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穿越1862 >

第267章

穿越1862-第267章

小说: 穿越1862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舰队于泗水城之威风,屠土过百人。荷兰无敢噤声,岂不正是我大清舰队之威能?此可不正系北洋水师定议之助力?”

李鸿章捋着胡须赞赏的笑了。周馥所言极是,深合他意。“此言甚佳!”然后问盛宣怀道:“杏荪。你意下如何?”

盛宣怀当然没有异议。他这时也来见李鸿章,所言的问题可是跟周馥说的完全不搭边的。盛宣怀现今只是李鸿章幕僚当中很普通的一份子,顶多算是后起之秀。轮船招商总局的筹办过程中,盛宣怀虽然出力不小,但北洋水师这等大事,他还不够资格直接参与。

“中堂明见。我此来见中堂大人,为的并非是大公报特刊所载之事,而是为了这大公报本身。”盛宣怀手里一翻,也拿出了一张大公报的特刊。

“中堂。您可能不知道,焦文斌在泗水开枪杀人之事,连香港与上海的洋报都没有报道。这份特刊,大公报抢得是头条,并且上面刊登的还有现场拍下的照片。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大公报在南洋,或是说大公报在泗水,肯定有驻站记者。”

盛宣怀神情有些激动,《万国公报》连个国内外派的记者都没有,除了报道些外国的历史地理、奇闻趣事外,更多的只是一个区域性报纸,消息覆盖就在津京一带,而他心目中最大的对手《大公报》,却已经把记者都派去南洋了。这差距大的简直让他看不到追赶的希望。

当然,盛宣怀现今更多的还是一个政客,他考虑事情可不是单单从经济方面着想的,更多的是政治。在盛宣怀眼中,办报纸图的就是影响力,这份影响力在必要时候就能帮得上李鸿章的大忙。否则淮系根本用不着办报纸,不是吗?

同时这样的想法就自然而然的催促出盛宣怀的一个理念。要有影响力,就要抓到大新闻;要抓到大新闻,就要加大投入。

之前盛宣怀是没找到开口要钱的机会,现在这份大公报特刊让他看到了契机。于是才有了这次跟周馥在总督衙门的碰面,才有了这回两人一起来见李鸿章。

盛宣怀的话让李鸿章和周馥都陷入了一阵沉思。应该说这两人都有着同样的心思的,连福州的左宗棠在内,都是怀着一样的心思。李鸿章最终开口认下了盛宣怀的这个道理,“杏荪说的有理。”

“玉山,你去提十万两银子给杏荪。照你的想法办,放开手脚的做!”

周馥、盛宣怀两人各得所愿,高高兴兴的走了。签押房里只剩下李鸿章,拿着报纸在煤油灯下细细的看着。良久叹了一声,“这大公报若不是也讽及秦军。老夫都以为是刘元渡埋下的一颗暗子呢。此刊文一出,秦军士气大兴啊。”

撒野放泼要看对象。如果对象是国人,那绝对是万口齐骂。可现在遭殃的是洋人,那就是万口齐赞了。朝廷高层或许会给刘暹一个‘肆意妄为’的评语,民间谁管这个。谁能‘糟蹋’洋人,谁就是大清的英雄。

而焦文斌小屠泗水土著,大公报上直接就点出‘必受上命’,刘暹在民间的声望是又要加强了。而这种肆意而为的行为,这种‘野蛮’的行为,李鸿章也真心的羡慕啊。

他做不出来这种‘混账’事。

即便手中的实力再强,对洋人,李鸿章也做不出百无忌惮。他不敢,他脑子里就没这根弦。

……

同一时间,恭亲王府里。奕?看着同样的大公报特刊,微微一笑,乐呵了声。冥冥中他感觉自己的‘算盘’拨的更滑利了。

北京城里看到这份特刊的还有宫里的西太后,醇亲王府,文祥府邸,宝洌Ц 鹊韧豕蟪嫉母 �

其中张守岱府上,门口挂起了一串万响的鞭炮……

没人会把一二百条土著的性命放在心上,即便是八旗王宫,内心里一点也不把南洋华人看作是自己的子民,对于给洋人当走狗的土著也是半点好印象都无。

那李鸿藻看了报纸后都乐呵呵的。

……

在泗水东爪哇省的总督府。

富德曼总督靠在躺椅之上,脸色沉沉的看着手中的电报。

巴达维亚整个荷印最高殖民当局接到了富德曼拍出的电报后,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和决定。

游荡在巽它海峡的荷兰舰队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泗水,距离很近,明天可能不会到,但是后天上午一定会抵达。

可是对于华员当街枪杀一二百土著的事情,最高当局的决议却是坚决摁下,半句不谈报复。同时也要富德曼控制当地土著的骚动,一有不对,坚决镇压。

可以说对于泗水发生的这件让整体南洋华人都欢欣鼓舞的‘大事’,荷兰殖民政府是全方面的后退忍让。这让富德曼的自尊心很受伤。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继俄国人和法国人后,荷兰人成了第三个倒在刘侯爵枪口下的欧洲国家。而具体的当事人就是自己。自己可能会跟郭尔帕科夫斯基少将、切尔尼亚耶夫少将、维列夫金少将、杜白蕾将军、弗朗西斯。加尼尔和弗拉斯特两位陆军少将一样,永久的被刻录在本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于现在鼎盛的欧洲,鼎盛的白人来说,这样的耻辱和挫败是践踏自尊心的。

而是什么原因让荷兰殖民当局,不顾丝毫的颜面,如此忍气吞声的。除了泗水港口停留的六艘中**舰外,更重要的是婆罗洲刚刚传到的军情——进攻孟加影的一万多荷印大军的前线基地拉布镇,前夜里被叛军(华军)给偷袭攻克了。库伊特中将率领的一万多军队,已经陷入了前有铜墙,后有铁壁,补给线断绝的境地!

第三百五十六章人间不平等

时间进入三月。坤甸码头上,一艘美国籍货船正在蚂蚁搬家一样,向岸上倾吐着货物。这种一千多吨的货轮是迈胜洋行置下的产业,这些年迈胜洋行的发展壮大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来坤甸之前,这艘货轮刚刚将一船的机械、设备运到台湾。刘暹在台湾准备设立一家水泥厂,一家小型兵工厂,一家现代化制糖厂,以及一批蒸汽机,这将用于基隆煤矿和樟脑等产业的现代化改造方面。

卸完了货物,这艘船来到了钦州湾,在连夜装载了一批货物后驶来了坤甸。

二百名自愿来坤甸打仗卖命的秦军士兵,以及又一批军火、军需物资,给送到了坤甸,送到了华军手里。

拉布镇和孟加影城之间的荷印军队至今还依旧顽抗着。库伊特一边派兵阻击华军的主力,另一边在向拉布镇发起猛攻。战争的局势并没有因为拉布镇的陷落变得毫无悬念。相反,在拼命下的荷印军猛攻之下,一切还皆有可能。

华军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一仗不管能否将库伊特部全部吃掉,荷印军的第二次征讨也是结束了。

梁路义在逐渐着义勇队,这些部队将成为兰芳新政府守备地方的主力军。他现在武器不缺,缺的是人。

兰芳几十万华人,愿意起来反抗荷兰人的青壮年,到现在已经是刮到底儿了。再想扩大军队数量,‘含’进意志不坚定的‘投降派’就是必须的了。

梁路义在韦昌俊领兵偷袭拉布镇之前,就与他有过商定。如果战局不顺。必要时刻就发布征兵令。强令各地方青壮参军入伍,这些人经过短时间突击训练后。就分散填进先前的各整团之中,或是充进义勇队。只要不全以这些人为兵源编练成建制部队。影响力还不至于立竿见影。

所以现在,这道兰芳历史上第一道征兵令,就张贴去了。

全兰芳领地范围内征兵五千人,只可多不可少。

吴华清这几天心情都有些紧张,自己刚刚适应了戴燕守备的位子,坤甸那儿就派下来了一项苦差事。

八百兵额,在戴燕哪里招的来啊!?

放在三十年前绝对可以。当年的戴燕王国,鼎盛时有华人愈十万。可是三十年前的一场大变乱,吴家的戴燕国王变成了甲必丹不说。当地的华人在荷兰人和土著的夹攻杀戮之下,或死或逃,最后十不存一。现在三十年的将养,整个戴燕的华人也不过两万余人。八百人,真的太多了。

当初罗芳伯在建立兰芳大总制的同时,婆罗洲上不仅有和顺公司跟兰芳你争我夺,几年后的一个人也在戴燕建立起了第一个婆罗洲华人世袭的王国——戴燕。

此人就是吴华清的曾祖父,吴元盛。广东嘉应州梅县人,跟罗芳伯一样。也是乾隆中期迁居到婆罗洲的。并且依靠自身能力很快就在当地创建了颇具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当地的华人首领。

罗芳伯刚来只是就是吴元盛手下的小弟,可是后来罗芳伯的威望渐渐超过了吴元盛,并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转而成为了罗芳伯的下属。乾隆四十二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大总制。吴元盛被罗芳伯派驻到坤甸北部的戴燕地区。当时的戴燕王凶残暴虐,治下土人都极怨恨他。吴元盛借机杀死了戴燕王,被当地土人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吴元盛病逝。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抵到其子吴德奎时代,整个戴燕国都甚是安稳的。华人土著相处很是融洽。但是到了吴华清的老爹吴广淮当政的时候,此人才敢泛缺,戴燕外部又有荷兰人的挑拨,国内土华矛盾骤然加剧,最后一场叛乱毁掉了吴家的大半基业。虽然最后吴家依旧掌控住了戴燕地区,但是戴燕本身已经变成了兰芳甲太的治下。吴家人头上的王冠也变成了荷兰人赐予的甲必丹。

时到梁路义、韦昌俊拨乱反正,吴华清第一时间对坤甸表示了臣服。转身一变成为了兰芳领地下的戴燕守备。

这里的经济相对富足。农田一年三熟,吃饱肚子是轻轻松松的。所以俗话说得好,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坤甸发布的征兵令上,给的军饷虽然很具诱惑力,可是对于环境富庶的戴燕来说,这股诱惑力还诱惑不来八百个新兵。

兼之,在此之前已经有一批不忘血仇的人已经投奔了坤甸,这兵源就已经被砍去了一大部分。而且当年的杀戮才过去三十多年,两代人都不到的时间,这里的华人以及那些被牢牢控制的土著,固然是不抗拒坤甸的统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