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穿越1862 >

第173章

穿越1862-第173章

小说: 穿越1862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拼音,威妥玛拼音!”盛宣怀完全愣了。自己看到的是什么?那是洋文拼音,但绝不是威妥玛拼音。而是一种比草创的威妥玛拼音完善了不知多少倍的全新拼音。

盛宣怀脑子都糊涂了。这天底下还有比威妥玛更了解汉学的洋人吗?这位可是在中国三十年了,历经英国当局翻译,英驻华商务监督署汉文副使,英驻上海副领事,上海海关第一任外国税务司,英驻华公使馆汉文正使。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的翻译,英驻华使馆参赞等,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说的比自己都熟,而且还会粤语。是公认的西洋汉语专家。难道刘暹这边还有一个谁比威妥玛更精通汉语的西洋人?

盛宣怀始终把目标定向洋人,而不是认为是国人制造。这可以说是盛宣怀下意识的对秦军轻视,更能说是他心中的不自信。

欧洲对汉语早有研究和了解。二百多年前的明末,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莱就写了一本《西儒耳目资》的书,在书中他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这样的书籍国内当然不会记载和流传,但是人家外国人有记载啊。迈胜洋行寻到的那些西洋老师,来秦军的时候,就是人手一本刘暹听都没听说过的《西儒耳目资》。只是这种拉丁化拼音字字汇比起刘暹脑子里刻进去的‘啊我呃’,那就太没战斗力了。

今年年后,刘暹自觉自己已经在柳州站稳脚跟了。才试探性的在夜校里推广起了这汉语拼音。结果还好,柳州府里虽然还有不少诽议声,但也有不少赞同声音。至少这州府里的教授无有异议。至今不过旬月。

因为是新生事物,且还没见成效,这东西也就无人向外大肆传播,以至于盛宣怀今天是第一次见。

盛宣怀的一举一动都在军情处的关注之下。刘暹没有想到盛宣怀在柳州府一呆就是整整六日,不仅逛遍了府城,还下了县镇。而且最后不是走水路去广州,而是到了钦州。

ps:有点事,事情完了,立刻恢复6000

第二百四十一章日本海军的力量!

三月初,一道万里迢迢的电文终于传到了刘暹手里,是德国的霍广正。钢铁厂的一应设备以及一些枪炮加工的精密机械,都订购妥当。协议书签下,首批五十万两银子的费用已经交付了礼和洋行。预计三个月后,这批设备就会运抵钦州港口,让刘暹有个准备。

当然,准备好的还有剩余的八十万两银子。秦军订购的所有枪炮器械和过百留学生在德国的入学费用,总共三十万两。

刘暹没有因为八十万两银子的准备而心慌,更没有因五十万两汇丰银行支票的支出而心疼的流血。这些都是秦军未来大业的基础,是他为日后的理念迈出的最坚实一步。不仅不心疼,刘暹直接发电报给霍广正,要他在德国之事完了以后去法国走一趟,将自己手头剩下的支票都发出去,至少从英国那里搞回来三艘铁甲炮舰。

二战以前的大英帝国海军,始终是全世界最可怖的一支力量。

而原时空历史为大清国的龙旗海军制造镇定二舰的德国,现在还只是一条腿走路的陆地霸主。要指望着他们现在帮秦军制造铁甲炮舰,刘暹都不如去联系贝尔。好歹美国还有几分制造铁甲舰的经验。

西历已经到了1872年了。再有两年多,就是牡丹社事件的**了。刘暹必须手心中握着一点实实在在的近代水面力量,不然就凭眼下琼州镇的那几艘破船,战争真扩大化了,可就要命了。强大的日本海军能横扫两广!是的。强大的日本海军。刘暹没有发癔症,现在的日本海军力量的确很强大。虽然比不得整个中国的海面力量拧在一块来的强大。但两艘新购的铁甲船(钢甲钢壳),五艘千吨级以上的铁肋巡洋舰。这力量比福建船政水师都不遑多让。更胜过广东水师。

手心里若不握着几艘铁甲船,刘暹不敢放心大胆的插手台湾之战。

……

上海浦东——川沙抚民厅。

这是一处跟别的棚户区毫无二样的棚户,上百户人家住在这里。男人每天都出去卖苦力,当苦功,百分之九十的人是码头扛包的。但是外人谁也想不到,就在这上百家低矮的棚户当中,有着三个通口,可以直达这片棚户区地下拿一片庞大的地下室窟中。

一间普通之极的爬爬屋里,四个穿着苦力短装。腰间却别着匕首、短枪的精悍男子,牢牢的守在这家屋子的四个角落。就在这家屋子的一张桌子下,就有那三个通口中的之一。

在这家屋子的前方、后方,还各有一组武装人员伏着,时刻警惕着外面。虽然这整片棚户区都是斧头帮的人。无论大人小孩,老弱妇孺,全都是他们的警惕哨。

通过一个阴暗的地道,地面和四周都用条石加固,几朵火焰在油灯上跳动着。在石墙上投射出一个男子身影,黑色的投影跟随着灯火的跳动摇晃着。

王庆带着一脸微笑的走过阴暗的地道,走过一根根支撑地上的柱子,直到一个人面前。他盯着地上的那个人平静的说道:“王大人。何苦如此呢?在下也是知书识礼之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手上也不愿沾血的。大人不若就开一下尊口。你我都可以行个方便。”

那男子头上脚下的躺在一块微微倾斜的木板上,手脚都被捆得牢牢实实。他听了王庆的话,脸上露出了愤怒、不屑和恐惧交织的神情。

王庆笑的更和缓了。“大人若是打定主意不开口的话。那就是非要为难在下,在下也只得为难一下大人了。我可以告诉大人,斧头帮于上海滩生根发芽这些年,到现在为止,还没人能抗得住三次刑罚。”

王庆蹲下来,用两个膝盖夹住眼前这个六品小官的脑袋,不让他摇动,随手将一块棉布盖在了他脸上,这人脸被盖住,眼不能见物,心中更加恐惧,不知道王庆要做什么,口中出急促的呜呜声,他嘴上的棉布随着他的呼吸急促的起伏着。

王庆怜悯的摇摇头,手上却半点没迟缓,提起一手旁的木瓢就将其内的清水倒在了这位‘大人’的脸上。嘴上位置的棉布立刻紧紧贴在了这个大人的口鼻上。

这位跟着王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大人’,似乎没料到只是些水,瞬间安静了一下。但紧接着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猛然倾尽力气的剧烈挣扎起来。

王庆此刻的脸色变得冷酷而无情,一手猛地压在两腿中的脑袋上,又在湿掉的棉布上面盖了一层,再打起一瓢水,缓缓的往棉布上倒去。

王大人的身体继续剧烈的抖动着,脖子上青筋都暴起了,腰身高高的挺起来。可怜这只是一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大人啊,这一刻暴起的力量连这几年里锻炼的已经相当有力气的王庆都要压制不住。但这种力气活怎会王庆始终的干下去呢?左右立刻就有人上前压住了王大人那扭动的身子,王庆松开了两腿,静静地看着手下这个上海县衙出来的审讯老手,一张张的往王大人脸上糊棉布片。在心中计算着时间,一边怜惜的道:“这东西叫什么来着?贴加官?还是开加官?大人您是衙门的人,这刑法不陌生吧?”

“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

心中默默说着数,王庆一边嘴里刺激着‘犯人’。等够了时间,扯开了那几块棉布,露出下面这位松江府经历王大人扭曲的脸。

王元斌,双眼圆睁,拼命把头抬起一点,吐出大口大口的水来,然后剧烈的咳嗽,好半响才筋疲力尽的把头放回木板。满头满脸的水渍,两眼无神的喘着气。

王庆自己没试过这种刑法,但是只要想一想那滋味,就能令人不寒而栗。而且这味道还能不止一次的来品尝。

这就跟水刑一样,不,比水刑更恐怖。它是没水刑那样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让人有窒息感,却能让受刑者在痛苦的同时,能清晰地感觉到死亡的临近,很少有人能三番五次的始终坚持着。在这个据点里,王庆还没见过挨刑的人能受过三回的。显然这位为细皮嫩肉的王大人也不会例外。王庆让他恢复了一会。蹲下对他说道:“王大人,我刚才说了,只要说实话,就能活命。我看在你是进士的份上,给你个机会,可不要不识抬举!”

王元斌不复刚才的表情了,大声的哭起来道:“我……我,我说了以后又怎么过啊……”

王庆冷冷一笑,一个字不说,直接又把棉布盖到王元斌的脸上,王元斌在棉布下立刻发出惊恐万分的叫起,这次都不用倒水,就把王元斌的神经彻底摧垮了。

“我跟你说过,只要是人,就熬不过这种刑法。我现在问你最后一次,是谁打招呼要川沙抚民厅排查棚户区的。”

就在五天前,一场大火烧掉了浦东一片有着三百多户人家的棚户区,烧死烧伤三四百人。虽然没谁在乎棚户们的死活,但是三四百人的死伤也震动了整个上海。而王庆就更加关注了,因为那个棚户区是他藏身的地方之一。

紧接着,川沙抚民厅就不得不装模作样的对着浦东范围里大大小小数十个的棚户区进行了做了一次规范。

王庆本来并没没对这件事投入太多关注。那个棚户区只是他来浦东后难得落一次脚的地点之一。但是当王庆发现,川沙抚民厅本来做样子的规范,突然升级成了用心的排查时候,他要是再没警惕就混不到眼前的样了。

川沙抚民厅态度改变后,短短三日就借口偷盗抢劫抓走了斧头帮十五个中级骨干,和上百名底层人员。王庆立刻发动所有的关系去探察,可松江府上下根本没有一点的迹象,上海知县陈其元更是无有异动。王庆只能把目光盯向了上海道沈秉成了。这位大爷做过翰林编修,当过侍讲学士,充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是一个标准的守旧派。来到上海之后就跟丁日昌甚是不对付,只因为后台硬朗,加之李鸿章刚刚做上北洋大臣,不能驳了朝廷的颜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