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宋末英雄传-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合报事件誊报。”
就是这么神奇,张三看到这个东西,彻底的就斯巴达了,张三感叹看来还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张三可以想象到,当自己得意洋洋的说出自己要成立一个新闻出版机构,发行大宋日报之后,突然一个官员凑过来问:“这不就是进奏院么?”
张三估计真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张三都能被自己尴尬死。以前张三不在体制内,所以对于这种需要申报又有诸多限制的生意自然是敬而远之,但是现在有了混进体制内的机会,张三就打起了这个机构的主意。
因为进奏院今时不同往日,而且这个部门属于给事中管辖,六品的衙门,在东京真的是小的不能再小,而且因为一些原因很不受人待见。
………………………………
谍影重重
………………………………
第三百零四章卖破烂的大诗人
事情还要从庆历四年说起,大诗人苏舜钦担任进奏院院正时,看到来往拆封进奏的封皮纸堆积到了一定数量,按照惯例,这个东西是可以当废纸卖掉充实小金库的。
苏舜臣也是这么干的,卖了废纸充实小金库,只是这个钱按照惯例因该是分给大家或者留着院子里迎来送往报销账目用的,但是这位确不这么干。
苏舜臣叫了一大帮名士用这个小金库宴饮召歌女助兴,然后被人告了黑状,不仅自己被贬为庶民,而且连累了十多个‘名士’都被贬嫡。
且不说这件事和庆历新政有什么关系,单单说这个苏舜臣靠着卖破烂的钱干那事,这事一时沦为笑谈,人们纷纷形容进奏院为破烂院。
如果说苏舜臣是一个清廉贫穷的官员也就罢了,关键这个傻缺被罢免之后回苏州买了一座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改名沧浪亭。当时以四万钱买下。
四万钱也就是五六十贯,然后又修亭台楼阁所以这家伙明显不缺钱,当然后世的沧浪亭几经扩建,这家伙买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大的规模。
他的失误不打紧,进奏院遭受了重大打击,主官被贬为庶人,下面的从属也是全部辞退,部分权利也被门下省给事中其他官署吞没不少,现在的进奏院已经沦为一个抄写刻印朝报管理民间新闻稽查的机构。
以前的进奏院主要职能是整理各地书奏,让后呈递给皇上看的,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部门,但是现在这个作用被给事中吞并张三就有了谋取的可能。
就算不能获得这个岗位,但是混一个新闻出版总署的职位因该还是有把握的,这样张三就能获得出版报纸的权利,掌握大宋舆论张三当然有兴趣。
但是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是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的安插间谍,想想都让人心动,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得到皇帝的支持。
报纸的好处多多,但是被统治者所喜的好处,确没有几个,古代儒家讲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君王受儒家的影响,恐怕不愿意分享国家执政方针。
所以张三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考虑怎么才能说服赵佶,张三一直在船上思考这个问题两天才稍稍整理出一些头绪,开始把自己的计划写成奏章。删删改改才算完成。
船只昼夜不停的行驶,当军士敲开张三船仓的门时汴梁城已然在望。船只言汴河入城,到了码头刘公公陪着张三一起去皇宫。
到了宫门刘公公去交旨,张三只能在宫外候着,好在日头还早不过是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张三在宫外等了一个多时辰,里面一个太监出来,看了看张三问道:“你就是张易?”
张三抱拳说道:“正是。”
那太监打量了一下说道:“随我来吧。”
张三跟石宝说道:“石兄弟在这等我,切勿乱走,我去去就来。”说着往内院走去,门口例行的搜身检查,太监出示了一个令牌,张三才被放行。
北宋的宫殿不像故宫那样金碧辉煌,但是也是端庄厚重,威严雄伟,穿过几道回廊,来到一处殿门外候着,看这个样式,肯定不是内廷的什么上书房,后花园之类了。
不一会张三听到了屋内太监的禀告声:“启禀官家,张易求见。”
接着赵佶的声音传出:“张易?哦,张三郎,宣他进来。”
不一会那太监出来,看到张易,躬身行礼道:“张公子,官家宣您觐见。”
张三吸了一口气,往屋里走去,大宋不同于大清,既是臣子面见皇上也不用动不动下跪,所以张三进屋之后,只是双手并拢,下拜道:“草民张易,拜见陛下。”
赵佶开心的说道:“免礼,张三郎,听说你去了杭州,怎样玩的可开心?来来,看看朕新写的字如何?”
张三起身原本以为赵佶在辛苦的批阅奏章,没想到确是在练习书法,略过桌角和旁边椅子上堆积的奏章往赵佶的桌子上看去,只见赵佶桌子上正是一副刚完成的书法。
张三拍马屁道:“陛下的瘦金体,自成一家,天骨遒美,逸趣霭然,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富有傲骨之气,如同断金割玉一般,别有一种韵味。”
宋徽宗听完眼睛一亮,这种后世对他书法的评价总结,自然让他点头认同,从张三嘴里说出来更是让他生出知己之感。
宋徽宗笑着说道:“朕前次去召你问蹴鞠之事,言说去了杭州,不知何时能回,后皇妹静怡进宫向朕推荐,说起你在城外的义举庆余堂舍的好,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这种聚而教之思想甚妙。”
张三低头拜道:“吾等临盛世,圣天子在朝,得以安享太平,有道是位卑不敢忘忧国,拿出些钱财为这些人寻个出路。”
宋徽宗点头说道:“恩,很好,听闻你已经到了及冠之年,家中至亲皆无,朕欲赐你一字可否?”
张三下拜道:“谢陛下厚爱。”
宋徽宗转了几圈说道:“朕读易,每觉晦涩难懂,变化无穷,先生曾言‘易者,无极也’朕就赐你无极为字,你可喜欢?”
张三下拜说道:“谢陛下,草民铭感五内。”张三心里嘀咕着,无极?易?那我是不是要改成练剑?将来在江湖上搏一个称号无极剑圣——易!
宋徽宗转圈点头说道:“无极啊,你的才华朕是知道的,只是你非科举出身,贸然授予高位恐群臣不满,朕打算让你先做个中书舍人在慢慢提拔,你可愿意?”
张三当然知道中书舍人明面上是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但是实际上宋徽宗的意思就是让张三随侍左右,这样的职位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但是对于张三来说,确一点都不喜欢。
当了天子近臣,自然有更多的面见天子的机会,只要多多表现,升迁之路一片坦途,这是别人求也求不来的,但是对于张三来说,这个官就意味着他每天都要到衙门报道随时奉召。
那自己的生意怎么办?自己的造反计划怎么办?按照这个架势难道要从反宋变成扶宋?张三再次瞄了瞄一大堆奏章堆里那副字,这登基不到半年,放着大把奏章不批,去练书法,这样的皇帝根本就没得救!
………………………………
第三百零五章我发行我监督
反正张三知道他是没那个本事去救,张三没有在朝堂周旋的本事,也自知干不过那些腹黑的大臣,也没有天子百分百的信任,所以就算张三全力辅佐,成功的可能性也不足百分之一。
所以自认权术心眼都不是很强的张三还是决定按照他的既定计划来,张三下拜说道:“陛下,草民自从接到召命以来,一直在思考怎样报答陛下知遇之恩,这些天偶然听到一些议论才有点头绪。”
张三见赵佶在听着就接着说道:“本朝改革,多有曲折,天子立志革除弊病,贤臣有意辅佐明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天子之仁心不为百姓所知,朝廷政令被百姓曲解。何也?”
张三见赵佶认真的听就接着说道:“常言说天子出口成宪,言出法随,然圣天子治政,往往为愚夫子挟天下物议所阻,真小人用留言攻讦,天下百姓不知天子慈爱之心,何也?”
张三接着说道:“常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往往朝廷政令到达地方善政往往被曲解成恶政,盛世被说成暴秦,天子仁德不能到达万民之口。何也?
再者,常有奸臣蒙蔽圣听,馋臣粉饰太平,人君不知宫墙之外百姓疾苦,万民不得陈冤屈于圣人之前,何也?草民以为,此乃信息不畅所致也。”
赵佶此时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听了张三的话,知道肯定还有下文,这些问题确实是历代皇帝都面临的问题,赵佶站起来转了两圈说道:“你接着说。”
张三再次下拜说道:“草民有一策,扩大朝报,把朝廷的执政方针,天子为政思想,民间疾苦,政策法令,天子恩德,等等都统合到一起,发布天下。此策好处有三。
第一就是天子仁德被百姓所知,天下黎民莫不心生敬仰,到时百姓自然能感受陛下慈爱之心,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政令所出必受万民拥戴。
第二就是朝廷政令刊行天下,万民共知,地方官员无法曲解造谣,小吏更不能从中作梗,则朝廷政令通达,各项制度能迅速的传遍天下。
第三就是百姓但有疾苦,刊之于报,使地方官员不敢贪污懈怠,如同陛下多了万万个监察御史纠察百官,陛下也能更加全面的了解百姓疾苦。如此所有臣均已写成策论现程于陛下过目。”
说完张三从袖子里把奏章拿出来,呈递给赵佶,赵佶示意身边的宦官,宦官取来递给他,他立刻翻看去看,张三写的很详细,除了刚刚说的之外,还有报纸的内容,版面设计,监督制度等等。
赵佶把奏章看了两遍,陷入思考,他并不是那种长在深宫,不懂天下事的皇帝,张三的奏章固然写的很好,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要一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