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驸马-第5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靖想到这里,不由苦笑一下,心道难不成折戟此地,非要返回京城不成?张靖拿着鲍旭的官凭,看了又看,忽然捕捉到一丝灵感:“鲍旭,夔州人,曾任炮兵……莫非鲍旭有后宫背景?”
夔州鲍家门户不大,却是个特殊的存在,皇妃鲍三娘就是鲍家嫡女,鲍姓并不多见,两者又是同郡,鲍旭应是鲍三娘族人。炮兵是特殊兵种,首批炮兵都是姜述族人或家丁,后来补充的炮兵,主要有两个出处,一是东莱原居民,二是姜述心腹亲信的族人。
一经分析,鲍旭与鲍妃的关系显而易见,同族是肯定的,只是不知远支还是近支,也可能是鲍妃的直系亲属。倘若鲍旭与鲍妃关系够近,对上曾为姜述亲随的蒋琬,也有硬憾的实力。思虑至此,张靖决定抓住鲍旭破局,既然已经到了最底层,就要做出个样子来,凭借个人能力升迁上去。
要让鲍旭接纳他,就要在鲍旭和蒋琬的暗中对抗中,坚定地站在鲍旭一方,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如果帮助鲍旭在占城大放异彩,鲍旭和蒋琬之间,势必要进行一场政治搏杀。如果成功,张靖可能成为鲍旭的知己下属;但若不成功,有背景的鲍旭可以换个地方为官,张靖极有可能成为弃子,在占城再无容身之地,南州历练将以失败告终。
从个人感观上讲,鲍旭为人冷淡,言语很少,很少露出笑脸,让人感觉不好接近。蒋琬则相反,言语温和,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根据张靖平常的观察,鲍旭与蒋琬之间面和心不和,在不少事物认识和看法上,都有原则性分岐。表面上,每次出现争执的时候,鲍旭都会尊重太守的权威做出让步,两人并未真正撕破脸皮,但鲍旭是个十分坚持个人看法的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暗渡陈仓体现自己的意志,也许这就是导致两人越走越远的关键点。两人共事的时间越长,矛盾积怨就会越多,最终肯定会有一场或明或暗的激烈冲突。
蒋琬的思想趋入保守,有些想法与新政不合,许多思想张靖难以接受。也许同属国学兵科弟子的原因,在许多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上,张靖与鲍旭的治军思路暗合,有成为朋友的思想基础。
蒋琬曾经随从姜述左右,这段经历衙门中人无人不知,所有人都在冷眼相观,认为鲍旭与蒋琬相斗,最终鲍旭会以失败告终。张靖以前也有类似的想法,认为鲍旭没有和蒋琬抗衡的实力,但在他察觉鲍旭的出身背景以后,已经改变了原先的看法,最终决定将赌注下在鲍旭身上。
因为军队福利、日常训练开支、器械采购等问题,鲍旭和蒋琬的分岐已经摆到明面上,矛盾十分尖锐,已经到了很难调和的地步。在一般人看来,现在选择向鲍旭靠拢,绝对不是好时机,但是张靖思来想去,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这种紧要关头,才是靠拢的最佳时机。
理河不是久居之地,不想借助背景力量,若想冲出此地,就要放手一搏,无论如何,都要在太守和郡尉之间拉拢一个同盟。站在郡尉衙门门前,张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冷静地将可能出现的后果理顺一遍,最终下定决心,尽早向鲍旭表达善意。
张靖来到鲍旭公房门口,道:“理河县尉张靖求见鲍大人。”
“请进!”鲍旭的话语很硬,他是标准的军人,行事说话干脆利落。鲍旭虽然面冷,但是没有架子,在郡中官员中几乎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官兵中威信却很高。
张靖推门进来,将手中厚厚的一叠文件放在鲍旭案头,行个军礼,大声说道:“报告大人,我县新编部分文件,请大人审核批准。”
鲍旭面部线条很硬,浑身透出一股强悍与自信,站起身来,还个军礼,道:“我先看看。”继而坐下身来,继续批示其他文件。
张靖心态十分平和,情绪并未因鲍旭的冷漠而受影响,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说道:“大人若无指示,属下先行告退。”
“嗯。”鲍旭只是答了一声,这次连起身都免了。
张靖转身就走,走到门口,就要迈出门时,身后忽然传来鲍旭的问话:“清平,有一个问题问你一下,你为何主动要求下基层?”
清平是张靖的字,张靖闻言站住,一个标准的回转,语气谦和地说道:“报告大人,属下认为若是基础不牢,浮在上面,只是空中楼阁,于以后发展不利。”
鲍旭又道:“你是国学兵科毕业,结业时文武成绩都名列前茅,又有军功在身,担任县尉有些大材小用。”
张靖一时没弄清鲍旭的意思,摸了摸鼻子,还未来得及答话,鲍旭挥了挥手,道:“你先回吧。”
张靖迈着标准的军步穿过院落,走出尉衙大门。鲍旭一直站在窗前,望着张靖的背影消失不见才收回目光,拿起张靖送来的材料,随意翻了翻,神情忽然一变,迅速地拿起材料,认真细致地通读了一遍。鲍旭的表情由冷峻变成惊愕,继而变成惊喜,又重新读了一遍,才轻轻合上材料,脸上露出许久不见的笑容。
第二卷夺嫡篇VIP卷第225章县尉不受人待见!
鲍旭对于张靖的感觉十分复杂,既觉得张靖是可造之材,又出于一些顾虑不敢重用。↙八↙八↙读↙书,。※。o◇张靖头脑冷静,言谈举止比同龄人成熟许多,许多思路让人大为叹服,似是一个饱经沧桑老于世故的老人,有非同一般的人生智慧,或许这就是天生的军事天才。想了片刻,鲍旭拿起笔,打开张靖送来的文件,一丝不苟地修改起来。
张靖离开郡尉衙门,只觉心头沉甸甸的,回顾鲍旭刚才的话,不由思绪万千。鲍旭这个寡言少语的冷面人,经历丰富,不会无的放矢的说话,今天这番话肯定大有深意。鲍旭为何点明自己国学弟子的身份?为何问起自己主动要求下基层的往事?
张靖长叹了一口气,想改变目前的处境,又不想暴露皇子的身份,目前能做的只有这些了。既然已经尽力而为,又何必患得患失?张靖站在衙前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间或有些异族人穿着破烂衣裳经过,身上散发出熏人的臭味,眼神麻木,似乎没有一点生气。
南州建州以来发展不错,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极大。占城是大齐南部最重要的商贸中心,境内巨商大贾很多,还有许多从内地迁来的无地流民,汉人内部就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但是汉民来到占城,政府分给他们的都是良田,又有前期贷款帮助他们,只要勤劳耕种,数年就会衣食无忧,甚至达到小康水平。
最大的差距在异族人身上,从安南迁来的异族,族内还是实行奴隶制,族长拥有部落内的一切资产,绝大部分族人都是变相的奴隶,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生产工具,分配的粮食仅仅可以充饥。官府也可怜这些穷人,拨下不少钱粮,但是这些钱粮送到部落,大多都装进族长的腰包,那些贫穷的族人几乎得不到好处。富者穷奢极欲,穷者无立椎之地,这是占城官府急需解决的一件大事。
张靖顺着两衙之间的大路南行,到了十字路口时,回身望向北方。正前方是占城衙门,正好坐落在城市中央,坐北朝南,面积不小,整个大院围成一个方正的长方形,主道从南向北从中间穿过,将大院分成东院和西院。
左文右武,郡衙在东院,尉衙在西院。古代讲究尊卑大小,左为上右为下,东为上西为下,说起来也好解释,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因此东上西下。有权势者坐北面南,东为左,西为右,因此左上右下。
郡衙左厢房是郡丞处理公务的场所,郡丞姓姜名辉字照德。光听这个名字,往往会联想此人可能是皇家族人,等见了面,这个念头就会瞬间消失,姜辉是地道的异族人,标准的安南人长相,又黑又瘦,头发弯曲,颧骨很高,牙齿乌黑。姜辉是最早迁入占城的异族首领之一,也是占城最大的异族部落首领,所有从安南迁来的部族都奉他为首。他原名吉骨儿汉,后来听说匈奴许多人姓刘,弄不明白这是皇帝赐姓,也想给部族起个汉姓。当初姜述还未登基,却是大齐最有权势的人,古骨儿汉对姜述十分崇拜,落籍时合族都改为姜,又请了一个老儒帮助族人取名。
周瑜担任南洋都督时,考虑安南迁来的异族人口较多,为了便于协调相关事务,让姜辉在都督府挂名从事。姜辉很聪明,积极学习汉话汉字,一年就能识字读书,干事也比较勤勉,南州新设时,周瑜荐他出任占城郡丞。
张靖想着心事,信步在街上溜达,醒过神时,抬头一看,正好走到郡衙门口。这时从门口走出一人,身格高大,面色白净,长相也算过得去,只是一双眼睛又狭又长,显得有些奸诈,穿着异常整洁,脸色十分倨傲。
此人姓国名车,字行德,是姜辉嫡亲外甥。姜辉虽是异族人,国车却是汉人,其父名叫国清,是占城一名老资格的汉商,主要与安南人通商,每年会在安南住一段时间。姜辉之妹速也谬生得六七分颜色,在安南可以称为美女,与国清对上了眼,彼时国清已经婚配,便嫁给国清为平妻,在安南置房安家。姜辉部落迁到占城,国车母子也随之迁来。后来占城设立国学分院,国清家境丰裕,便送国车入学,国车自小随父亲启蒙,有些基础,学习成绩不错。毕业以后,国车通过了官府考录,姜辉便去求了蒋琬,让国车在郡衙担任书吏,整日行走蒋琬左右,颇得蒋琬信重。
国车看见张靖,露出惯常的表情,含着讥笑和傲慢,挺了挺腰腹,不大的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线,道:“张县尉,怎么有时间到郡衙来?”
国车行走蒋琬左右,平常媚上傲下,因与张靖同龄,对张靖有股莫名的敌意。国车这种行为,其实是嫉妒的一种表示,相貌比不上张靖,官职无法相比,气质更加不如,要说文学武艺更是拍马不及。差距如此之大,国车见到张靖,不得不倨傲以待,以掩饰骨子里深深的自卑。
张靖笑笑,面色沉静如水,丝毫不见波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