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帝师-第6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
“四民分业”表面上看是对殷周古制的继承,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根本性的不同是,把“工商”与“士农”并列,同视为“国之石民”。所以管仲在对士农工商阶级划分之初,并没有优劣贵贱之分的。
《六韬文韬六守》之中亦有云: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管仲自己,便是商家轻重之术的集大成者。
然开创商家之学术者,乃名计然。故商家亦名计然家。
这个计然可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他精通商略经济之学,善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后人尊称为“商圣”的越大夫范蠡,尊计然为师。计然于是乃授范蠡七计。范蠡用这七计辅佐越王勾践,只用其五而灭吴。
计然是中国的第一个商业理论家,因其将商家轻重之术化为理论,故而商家之策,亦曰计然之策。
计然之策”,其特点一是要根据生产规律来决定经营方式,强调重视储备,即“知斗则修备。”二是要求根据市场供应关系来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三是要求国家用调节供求的经济办法来控制 物价,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幅度之内,做到对产销双方有利。四是要求注意商品的质量,以“务完物”。五是要求注意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这几条“计然之策”,就算是放在后世里,也是十分具有正确性和积极意义的。
要兴商,要管商,首先得有人要懂商。
凭夏鸿升那些经济学常识,只怕不够。可若是能将之融合,共同深研,足以形成一套初步的商业理论了。
“好!好!”夏鸿升顿时喜不自胜:“太好了!真是天助我也!”未完待续。。。。
………………………………
第876章 兼容并包
花了好半天,鬼朝宗才平复下来,夏鸿升却再不提请他们出世,留下在泾阳书院的事情,而是领着他们出来了房间,说道:“不觉已是正午饭时了,实不相瞒,在下今早着急同几位见面,却是空腹而来。现下早已是饥肠辘辘。其一同去用过午膳,再作详谈,若何?”
众人客随主便,自然点头答应。
夏鸿升带着几人出来,往食堂过去。正是学子们该要中午散学的时候,学子们才刚刚出教室里面出来。
虽是到处散落的学子,可因为装束相同,看上去便不显得杂乱无章,反倒是整整齐齐,更加规整有序了。
走出几步,就远远看见李泰和李恪,还有另一学子一齐走着。
三人往前再走,却被李泰三人看见了。
三人连忙跑了过来,到了跟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却听李恪说道:“学生拜见山长,拜见几位前辈!”
夏鸿升摆了摆手,问道:“无妨,何事?”
“回禀山长,之前学生上了山长的课程之后,依据所学原理,想要模仿山长在课上做的实验。不过,中间却不知道哪一步出了差错,总是失败。所以想要请山长看看,为学生指点一二。”李恪对夏鸿升说道。
不错,装得挺像。
夏鸿升停罢点了点头,说道:“好,不过今日却不行了。明日吧,明日午后,你且在实验室中等着。”
“多谢山长!”李恪有行了一礼,大喜道。
夏鸿升笑了笑,摆了摆手,说道:“不懂就问,这是好习惯。快去用饭罢……对了,今日上午尔等上了甚子课程?”
“回山长的话,学生前两节学的是乐先生所授之墨辩之法,后两节学的是于先生讲解的《尚书》。”李恪立刻回答道。
夏鸿升又看向了李泰,于是李泰也行了一礼,答道:“回禀山长,学生上午所学的,乃是刘先生所授之计算,同顾先生所授之地理。”
夏鸿升点点头,又看向了另外那个学子。那学子也连忙行礼,答道:“学生上午学的是颜先生所授之儒经,并同盖先生所授之《春秋三传》。”
“好。”夏鸿升点了点头:“尔等须记得每日用功,方不负诸位先生辛苦所教。去吧,快去吃饭。”
三人又行了礼,然后告退了去。
回过头来,又对三人解释道:“呵呵,泾阳书院推崇求知之心。学子若有甚不解之处,可随时随地求教于先生。无论哪位先生,只要能解,便理当为之解答。若不能解,当与学子及其他先生一同讨论商量,为之解答。在下授之格物,方才那学子有了不懂,于是来问。不过他所问乃是实验,须去一边操持一边讲解,故而约在明日。”
鬼朝宗抬手捋捋胡须,笑道:“这几个学子倒是礼数周全。不过却似乎又不过于惧怕夏侯,不卑不亢,倒也不错。”
“泾阳书院于学子之禁锢并不多,学子尊敬师长,师长也不倨傲,相处十分融洽。”夏鸿升又笑道。
“不过,方才听这几个学子所言,其又学儒经,又学墨言,还有那地理、春秋、算术……”鬼厚诚问道:“学子所学如此之多,过于庞杂,岂不多而不精?不过,看来倒是真如乐先生所言,此间可尽容天下之学问了。”
夏鸿升笑了笑起来,对此早有准备――废话,就是为了让你们看到书院的学术自由之氛围,所以才安排了李恪过来问的,就是为了引出此问啊!
于是说道:“正如在下方才所言,天下学问,只有深浅之分,却无高低之别。或有对错之辩,却无尊卑之序。于在下看来,天下的每一种学问,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只是所适用的范畴不同,各有优缺良莠。诸位的学问,在下暂且不说,但说这书院之中的格物和儒学。儒学可使人仁心而正气,却也令人墨守成规,缺乏突破及求新,落于迂腐。格物可使人明白自然之理,却也令人缺乏敬畏之心,倘若为恶人所用,则沦为大害。格物如同一杆长枪,心正之人所用,可护佑他人,心邪之人所用,却又戕害他人。而儒学虽腐,当中仁义礼智信者,却使人心正。两厢合一,却正好相辅相成。其他的学问也是一样。泾阳书院的学子,在书院之中学习格物,可知自然之理,学习儒学,可修正心术,学习墨辩,可明逻辑,学习算学,可思严谨……这正是学术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各有所用,相互发扬。本来,就是没有最正确的学问,只有最适用的学问。那先生最为擅长的纵横之道而言,若用在寻常待人接物,就显得圆滑而不真诚,可若是用在国与国之间,那有时可就是化腐朽为神奇一般的有用了!……至于学子们学的东西太多,在下是这么打算的。刚开始,学的多一些,杂一些,让他什么都知道一些,可以给学子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并且,从中可以让他们有足够多的东西去选择,却感受自己最喜欢哪种学问,更想要精研哪个方向。之后,令其自行择选,进行精研。”
众人听完夏鸿升的话,都露出了思索的模样。
略微过了一会儿,却听鬼朝宗说道:“乐先生之前在琼州,说起泾阳书院是如何对待世间种种不同之学问,乐台先生说,夏侯在泾阳书院,于不同之学问,有所主张,乃曰:天下学问,理当共融,该相互促进,择长补短,而非是有你无我。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怕就是夏侯今日所言罢!”
夏鸿升点了点头:“不错,天下学问,只要走得是正道,不是叫人学坏的。那在这泾阳书院之中,便都可存留。诸个学子兼听兼修,自择所行。诸般学问择长补短,融会贯通。吾之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便正是要告知天下诸般之学问者。在这泾阳书院,在泾阳书院之学子,对待天下之学问,唯其四字而已!”
“哪四字?”鬼朝宗眼中灼灼,连忙追问。
“兼容并包!”夏鸿升沉声答道。
………………………………
第875章 帮你洗白
夏鸿升面待淡笑,无波无澜,暗中却细细观察着眼前的这三个人。
那看上去最为年长的老者亦是面带淡笑,不动声色,坐在那里却自有一番世外高人般的风度。两只眼睛并未因其年老而显得昏聩,反而很是明亮,给人一种睿智的感觉。看上去涵养温润,并无攻击性和侵略性。
老者之侧,有一个约莫四十左右年纪之人,却颇为肃穆,给人的感觉沉稳可靠,却略带一丝严厉,叫寻常人不太敢同他主动搭话的样子。
另有一个看似更年轻的,约莫只有二十来岁,倒是一个翩翩郎君,高富帅程度,从外表上看着,跟当初洛阳初逢李恪之时,颇为有些相似。
却不知道在他们的眼里,是如何看夏鸿升的。
当然,夏鸿升是主,这三人是客,所以理当夏鸿升先来开这个口,打破这无人说话的场面。
“在下夏鸿升,字静石,见过几位前辈。”夏鸿升笑了笑,抬手行了一礼,说道:“三位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路上多有辛苦劳顿,却是在下不周了。全因当时倭国辱我大唐,在下奉命荡灭倭国,耽搁了回来的时日,未能亲自前往。”
“夏侯只用十二艘铁甲船便荡灭倭国,使倭国成大唐之东瀛道,威名远扬。老夫等在路途之中,早已有所耳闻。”那老者笑了笑,抬手回了一礼,说道:“老夫鬼朝宗,此乃老夫族侄鬼厚诚。这个年轻人,呵呵,乃老夫故交之子,名曰计润泽。
“哪里,全赖将士用命,忠勇杀敌,在下又哪里有寸功?”夏鸿升摇了摇头。
那老者又道:“战场杀敌,自然需将士用命。然将士所用之物,所持之器,乃至于那铁甲船,却不都是出自夏侯之手?格物之道,神乎其神,呵呵,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