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

第261章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261章

小说: 水浒之宋末英雄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没有蒸汽机就无法生产大型的破碎机械,不能把石灰石破碎,就不能大规模的生产水泥,至于小规模的生产造个桥搞个标志性建筑还行,但是想要这种大规模的铺路那就没有办法了,除非有大规模的人力投入。

    可惜张三没有那么富裕的人力,至于柏油路,那是需要炼油塔的,张三还真的有生产出来沥青,但是张三现在也没有大规模的开发石油,自然那一点点沥青产量也不够修路的。

    总之工业化没有办法之后,张三只要退而求其次的搞一搞三合土路上面铺砖了,这种砖就是上次京城研制的那种,虽然这种砖称重可能只有几吨而已,但是现在这个世界上还真没有几吨重的车。

    所以根据京城这段时间的使用经验,这样的路足够马车来回奔驰,至于为什么不直接修一条土路,这时因为南方多雨的天气,要是用泥土路那么可能全年几乎就没有几天能走车的。

    至于修路的方式,张三根据后世的经验,先平整地面然后撒上石灰,用曲辕犁犁一边,然后用靶搂平,在犁在搂混合均匀之后在用压路石碾压平铺上碎石和沙子的混合物上面在铺转头。

    这样的一套工序各司其职,分段施工,效率还是不错的,岛上的人力还不富裕所以张三只组织了一千人的修路队,将来随着人员越来越多,修路队也会逐渐扩大。

    搞定了修路的事情,张三又去海边的罐头作坊那边看看,捕鲸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终于有了收获,拖网船队也是弄明白了这种先进捕鱼方式。

    这不得不说的就是高手在民间,原本后世的拖网捕鱼法是依靠先进的声呐技术定为鱼群,而现在没有那个技术张三曾经试图开发一种潜望镜,达到寻找鱼群的目的。

    但是张三把自己的想法跟渔民说了一下之后,这些捕鱼老手就毛遂自荐推荐了他们自己的找鱼办法,那就是听鱼技术,张三听了之后真的是叹为观止,大呼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视。

    这个所谓的听鱼就是把一个中空的竹筒插入水中,把耳朵放在里面听,有经验的渔民可以听出方圆几里的鱼群方位和数量,这个可比张三的潜望镜靠谱的多了。

    至于有这么牛的技术为什么这些人还是逮不到足够的鱼,其实海里的海况多变,鱼群又游动快速,而却这个时代捕鱼还是依靠撒网,江河里面撒网能快速到底,鱼群逃跑的机会不多。

    但是在海里撒网几十米都是浅的,所以鱼只要往下游都能跳脱渔网,更何况听到有鱼也没有用,有时候听到未必能抓到。

    但是这种听鱼技术和拖网捕鱼一结合那就产生了声呐的作用,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捕鱼对终于稳定了产量,这使得琉球岛上的粮食问题得到了大规模缓解。

    甚至一度有捕捞的鱼吃不完的困扰,这使得张三想在琉球岛直接上玻璃罐头的计划不得不分成两步,先搞一个陶罐罐头厂,然后再等玻璃罐生产出来之后更换。

    因为底盘不大,所以张三现在发现的矿产种类还不是很多,尽管张三知道台北附近有煤矿还有黄金但是没有相关的人才张三也开采不出来。

    张三已经从京城抽调了两个找矿的专家,开始在岛上干活,只是找矿确没有张三想象的那么容易,台北的煤矿和金矿都是露天矿,所以两个找矿专家只能带领一支队伍用洛阳铲对他们怀疑的地方进行慢慢的刨。

    张三也只知道在台北附近但是更具体的张三也是抓瞎,毕竟初中高中地理书上,一个黑色的正方形煤矿标记和一个圆一半黑一半白的标记往台北附近一标,也没有写具体在哪。

    谁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用的到,所以谁也没有了解过不是,不过给出了大概位置还是比瞎找要简单的多,张三相信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有好消息传来。

    张三到达罐头厂的时候,真有一条捕鲸船卸下收获,一块一块的鲸油被抬下船运到一边的炼油厂,鲸鱼的肉已经用盐腌制了起来,此事拉下船交给罐头厂处理。

    张三原本想看巨大鲸鱼的幻想破灭了,但是巨大的鲸鱼骨架还是满足了张三的一份好好奇心,这些骨头都会敲碎熬胶,然后在烧成灰当化肥。

    张三正在观看鲸鱼骨头熬胶确突然想到了化肥的问题。


………………………………

第四百零八章鸟粪肥

    没错张三想到了鸟粪肥,传说鸟粪肥富含氮磷钾,绝对是粮食增产神器啊,而这海上寻找鸟岛绝对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搞到了好肥料那对张三的意义就太大了。

    不说每亩地增产一倍就是增产一半,那就相当于一个人从原来能种出两个人的口粮变成种出三个,绝对相当于扩大了一倍人口的效果。

    当然一个小岛生产的粪肥数量可能不会很多,但是张三也不需要有多少,只要头几年产量增加了,扛过去了,以后人多了土地开发完善了没有肥料一样种的够吃的。

    所以说这鸟粪肥对琉球岛开发的初期绝对是有战略意义的一种资源,想到这个,张三立刻安排人去寻找鸟岛,还有琉球岛上有没有鸟类聚集地之类的地方,甚至蝙蝠洞里的蝙蝠粪也行。

    看过罐头厂之后,张三又去了旁边的炼油厂,虽然张三已经让捕鲸船对鲸鱼做了预处理,但是这种大规模的熬油还是有一些怪味,不过也不是很臭就是了。

    动物尸体很容易发臭,但是处理好的猪肉牛肉确能保存的更久一点,这个就是因为动物的尸体里面有很多的器官,特别是肠道里有大量的细菌,细菌的加速繁殖引起内脏快速腐坏,然后尸体就迅速腐坏了。

    预处理之后,虽然减缓了肉的腐坏,但是鲸鱼的肥油都是用来熬油的所以并没有用盐腌制,这样几天下来,还是有一本分很快坏掉。

    张三捏着鼻子转了一圈,来到成品油库区,这里一大缸一大缸的鲸油放在那里,张三让人取了一点当灯油试试,果然是又亮又少油烟。

    张三满意的点头,立刻命令木匠坊加紧木桶的制作,但是因为木匠坊要干的工作太多,根本抽调不出太多的人手专门做木桶。

    不过在木桶装的没有制作好之前,张三想到了自己偶然看到的满山毛竹,干脆张三打算搞一个竹筒装的这样还节省了人力,这样一来一个竹筒装上半斤或者一斤,反而更容易卖掉。

    想到就做,毛竹在哪方生长的很普遍,所以即使在海边,也能找到大片的竹林,接下来就需要一些锯还有打眼工具,然后一个软木塞。

    这个光秃秃的毛竹也不好拿有编制一个麻绳的提手,然后想想还是感觉缺少点什么,张三一拍脑袋商标,自己竟然把这个忘了。

    竹子上刻字太费功夫,用火烙上去又怕把竹子给弄裂了,张三想了一下,反正这个东西要销售给义兴和记,干脆统一使用义兴和记的防伪商标就是了省的这边麻烦。

    鲸油除了用来做灯油之外还可以用来做香皂,但是张三想想做香皂用这么好的油实在是太浪费,干脆先弄一批鲸油当灯油卖个试试再说吧。

    至于茶油张三已经开始在杭州和福建附近的山里大量收购茶果,到时用茶油做香皂,第一批用上鲸油灯的就是张三自己的义学了,张三把海鲨岛上的义学迁到琉球之后,条件比起以前稍微又好了一点。

    只是短短的三个月也只够建一批木头的教室,新的砖瓦教室还在打地基。尽管张三很想把义学用砖列为第一批用砖,但是现在需要用砖的地方太多,又不能安排太多的人专门干这个,所以现在砖窑那边还是主要生产路砖。

    只有少量的普通砖用在一些关键的地方,所以义学这边只能用木头的先凑合着,反正这南方的冬天不冷,张三也不怕孩子们冬天难过。

    只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热情很高,还有一些技术工人培训白天没有时间,所以张三在第一批鲸油熬出来之后,张三就批准学校优先供应。

    现在捕鲸船已经摸索出了经验,进入稳定的收获期,张三想想之后大手一挥,以普通灯油的价格往琉球岛供应鲸油,这样一来将会极大的丰富岛民的夜生活。

    看过鲸油炼制工厂之后,张三又去晒盐厂转了转,海盐的生产有条不紊,工人们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张三看着雪白的盐被一包一包的堆在盐场开心不已,这些可都是钱啊。

    张三曾经也试过所谓的制作精盐工艺,还自信的以为多过滤几遍之后粗盐就会变成精盐然后价格翻了很多倍,但是实际操作之后张三才知道,这玩意就是一个坑啊。

    海盐苦确实是因为海盐中含有大量的杂质,但是这些杂质都是溶于水的,也就是说你过滤一百遍蒸馏之后海盐该有多苦还是有多苦。

    所以这种办法制作精盐肯定是行不通的,张三知道一种物理方法那就是利用不同物质不同的结晶条件来过滤海盐中氯化钠以外的物质,但是这种高科技现在张三还没有掌握。

    好友一种就是利用化学方法,让海盐中其他氯化物反应成沉淀物质,只可惜用那种物质才能做到这样的效果张三是一点都不知道。

    所以比起化学方法来,张三觉得研究屋里方法更加容易一点,所以张三安排盐场这边试着能不能制出精盐,交给他们方法然后又许了重赏,这次来盐场张三想看看最近有没有收获。

    只不过事实证明张三确实想多了,几个月来经管盐场的师傅一直在努力尝试但是收获确并不多,张三也不着急,能弄到也好,要是弄不出来也没有办法,反正普通的盐也不少挣钱。

    这次张三开始大规模的在福建路铺设势力网络之后,私盐的销路已经不是什么问题,所以最迟半个月之内第一批的私盐就会运往福建,由私盐贩子销往福建和江西等地区的山区。

    为了这次私盐销售张三还打算组织一次对福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