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伪钞帝国 >

第230章

伪钞帝国-第230章

小说: 伪钞帝国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沪军大整编和大扩军同时进行,整编之后的沪军不在对外称沪军,而是因为李卫国晋封吴王,辖地两江四省,一个沪字已经不能代表全部了,取而代之的是吴军,代表整个华东。

    名字虽然改了,但沪军的军规、军纪、军魂依然不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是铁打的条例,新的吴军官兵依然要严格执行,不容徇私。

    之前的沪军十六镇依然不变,编为吴军十六镇,其中第一镇至第八镇保留完全建制,不打散不改编,内部依然称沪军八镇,是李卫国起家的老底子,嫡系中的嫡系部队。

    另外第九至第十六镇的官兵全部打散,保留一半人员,缺额从乙种军团中补充完另一半。其余人员分配到新成立的第十七镇至第五十四镇当中,老兵带新兵,迅速提升新军的战斗力。

    新军兵源分配十分严格,来自全国各地,每个省的新兵会被分配到一个部队当中。

    李卫国以全国各省的名称来划分军区驻防地,比如在直隶省的第二十镇,军营驻地所在地也将被命名为直隶镇守府,以后第二十镇的兵源将直接由直隶镇守府负责补充,简称直军。

    其他各镇分别驻扎不同的省份,对应各省的名字来命名镇守府。

    其中第十七镇驻扎京畿周边,第十八镇驻地山东,第十九镇驻地河南,第二十镇驻地直隶,第二十一镇驻地山西,第二十二镇驻地陕西,第二十三镇驻地湖南,第二十四镇驻地湖北,第二十五镇驻地安徽,第二十六镇驻地江苏,第二十七镇驻地浙江,第二十八镇驻地江西,第二十九镇驻地福建,第三十镇驻地广东,第三十一镇驻地广西,第三十二镇驻地甘肃,第三十三镇驻地云南,第三十四镇驻地贵州,第三十五镇驻地四川,第三十六镇驻地奉天,第三十七镇驻地吉林,第三十八镇驻地黑龙江,第三十九镇驻地伊犁(新疆),第四十镇驻地乌里雅苏台(外蒙),第四十一镇驻地乌兰察布(内蒙),第四十二镇驻地克拉乌苏(西藏),第四十三镇驻地西海厄鲁特(青海)。

    另外,藩国也被分配了名额。其中第四十四镇驻地朝鲜,第四十五镇驻地琉球,第四十六镇驻地越南,第四十七镇驻地南掌(老挝),第四十八镇驻地暹罗(泰国),第四十九镇驻地缅甸,第五十镇驻地兰芳,第五十一镇驻地廓尔喀、哲孟雄、不丹三国,第五十二镇、第五十三镇、第五十四镇驻地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等西亚藩属国。

    这些番号暂时都名不副实,但可以看出李卫国的野心了,他不但要掌控整个大清帝国,还要控制住所有成为藩国的国家,尽管当中如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国早就不给大清国进贡称臣了,兰芳国更是已经被荷兰灭了,但在李卫国的心中,只要他们曾经做过藩国,以后就得还是中国的藩国,永世不变。

    当然,李卫国只是定下了大方针政策,具体落实的时候,因地制宜,会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方案的。

    第三次大扩军,实际上是定下了统一全国,恢复中华霸权的总基调。

    国内各省前来应征入伍的有志青年有五六万人之多,再加上李卫国派人分别到各省去招募兵源,最终完成了二十镇新兵的征募工作。

    这二十镇新兵来自国内的十七个行省,除了江西因被太平军控制暂时不考虑之外,其他各省诸如湖南、安徽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控制区都很顺利的征募到了新兵。

    当然,国内除了十八行省之外还有五将军辖地,可惜那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对于李卫国的崇拜几乎为零,他们甚至恨李卫国,因为李卫国是一个汉民,第四等的汉民,竟然咸鱼翻身当了吴王,这对汉民来说是英雄,对他们少数民族来说就是驱虫。

    所以,这些地方的人没有来上海应征入伍的,他们甚至提高了对李卫国的警惕。

 第0206章 开始坑李鸿章

    李卫国的第三次大扩军,一次性扩充了整整二十镇,二十五万多人,规模空前,令朝野震动。

    摄政王奕欣坐不住了,两宫皇太后也紧张了起来,当初十六镇沪军就可以轻松打败了二十万英法联军,无敌于天下。如今又扩充了二十镇兵力,使得整个华东地区的吴军总兵力超过五十万,这要干什么?

    答案不言而喻了。

    两宫皇太后还对李卫国抱有幻想,毕竟她们只是两个女人,见识有限,也太年轻了,根本没有“对敌”经验,她们发出懿旨向李卫国询问,李卫国言称是为了更快的剿灭太平天国,结果这两女人竟然相信了,反过来劝说摄政王奕欣不要担心,令奕欣哭笑不得。

    不过奕欣终究是王族出身,有着特殊的政治眼光,他知道尽管英法两国跟李卫国的关系缓和,双方甚至建立了共同对付美国的同盟关系,但淞沪会战给英法联军带来的耻辱绝不会消失,英法两国作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军事强国,不可能忍下这口气。

    虽然短时间内英法两国暂时打不过李卫国,可将来就说不准了,李卫国已经将他的杀手锏卫国式步枪、五九式步兵炮等先进武器装备卖给了美国,甚至也转让技术给英法两国了,用不了几年时间,英法两国军队也将拥有并装备先进的卫国式步枪和五九式步兵炮,到时候双方装备没有代差了,那么不排除英法两国会再次冒险发动侵华战争,向李卫国报仇,找回丢掉的面子。

    基于这种考虑,奕欣的思路顿时打开,脑洞也够用了。他迅速以朝廷名义跟英法两国进行联系,并根据北京和约条款,允许英法两国在北京设立公使馆。奕欣一改常态,不顾宗族旗人子弟的集体反对,竟然亲自参加英法两国驻华公使馆揭牌仪式。并跟英法两国驻华公使套近乎,很快建立了“纯洁滴”友谊。

    奕欣试探英法两国公使的态度,很快他就看出来英法两国公使表面上跟李卫国关系甚笃,实际心中对李卫国不怀好意。仇恨的种子早在淞沪会战时就埋下了。

    奕欣猜得没错,英法列强不会忘记李卫国是如何羞辱他们的,第二次雅片战争的战败,不仅令英法两国损失惨重,更令他们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这个仇他们肯定要报的,只是在等待机会罢了。

    英法两国公使的第一任务依然是侵华,尤其是英国,雅片贸易的巨额利润几乎支撑了英国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以前每年对华出口雅片不但可以抵消对华巨额的贸易逆差,还有数千万的巨额利润可赚。如今雅片贸易被李卫国明令禁止了,不在合法了,这使得英国每年都得承受数千万的巨额贸易逆差,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只是英法两国政府考虑到李卫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和装备优势,暂时忍气吞声罢了。他们现在已经得到了卫国式步枪和五九式步兵炮等先进武器装备的设计技术,国内已经开始加紧生产制造了,用不了几年时间,英法军队将完成新武器的更新换代,到时候就是他们报仇的时刻了。

    于是,奕欣和英法两国公使臭味相投,瞬间成了亲密朋友,开始相互勾结起来。

    借师助剿,这是奕欣提出来的新战术,意在削弱李卫国在剿灭太平军一事上的影响力。同时。奕欣也开始向列强大规模借款,规模高达一千万英镑,这笔钱并不给曾国藩的湘军,也不给李鸿章的淮军。更不用提李卫国了,借款全额用在满蒙清军身上,大量装备火器。

    因为在奕欣看来,李卫国早晚要反,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汉人,根本靠不住。与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奕欣的小算盘敲得很响,李卫国很快就知道了,为此李卫国单独照会了英法两国公使,表明了他的立场。

    “你们可以随便借借款给清政府,不过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不管你们借给他们多少钱,将来别想让我替他们还钱给你们。”

    英法两国公使对视一眼,都感觉到李卫国的态度之坚决,他们不是不知道李卫国准备造反,所以一起问道:“吴王殿下,谢谢你的忠告,我们会向上级转达的。”

    李卫国冷声道:“你们不要理解错了,这不是忠告,而是警告!”

    面对李卫国的强势,英法两国公使弱弱的离开了,迅速将李卫国的原话上报给英法两国政府。

    最终,英法两国政府考虑到不刺激李卫国,暂时放弃了向清政府贷款一千万的计划,不过他们还是耍了手段,让一些英法商人以个人名义向清政府提供三百万英镑的贷款。

    对于英法两国的小动作,李卫国并不阻止,反正他是不会还钱的,就让英法两国的钱到时候都打水漂吧。

    另一边,湘军、淮军已经跟太平军杀红了眼,双方仇深似海,只能以血来洗刷。

    曾国藩和李鸿章也得知了李卫国大规模扩军的消息,虽然都对此事非常担心,但想管也管不了,只能惊叹李卫国财力雄厚,一下子扩充二十五万军队,加上各种武器装备和人员培训费用,至少需要两千万两银子,这对于曾国藩和李鸿章来说,就算他们把安徽和湖南刮地三尺,也拿不出来这么多银子来。

    这就是差距啊!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感慨万千,发出一声惊叹,对李卫国真是羡慕嫉妒恨到极点了。

    对于曾国藩和李鸿章来说,他们现在最差的就是钱,只要有钱,他们可以跟列强买到各种武器装备,只要有钱,他们可以在国内随便扩充百万大军。

    然而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李卫国的横空出世,严重刺激了曾国藩和李鸿章二人,因为人都是有攀比心的,历史上的二人围剿太平军时,最大规模也不过十五万军队,其中配备洋枪洋炮的军队只有五万人,而如今却被李卫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影响,被牵着鼻子走,逼得他们不得不大规模扩充军队。装备洋枪洋炮,这对于没有任何工业而言的湘军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