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548章

贞观帝师-第548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那几个学子一愣:“这个……这个学生才疏学浅,这做官的学问,这……”

    “哦,是我没有说清楚。”李世民笑道:“不才身受皇恩,我受命做一方县令。同诸位聊的起兴,见诸位都很有见解,所以想听听诸位的看法,我若是到了那里,以诸位来看,我该当先做些何事呢?”

    “原来如此!”其中一个学子恍然大悟,说道:“这个,学生以为肯定是先要了解治下之人文与水土嘛!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是先方方面面有个了解,然后才能知其好与不好,知其所有与没有,知其富于何物贫于何物,等等之类,知道了以后,往后的作为才有针对性……”

    几个学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竟然忘记了李世民和夏鸿升,自己讨论起来了。

    多亏书院课程有意培养学子们讨论探究的能力,众人讨论起来,倒也说的头头是道。

    李世民的眼中越发明亮了起来。

    一顿饭吃了许久,一直到食堂中的人都快要走完了,而那些大臣和书院的先生们见李世民没有离去的意思,自己也不能先走,到最后食堂里面就剩下了这一桌子,还有那些大臣和书院的先生们了。

    “哎呀!都这个时候了!”夏鸿升瞅了个空档,赶紧插话进去:“尔等也讨论完了,快些回去午休吧,莫耽搁了下午的课程。”

    经夏鸿升这么一说,李世民似乎才意识到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了,于是笑着道:“呵呵,却是怪我听的入迷,耽搁了几位的时间。”

    “哪里,承蒙前辈看起,我们经此讨论,才发现原来这里面也是有这么多问题的,以后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深入研究一下也说不定。还是要谢谢前辈了!”几个学子知道李世民不是书院先生,于是又改了称呼了。

    目送那几个学子离去,李世民捋须叹了口气,对夏鸿升说道:“此几子皆可为一方县令了!”

    “这……他们的见识还少,如今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哪里能做得了县令?”夏鸿升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别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可事情真要做起来,又哪有说起来这么简单。”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起码,这几个学子的思路和方向都是对的,他们所欠缺的,也只是实际上的锻炼而已,倘若将其放入衙门之中过个一两年,知道了路数,便足可作为一方父母了。真是叫朕惊叹啊!”

    “不知陛下为何事惊叹?”其他的那些人过来了,房玄龄笑着行礼问道。

    “诸位听听,方才朕问那些学子,说朕要去做县令,问问他们到了县上要怎么做。”李世民对房玄龄几人说道:“那几个学子的回答,着实令朕吃惊。头脑清晰,条理清楚,先后分明。说先要了解所治之域内之人文、水土、田地、耕种、矿藏、经济、交通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最好是自己走走看看,然后确定县域的优势和劣势,继而因地制宜。呵呵,光是这个因地制宜,只怕就有许多人想不到,做不到。”

    “陛下也太高看他们了,治理一个县,哪里有那么容易?”夏鸿升摇了摇头:“就拿一个最容易遇到了问题来说。服众。百姓不服气,就不好好跟着他的方向走,官员不服气,政令就得不到执行,光是这个问题就够他们吃一壶的了。”

    “夏卿却是太小看他们了。”李世民摇了摇头,笑道:“这几个学子才在泾阳书院进学多久?一年都还未到,就已经有了如此的远见和头脑。他们太年轻,夏卿可不能要求其他人都跟夏卿一样天纵奇才啊。假以时日,多加锻炼,这几个学子的能力,朕很看好。更令朕惊叹的是,这还只是朕随随便便找的几个学子而已,这泾阳书院两百号人,倘若人人都有此卓见,那岂不是……嘶!一书院学子,尽是可塑之才,朕如何不吃惊?”

    众人出来食堂,夏鸿升提议众人休息休息,书院之中也有招待所来着,不过不叫招待所,叫学术交流中心,哈哈!

    至于李世民和颜师古、李纲几人,有自己的别墅,众人也就只能艳羡了。

    “夏卿,随朕来,朕有些话要问夏卿。”安排好了众人,李世民对夏鸿升交代道。

    夏鸿升一愣,于是随着李世民到了他的别墅里面。

    “这个房子真好,虽未有朕的寝宫大,可要比朕的寝宫舒适精致的多。随后,朕会遣些宫娥来打理此处。”李世民进去坐在了沙发上,对夏鸿升说道:“夏卿且坐下。”

    夏鸿升点点头,坐到了李世民对面,问道:“不知陛下有何事要问微臣?”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朕同那几个学子交谈了一番,对于夏卿之前所言‘启民智’一说,有了不少的感受。朕趁着现在只叫了夏卿一人过来,就是想要跟夏卿再深入、仔细的聊一聊这个‘启民智’的事情!”
………………………………

第712章 “人人感应”

    启民智。

    听见这三个字从李世民的口中说出来,夏鸿升的第一反应是意外和高兴。第二个反应,是深思。

    所谓启民智,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概念。

    广义的开启民智,是让人们从长期被巩固于政权世界中的思想活化起来,去追求属于自己心灵空间的真,善,美。民智自然是全民智慧的意思,只有大家都向往一种美好和上进,社会才可以风气纯正,自强不息。开启民智,自然是要将昏昏欲睡的大家叫醒,并且告诉他们或许也可以这样那样的去思考。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已经久习惯于顺从的国民来说。千年来,国民所接受的观念,剖析到了最终,其实也就是两个字,顺从。顺从权威者的安排,甚至自己的思想,思维方式,也顺从于权威者既定的方向和方式。

    而鲜有思想独特之人。

    即便有些新思想,也仍旧是在这个桎梏之中的再创作,再发展。而鲜有跳出这个桎梏的。而那跳出来的,也多数因为有悖于集体的顺从意识,而最终湮灭。除非有另外一个权威者,来打破原先的权威者,定下另一种权威。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在夏鸿升所处的后世的那个时代的人,也不能算是真开启了民智。

    而从狭义来说,所谓的启民智,就是相对立于愚民的概念。即,让百姓有知识,进而有智慧,进而会思考。

    更加狭义一些,那就是扫除文盲,让百姓至少不会被一些荒谬的事情所蛊惑,所欺骗,所煽动。

    真要做到启民智,是何其艰难。即便是在后世里那个时代,也终于还未能做到。顶多也只是做到了最狭义的启民智――扫除文盲而已。即便这,似乎也要打些折扣的。

    所以夏鸿升相信,李世民此刻所意识到的启民智,同样也只是最狭义的那一层――让人们有知识,不会因为天上一个打雷,就联想到他李世民的好与坏身上;不会因为几声狐狸叫,一条白蟒蛇,就相信天命所归的假话。

    夏鸿升知道,李世民的出发点很简单,那就是――天上打雷了,干旱闹蝗灾了,你告诉官员们,他会说这是皇帝做错了事情,要皇帝下罪己诏并去改正。而你告诉泾阳书院的学生们,他们则会说天上打雷是自然现象,闹了蝗灾是因为干旱,而干旱是因为今年的季风要晚些才会来。

    夏鸿升同样也知道,天人感应,一方面真的荒谬,一方面,却也可以成为皇权的一个约束。

    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全都必须听从他的命令,这个权力太大了,也只有“天”,才能够让他有所收敛,不敢滥用这份权力。

    所以夏鸿升想了想,问道:“恕微臣斗胆,陛下,臣想先问问陛下,您觉得为何要启民智。倘若陛下的回答是,一旦启民智了,那就没有人再相信天人感应了,无论山崩地裂江河倒灌,都不再会被同皇帝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那么陛下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是这样,微臣往后绝不再提这三个字。”

    李世民一愣,眉头皱了起来。夏鸿升说的话,十分不客气,令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整天总喜欢跟他唱反调,呛他的话,引经据典的讽刺他,让他束手束脚。

    “夏卿的意思是……”李世民皱起眉头,问道。

    “微臣的意思是。微臣虽然觉得天人感应的学说荒谬,但是又觉得,也亏是有这个学说在,才得以让好些帝王因为惧怕老天,因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微臣说的可不是陛下,陛下您英明神武,自然不在此列。”夏鸿升面无表情的说道,可那语气谁都能听出来,这就是说给李世民听的。

    李世民挑了挑眼睛,盯着夏鸿升,问道:“夏卿想说什么?”

    夏鸿升行了一礼,说道:“微臣想说,《荀子》里面有一句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李世民顿了顿,沉声说道:“朕明白夏卿的意思了。夏卿是在担心,一旦启民智,百姓都有了学识,不再相信‘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的话,朕也不用再害怕什么‘上天降罪’,因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起来。”

    夏鸿升点了点头:“陛下您待微臣不薄,所以这些话虽然难听,甚至会令陛下震怒,可微臣也还是想要让陛下知道。自然之中的种种灾害,虽然不是天和人的因果,确切来说,不是上天和君王之间的因果。可是,君王和百姓之间,却是有所因果的。君王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所种下的因,不会造成‘上天’的果,却会造成百姓的果。君王决策英明,励精图治,百姓自然拥护爱戴,君王昏聩无能,贪图享乐,百姓自然哀怨丛生。君王免除一个地方的税收,百姓会感激这个君王。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