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146章

秀才的逆袭-第146章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妇连连感谢着,双手仔细的捧着大碗,快步走到了一边空地,蹲在地上,不顾滚烫的吞咽着米粥。

    “须叫大家知道,俺们是岱山巡检司巡检海防游击任将军的部下,任将军仁义,见不得大伙受苦,才来施粥。不过俺们带的粮米有限,只能管你们一两顿。不过有愿意到江南去的父老,可以报名,我们船队走的时候把你们带到江南。”

    趁着施粥的功夫,小石头任峻和陈名扬等人大声宣讲着。他们两个本来一直在岱山岛读书,这次来山东,任思齐把他们俩带了出来,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历练。

    任峻已经十六,以前是任思齐的书童,书读的还不错。而陈名扬今年十五岁,以前跟着他姐姐阿紫时也读了好几年书。任思齐现在手中人才匮乏,便把他二人带来当作书吏使用。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俺们岱山离杭州不到百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你们到了那里可就过上好日子了。”任峻等人把岱山岛夸的和花一样,就是没说岱山是个远离海岸的荒岛。

    “男人们可以当兵,可以种地。当兵的话,每个月有一两五千的饷银可领。种地的话,每家可以分到五十亩耕地耕种,耕牛种子工具都不用你们操心。”

    “女子也可以到工厂做工,我们岱山成立了罐头厂,在厂里做工管饭,即使是妇女每人每月也能挣到一两银子。”

    “我们将军说了,以后还会办学堂,每个孩子都能免费入学,不仅不要学费,吃饭衣服所有的都包了。”

    听着任峻等人的卖力宣讲,很多流民眼中露出了激动的光芒。

    “这位小先生,我去,我要报名!”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端着大碗顾不得喝粥,大声询问着任峻。

    “吃过饭后,到右侧空地去,看见那边没有,就是摆放着桌子的地方,去那里报名。”任峻笑眯眯的指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十几个岱山军士兵正在搬石头摆放木板,从船上搬出的木板摆在石头上,就是简易的桌子。六七个书吏端坐在桌后,正摆放着笔墨纸砚。

    “我也去,我也报名。”一些流民叫喊着,对他们来说,任峻等人刚才的宣讲实在是诱惑,能吃饱饭,有地种,对很多百姓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愿望。

    可是也有一些流民只顾吃着手中的米粥,对他们来说,背井离乡实在不是好的选择。他们祖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是他们的家乡,有他们的祖坟。

    当然对大多数流民来说,只要有活路,他们都愿意离开这里,对他们来说日子越来越艰难,从家中带出了粮食早已吃光,现在大多数人靠着野菜树皮,靠着在海边捡拾鱼贝过活。崂山中早已有饿死人的事情出现,抢劫****等事情更是多有发生。

    很多流民吃过粥后,匆匆便去右边空地而去,他们要报名前去岱山。

    可是想被招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要过好几关。

    首先会有人盘问他们的底细,询问他们家人情况。有妻儿的青壮会被允许优先报名,而那些单身者都被拒绝在外。有家庭的人才有牵挂,才会安心在岱山生活。

    其次是,每个青壮都被告知必须当兵,这次来山东的目的,一是为了征兵,再就是招工。岱山岛的人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甚至整个舟山群岛的的人力也都被挖掘。现在各个在岱山巡检司治下的岛屿上,几乎所有青壮都被招募为民兵,可是加起来也就一万余人,离任思齐的要求还差许多。

    在任思齐的构思中,未来他的治下基本上全民皆兵,所有二十岁到四十岁的男子都必须加入军队。

    所以那些只愿意去种地不愿当兵的流民都被拒绝。

    然后,对那些有家庭也愿意参军的人,还会再一次审查,看他们双手是否有老茧,凡是手掌细嫩的一看就是游手好闲之人,这种人一概不要。

    市井奸猾之徒也一概不要,对任思齐来说,忠厚老实听话的农民是最佳选择。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回程

    “胡全,二十四岁,青州农民,妻子何氏,儿子胡冲,今年六岁。。。。。。”

    一个岱山军书吏挥笔泼墨,在文册上填下了面前这个流民的信息。他的身边另一个书吏则在一张巴掌大的牛皮纸张上写下同样的信息,写完后递给面前的流民。

    “拿好这张纸条,这是你上船的凭证。你可以回去收拾一下,明日上午登船去岱山。”

    叫胡全的流民小心翼翼的接过纸条,在手中看了一会儿,然后叠了起来,小心的藏入怀中。

    对于每个被征募的流民,负责征募的书吏都会详细的统计他们的信息,然后发给上船的。只有拥有凭证的人才能上船,前往岱山。

    那边的施粥还在进行着,对于这些靠着野菜树皮过活的流民们来说,参杂着鱼肉的米粥诱惑实在太大。

    好多人喝完碗里的粥,又排到了队后,希望再来一碗,或者是把粥带给还在山里的亲人。

    “李将军可愿随我去岱山?”看着繁乱的场景,任思齐笑着问身边的李士元。对于面前的这个“青州参将”,任思齐还是很欣赏的。

    能组织起一万多乌合之众,打败了精锐的闯军,可见他还是有能力的。更令任思齐欣赏的是,此人还有一颗善心,这年头的官军也好,闯贼也罢,大都视百姓如猪羊,肆意抢掠的对象。

    而李士元不忍看到流民们受苦,前来祈求任思齐援助的行为,说明他还有一颗为民之心。

    “唉,将军请您见谅!”李士元寻思了一会儿,歉然道:“我离不开这片土地。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山东也大半被光复,正是在下为国效力的时候。”对现在的李士元来说,山东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他现在已经是“青州参将”,将来朝廷重新掌控山东,以他的才能做个副将甚至总兵都有可能,如何会去南方投奔一个小小的海防游击!

    任思齐自然能猜到李士元的心思,也就不再劝说。可是却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面前这个自己欣赏的人。

    “李将军觉得北方将来的局势会如何?”任思齐问道。

    “局势很好啊,”李士元愣了一下,答道:“闯贼已经被赶到山西,山东河北也大半光复,圣天子南京继位,大明中兴可待!”

    李士元说着,脸上露出激动的光芒。

    “李将军莫要太过乐观,”任思齐摇摇头:“北方的局势已然很是严峻。闯贼虽然被赶走,可是又来了更强大的敌人。”

    “你是说清兵吗?平西伯吴三桂借虏傢剿贼,现在闯贼被赶走,清兵会退回关外吧?”李士元越说声音越小,因为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满鞑之残暴,远胜闯贼。怎会有如此好心,帮助大明赶走闯贼,他们想的是咱们汉人的江山啊。”任思齐叹息道。

    “也许再过不久,他们将会派兵南下,兵临山东,不知那时李将军你会如何?”

    “我?我当然和鞑子血战到底,以保卫我大明江山了。”李士元慨然道。

    任思齐点点头,不再说话。自己已经提醒了他,到时清兵南下,是战是降就看他自己的了。

    在任思齐的印象中,清兵南下之后,北方各地基本上是望风而降,除了顺军还在抵抗以外,原来的大明官军基本上鲜有抵抗的。

    弘光朝廷赖为柱石的江北四镇,高杰早死,除了黄得功血战殉国外,刘泽清刘良佐之流无不望风而向。弘光朝廷名义上还有着数十万的军队,可是敢于反抗的却没有几支。

    面前的李士元嘴里慷慨激昂,也不知道倒是会做如何选择?

    “任将军,我有一个请求。”李士元寻思了一会儿,忽然对任思齐道。

    “将军请讲!”任思齐愣了一下。

    “我有一子,名叫李鼎,想让他跟着将军前往江南。”

    这是托孤吗?也许李士元已经意识到了将来的危险,才打算把儿子送往相对安全的南方,任思齐心想。

    李士元的儿子李鼎,十六岁,得知父亲让自己去南方后,很是不乐意,被李士元狠狠呵斥后,方才委屈的答应了下来。

    招募流民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海边的几十口大锅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大米粥,数以千计的流民排着队吃粥。

    一天之内,已经有上千户四千多流民报名,都被通知第二天乘船前往岱山。

    二十多条帆船,虽然都是空船,顶多也就装几千人,就这已经非常的拥挤。好在是近海航行,又用时不多,还能迁就。

    得知招募的人数已经到了船只容纳的极限后,任思齐果断的下令停止招募。然而还有很多流民哭喊着,祈求岱山军接纳他们。任思齐向他们保证,船队还会再来,让他们安静的在附近等待,最多一月,岱山军的船队还会再来胶州湾。

    船队一次只能带几千人回去,其中只有一千余壮丁,这当然达不到任思齐的要求。在任思齐的规划中,要招募最少一万壮丁,这样才能组建一支万人陆军。

    随着施粥的结束,很多流民散去,而那些被招募的流民却留了下来,就在海边宿营,等着第二天的上船。

    第二日一早,红日从东方升起,照耀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折射出万道金光。

    一艘岱山军帆船在金光之中靠到了码头,长长的木板把船只和码头连接在一起。

    在岱山军士兵的组织下,被招募的流民们排着长长的队列,鱼贯踏着木板上船。

    一艘载满流民的帆船驶离了码头,又有第二艘靠了过来。

    “李将军,分别在即,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能帮的我一定帮忙。”码头的一边,任思齐对前来送行的李士元道。

    “前些****援助的那一千石粮食还剩下一些,”李士元摇头道:“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希望将军您能善待诸位乡亲!”

    “李将军尽管放心,他们既然跟随我去岱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