种压制战术,你的军乐队人数少声音小,结果就会被敌方的军乐声盖过,那么你的士兵将听不见指挥官的命令,结果不言而明。
所以,交战双方都不得不配备大量的军乐人手,以此来确保己方部队的指挥行动顺利进行。
军乐队只是战场指挥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更关键的还在于士兵,集中体现在士兵的日常训练上。
战场上既然靠军乐队来指挥军队,那么就得要求士兵能够听得懂己方的军乐所代表的各种含义和命令。
这其实是一支军队的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训练,到了战场上的士兵基本上是听不明白军乐的含义,甚至理解错,后者将直接导致整个军队的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十九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列强国家的新兵训练时间普遍在三年以上,也就是说从新兵招募开始,直到正式成为正规军,需要至少三年的新兵训练期,从中不难看出训练一支能够进行线列战的军队有多么困难,跟后世训练三个月就能成为正规军相比,所需时间比例高达12:1,就连普法战争后的德军指挥官毛奇都忍不住感叹,德军士兵苦苦训练了二十年才能够打败法军。
若是细想一下,也难怪会出现这种局面,依靠军乐来指挥军队,就好比听着歌曲跳舞一样,就算是一个学了几十年舞蹈的人,若是放在喊杀声震天,枪炮声不住轰鸣,地动山摇的紧张气氛之中,也会出现紧张,也会听错歌曲迈错了步子。
所以,毛奇说德军士兵苦苦训练了二十年才打败法军,这并非是笑话,而是事实。
李卫国既然知道线列火枪战争中的优缺点,那么他自然要尽可能的避免了。
为此,李卫国在这方面做了详细的考量,他虽然也准备了一支军乐队,但这支军乐队只负责传达三个命令,前进、暂停和后退,至于其他军令,李卫国想到了旗语。
一红一绿两个旗子,足以表达出指挥官的全部作战命令,而且这个命令不需要士兵们看得懂,只要基层军官和基层传令兵看得懂就行了。
这样一来,指挥官的命令不需要直接传达到每一个士兵,只需要传达到个基层指挥官,然后各基层指挥官再传达给他所在单位的其他士兵们就行了。这也简化了命令传达方式,士兵们不用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记各种军乐声音所代表的命令,也不会出现听错军乐所代表的命令导致战场上出现失误了。
不过,为了便于自己的士兵准确区分开跟其他列强军队的军乐声,李卫国想到了他上学时运动会上的鼓号队。
“咚咚!咚!”(大花鼓)
“咚咚!嗒嗒!咚咚!嗒嗒!”(小军鼓)
“滴滴答滴答!滴滴滴答滴!”(军号子)
……
曾几何时,李卫国一听到那种鼓号声就会热血沸腾,浑身兴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
如今他将这套鼓号声作为李家军的战斗军乐,当士兵们听到鼓点和军号时,步伐会自觉的踩着鼓点声走,浑身热血也跟着激昂的军号声而瞬间沸腾起来,震撼人心。
前来军营向李卫国汇报工作的吴庸在看到这支军乐队时,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大人,闻鼓进军,乃是自古军队的惯例,卑职之前也见过一些绿营兵军营中的大花鼓,特别大,往往由几十个人方能抬着,于战场上擂鼓助威,倒也颇具声势,提升士气。”
吴庸顿了顿,续道:“只是卑职见这支军乐队的花鼓有些特别,比正常的大花鼓小了很多,单靠一个之力能够挂在胸前,且打击时传出的声音甚至还强于我所见过的所有大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