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钞帝国-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露出怀疑之色,问道:“真的?”
李卫国笑道:“当然!”
“你应该有条件的吧?”慈禧继续问道。
李卫国点头道:“没错,给我封个王,两江四省作为我的封地,今后只有我说的算,朝廷不得干涉。”
裂土封王,这是李卫国跟陈静南商议后的决定。既然一口吞不下整个天下,那就一步步来,先封王裂土,然后再步步蚕食。这样其他各省的官员们就不会反抗那么激烈,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将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干掉。
慈禧和慈安想要商议一下,李卫国于是退了出来,在外面等待结果。
屋内,慈禧对慈安道:“姐姐,如今看来李卫国也是有忌惮的,他如果造反,胜算并不大,因为还有朝廷大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他未必会赢。”
慈安道:“他既然有反意,那就留他不得,否则这大清江山岂不是要葬送在我们姐妹手中了?”
慈禧于是道:“姐姐要看清形势,现在大清江山根本不在我们手中,不是李卫国夺得就是肃顺夺得。相比较而言,李卫国是汉人,大清江山他肯定坐不稳,因为现在各地的军政大权都在旗人手中,不可能听一个汉人的。反过来肃顺则不同了,先帝刚走,他们就敢对我们姐妹大呼小叫了,可见他们欲效仿鳌拜。肃顺他们都是旗人,一旦掌权,其他人未必会反对,江山可就不是爱新觉罗的了。”
慈安点点头,道:“照妹妹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只是驱虎吞狼的计策也危险甚大。”
慈禧笑道:“姐姐忘了,等李卫国和肃顺两败俱伤,我们可再联合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跟李卫国绝不是一条心,而且因为胡雪岩一事,他们双方其实是敌人。我们在内启用恭亲王跟李卫国抗衡朝政,在外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来抗衡李卫国的沪军。”
慈安不懂政治,反问道:“这样行吗?感觉太复杂了。”
慈禧自信道:“姐姐放心,此计绝对可行。而且我真的感觉李卫国所言是真心话,你想想如果他铁了心造反,何必跟我们多此一举,直接挟制我们和皇帝不就行啦?”
慈安想了想,顿时点头道:“这种事情姐姐不在行,全由妹妹做主吧!”
两宫太后商议完毕,再次把李卫国叫回去。
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慈禧和慈安最终同意封李卫国为吴王,暂时兼任直隶总督,保护京城安全。同时,为了牵制李卫国,二女又让恭亲王奕欣担任摄政王。
对此,李卫国并无异议,倒是让慈禧和慈安顿时放心不少,相信李卫国真的不想造反。
其实李卫国很清楚慈禧和慈安的意图,他这是故意的,因为整个大清国其他省份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掌握了军政大权,势力庞大,如果李卫国总揽朝政势必遭到八旗子弟的集体攻击,那样对李卫国十分不利。反过来让奕欣来当摄政王,八旗子弟就算不服也只能忍着。
李卫国要的都是实在利益,比如封吴王,他的地盘就可以不用再服从朝廷管束,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当了吴王,日后再篡夺天下时,老百姓就很容易接受了,阻力会大大减小。
另外,李卫国故意不请求留任直隶总督,就是迷惑慈禧和慈安,让她们相信李卫国真的不会造反。可实际情况确实没有李卫国来管理直隶,慈禧和慈安根本斗不过肃顺八大臣和他们的十几万清军,所以李卫国以退为进,最终还是得到了直隶总督,沪军可以名正言顺的接管直隶。
至于以后是去是留,那还不是李卫国一句话的事情,到时候李卫国的所有部署和计划完成了,再逼宫也不迟。
公元1861年10月3日,慈禧和慈安返回北京后的第二天便发动了宫廷政变,宣布肃顺、载桓、瑞华等八大臣欺君罔上,意图劫持皇帝和两宫太后造反,命李卫国率领大军剿灭肃顺的军队。
三天后,李卫国率领沪军第五镇在通州一代与肃顺大军交战,战斗只持续了三个小时,肃顺的十几万大军便被击溃,肃顺被俘,押解京城处斩。载桓、瑞华等另外七大臣尽皆当场被乱军打死。
此事轰动全国,不过老百姓都相信慈禧和慈安的话,李卫国声望如日中天,更是民心所向,所以肃顺一派就真成了叛军,受万人唾骂。
随后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改年号同治,大封群臣。奕欣为摄政王,李卫国剿灭外军和叛军有功,晋封为吴王兼直隶总督。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
第0200章 新的敌人
李卫国封吴王,放在其他任何时候,都将引起巨大的争论。
然而最近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件,先是李卫国率领沪军取得对英法列强军事入侵的巨大胜利,签署了一雪国耻的《北京合约》,接着是咸丰驾崩,新帝登基,然后又发生了辛酉政变,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为摄政王,处决肃顺等辅政八大臣乱党。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所有人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对于李卫国封王也就不是那么大惊小怪了。
不过这只是汉族官员和老百姓们的想法,对于八旗集团和宗室子弟来说,这是对他们的挑战,哪怕两宫皇太后不反对,摄政王奕欣不反对,他们也要跳出来说道说道,闹腾闹腾。
这个时候,大清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远不是五十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的那般脆弱和不堪一击。
强大的八旗势力反扑,包括陕甘、云贵两地的总督,还有东北三省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在内的铁帽子王,内外蒙古亲王,藏疆等势力,全都上书两宫太后和摄政王,要求撤去给李卫国的吴王封号。
两宫太后心中也不想封李卫国为王,可是她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天津到北京,直隶地区的清军先是遭到英法列强的蹂躏,前后死伤接近三十万人。随后辛酉政变,李卫国的沪军趁机再次血洗八旗军,前前后后的清军八旗兵损失接近五十万。
要知道八旗人口总共不到一千万,内部还区分满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刨除汉军八旗,旗人总共不过五六百万而已,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太平军几乎将南方的旗人杀光了,一次北伐更是打到了天津,一路上旗人也是死伤惨重。如今再折损了五十万满蒙八旗兵,可谓伤筋动骨了。
英法列强刚刚签了《北京和约》愤愤离去,难保他们不再卷土重来,而这一切都是李卫国的功劳。稳住李卫国已经成为朝廷的第一要务,于是两宫太后和摄政王奕欣严斥责了各地官员,驳回了他们企图撤销吴王的请求。
一切的一切都在李卫国的掌握之中,他表面上低调,连晋位吴王的大典都举行的很低调。只在百望山庄官邸简单的举行了一个仪式,邀请的都是一些汉族京官,他们对沪军比较友善,可以拉拢为一个阵营。
李卫国表面上的低调,是为了掩盖其暗中不断蚕食清帝国的行动。
直隶乃京畿卫戍区,作为直隶总督,李卫国自然要名副其实。
早在沪军占据北京那一刻起,李卫国就开始整顿直隶境内的军队,先是以抵抗英法联军战事不利唯由,罢免了一大批直隶官员。将原来的直隶八旗军囚禁,收编汉族地主武装力量,从中精选一批精壮兵士,成立直隶卫戍军,协助沪军接管直隶各地区的防务,迅速控制了整个直隶。
不过为了让慈禧他们暂时放心,李卫国最终允许奕欣重新组织御林军,皆由旗人担任,负责守卫皇宫。
李卫国知道这是慈禧和慈安对他加以防备,索性很大方的干脆直接让出北京城。允许朝廷调回胜保担任北京城九门提督。对于李卫国而言,胜保手中的八旗兵不堪一击,今天将北京城防交给他,只要李卫国想。沪军分分钟就可以灭了胜保的军队重新夺回北京。
但对于慈禧、慈安和朝廷而言,李卫国主动交出北京城防务还给朝廷,这就是不想造反的证明,因此慈禧和慈安总算是松口气,这才对李卫国放心,以为给李卫国封个王就可以让他彻底不造反了。她们完全相信了李卫国的那番话,只要不想着去杀李卫国,那么李卫国就不会造反。
于是,慈禧、慈安跟李卫国达成了默契,双方谁都不去干涉谁,这样便可以相安无事了。
另一边,奕欣表面上还跟李卫国和和气气的,实际上二人间的联盟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们之前共同的敌人肃顺一dg彻底被清除了,如今奕欣正在疯狂的吞并肃顺一dg留下来的权利,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隐约开始以李卫国为假想敌了。
这是权利争斗的必然结果,一个敌人倒下了,就必然会再站起来另外一个敌人,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权利二字,那么争斗就永不会停止。
不过暂时奕欣还没有愚蠢到跟李卫国决裂的地步,除非他拥有了可以抗衡李卫国的军事力量。
但不可否认,奕欣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以前朝堂上是肃顺和奕欣争斗,那是旗人和旗人之间的权利争夺,如今李卫国崛起,一举封王,成为大清国最强大的力量。如果说之前奕欣为了对付肃顺而忽略李卫国这个汉族强大势力,那么如今已经演变成旗人和汉人之间的争斗了。
为了对抗李卫国的沪军集团,奕欣只能一方面拉拢八旗力量,另一方面开始向曾国藩和李鸿章下手。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二人关系极好,李鸿章可以说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湘军和淮军同出一枝,说服曾国藩就等于说服了李鸿章。
因此奕欣迅速派人去联络曾国藩,许以重利,拉拢曾国藩。
却说咸丰一死,悬在曾国藩和李鸿章头上的利剑也消失了。
原本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心有造反意图的,为了湘军、淮军集团,为了他们自己的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