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科技大唐 >

第52章

科技大唐-第52章

小说: 科技大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明白,可是这对我长孙家来说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吗?”长孙无忌打算点拨一二,不管怎么样,长孙澹都是长孙家的一份子。

  “哦,我明白父亲的意思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桌子菜中有一份是最好吃的,你是第一个吃到的,为了多吃点你应该这么做?

  最万无一失的应该是往菜里吐口唾沫,可这样的吃相太难看了,一般人是做不出来。

  稳妥一些的做法是一边吃一边说这菜真难吃,这样就会喝阻一部分人。当然这肯定有人会起疑心,你这一边说不好吃,可这半盘子都没了,这筷子必定是要伸进去试试的,此时你的反应就应该是使眼色,二人配合着演双簧,好将自己的利益竟可能的扩大。

  这就是长孙无忌的想法。

  目前长孙无忌作为后来者,已经开始吃上了这盘菜,自然不希望人人都能吃。

  造纸术在东汉就被发明了,可是这雕版印刷术作为图章和拓片的自然延伸却到唐初才被发明,这无疑存在在巨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那么一小部分人想独吞这些利益,通过垄断只是来达到垄断朝堂的目的,不管你朝堂这样风云变幻,我还是做我的官就是了。

  这里的典型就是王珪,其祖父乃是南平国宰相,他自己是前隋的官员,因叔父谋反而归隐,现在马上就要拜相了。

  长孙无忌无疑是想将这长孙家建成这样的大家族的,这也可以说是每一个大家族的最终野望。

  而代表这知识的书籍价格一旦降低,要想继续垄断就很麻烦了,可是这些事不能说出来的理由,连对长孙澹都不可以。

  不是不信任,而是俗话说“祸从口出”,加上长孙澹目前十五岁的年纪,正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年纪。

  “父亲,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些念头只是在长孙澹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不是长孙澹有多聪明,而是这些基本上是属于背景音乐的存在,很多事情长孙澹缺的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现在这个契机一到,长孙澹自然全部明白了。

  不光是时代的一些特征,更重要的是王珪对他关怀备至的原因,原来自己真的没有什么主角光环啊。

  “父亲,你觉得目前这种状况还能持续多久?”长孙澹反问道。

  “什么多久?”长孙无忌觉得奇怪,这都持续了很长时间了,长到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但史书上对于大世家确确实实是有记载的,汉末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明证,这说明起码汉朝这种制度就已经存在了。

  “就是一目前的制度来看,这种做法还能管多久?”长孙澹问到。

  “你是说科举制?”

  “是的。”

  “是不能维持多久了。”一阵长时间的沉默后,长孙无忌明白了过来。

  科举制诞生于隋,完善于唐,兴盛于宋。

  科举制在唐朝的意义还不是很大,一是此时的科举制不够完善,参加科举是需要有人举荐的,而这举荐人自然是很难举荐普通人的;二是即便是进士出身和特进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到了宋代,这特进就比进士低了一等,而到了明清时期,特进基本和宠臣挂上了钩。

  “那父亲准备怎么应对?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这后半句是长孙澹截取的《孙子》中的话,意思就是对于即将出现的状况要有预计,这句话出现在这里有些断章取义和勉强,但基本的意思却是很清楚。

  “那这印刷术和图书馆除了能够让我长孙家获得巨大的名望而外还能获得什么?”长孙无忌有些想当然了,他依然认为长孙澹会继承他的志向,不过想穿越这种极小概率的事件是有几个人能大开脑洞想到的呢?

  “但名望就已经够了。足够的名望就让我长孙家立于不败之地了,比如先圣。”这先圣指的是孔子的后人,要到宋代才被封为衍圣公,现在的称呼为先圣。

  “唔,让我先考虑一下。”这事的干系太大,长孙无忌一时还不能理清楚。

  在长孙无忌的安排中,这长孙澹是作为拱卫长孙家这棵大树的一根旁支而已,可是目前看来,这旁支的成长势头有些太快了。而且这个决定一下,就意味着目前要和氏族做一个彻底的决裂,这事关长孙家的存亡。

  “父亲,其实这里还有另外的利益。”这明显是筹码不够。

  “说。”长孙无忌的耐心在此时已被消耗殆尽,这语气已经带上了怒意,和自己老子说话还卖关子打埋伏,你不累可你老子累了。

  “哦,是这样的,这天下有多少的人口,又需要多少书籍,假如我们一本书籍只赚十文的话,这是多大的利益,而且还没有任何的风险。”这是长孙澹的第二个筹码。

  长孙无忌沉默了,他确实有些头疼了。这些问题他不可能短时间就能找到最有利的一个解决方法,就连故去的杜如晦都不可能。

  况且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却并不紧急。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先解决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而下意识的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往后拖延,长孙无忌也未能免俗。

  

第十九章萧瑀(上)

  第十九章萧瑀(上)

  PS:感谢好玩儿、极宇者、宅者孤独的推荐票。

  “这样吧,这事不急,等过几天我让张顺去叫你过来商量这事吧。”这张顺就是张管事,和长孙澹有过几面之缘。

  “哦,好的。我就先回去了。”长孙澹看出来长孙无忌的忌惮所在,而且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是以没有那么急迫。

  恰好这赵国公府离着东市不远,出的门来的长孙澹就打算去看看自己的产业。

  老远就看见一根旗杆上飘扬的“东来顺”三字,这是自家开的茶楼。

  茶楼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其盈利能力长孙澹心里没有低。

  好在这福伯倒是老成持重,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进的楼来,生意确实出乎意料的好。

  此时的人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娱乐的,而一楼却是布置了一个舞台,舞台上的秦腔却正是高潮的时分,那种仿佛撕心裂肺的从肺部发出的金铁之音却是最适合这一方水土的。

  这里人们叫好声不断,间杂着续水,上茶的大喝声,仿佛不论台上台下都是猛张飞一样。

  一楼让长孙澹暗自点头,这场景确实不错。

  上的二楼来,这里却也是高朋满座,用屏风隔开的小隔间里居然坐满了人。

  “客官,实在抱歉,今天这二楼确是已经客满了。”小二做了一个揖,这属于新来的,今天福伯没在,这店里认识他的人基本都在忙着。

  “没事,我就看看。”长孙澹不以为意,继续打算沿着走廊转一圈,这王铁胆被长孙澹留在了一楼看戏去了。

  “可是,这里很多客人都是不喜欢被打扰的。”小二继续劝阻。

  “哈哈哈,小友,老夫这里还有个座,要不进来聊聊?”一个爽朗的笑声从一个隔断中传了过来。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长孙澹顺口回到。

  “哦,你这句话到有点意思,可有什么出处?”老者问道。

  长孙澹愕然,不是吧,难道这句话都成为我的原创了吗?

  其实这句话语出宋代,讲的是婆媳间的事情,原话是“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随口一说,没什么深意的。”长孙澹哪知道这里的事情,只好含含糊糊的带过。

  “看小友这打扮,可是国子监的监生?”老者看长孙澹不愿答,也不深究。

  “这倒不是,前年从算学结束外出游历了一番。”

  “算学?这算学还研究这这些吗?”老者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那到不是,只是我的身份的原因没有资格去国子监的。”其实长孙无忌当时运作一番长孙澹进国子监倒也可以,只是长孙澹有所顾虑才没有进着国子监。

  “不知小友如何称呼?”

  “复姓长孙名澹,字还未曾取,不知小子该如何称呼老伯?”

  “老夫萧瑀。”

  只有四个字,长孙澹却是被震住了,眼前这位在初唐的历史上没有房杜长孙以及各位武将那么出名,可是凌烟阁排位第九,秦琼只排第二十四位,由此可见这位的能耐。

  “看来你这长孙家的老六志向倒是不小啊,连我的名字都知道。”看来长孙澹这几日在这长安城的风头确实不小。

  “萧相的大名这长安城可是无人不知啊,只是小子的名头居然入了萧相的耳朵却是意外之喜。”尽管长孙澹对于朝堂之事兴趣缺缺,可是这重要的官员多多少少还是知道的。

  这萧瑀在官场上可算是异类,本来官场就是个浑水潭子,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下绊子。可是这萧瑀却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干什么事都是直来直去的,都说在贞观时期魏征是出了名的诤臣,可是和萧瑀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些火候的。

  一是地位不能与萧瑀相比,而是给李二陛下出主意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会看眼色和脸色的,可这萧瑀却是不管这一套,为此已被罢过相,这次不知道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罢相了。

  “你这小子,知道老夫的名头就来这一套,早知就不告诉你了。”这萧瑀大概六十岁左右,可是长孙无忌比他小十多岁都有的城府在他身上却是一点儿都看不到,正是老而弥坚。

  “小子惶恐。”长孙澹知道这萧瑀的脾性如此,倒也不以为意。

  “你惶恐个什么,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是不是觉得老夫这官没了就使不动你了。”

  “哦。”这话长孙澹可不敢接,一时为之语塞。

  “哈哈哈,看你那怂样,吓唬你的。”这萧瑀的脾气一般人却是消受不起啊。

  “小子给萧相赔礼了,今天这我请了可好。”

  “什么相不相的,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