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贞观帝师 >

第402章

贞观帝师-第402章

小说: 贞观帝师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的时候,那陛下所担心的问题便不会发生了。”

    “可想出来了?”李世民看着夏鸿升,问道。

    “占城稻!”夏鸿升说道。
………………………………

第480章 黑猫白猫

一位后世里的伟人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倘若大唐如今的均田制是一只白猫的话,那泾阳的百姓就是夏鸿升给李世民准备的一只黑猫。

    眼下说起来,只是恰巧话到了这里,于是就牵扯了出来,如若不然,夏鸿升还想在等他十年再说。

    均田制是不是一只好猫?

    在当前的境况下,它附和大唐的国情。以此基础而建立的租庸调的税制,也支持了大唐帝国的生息和回复。这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也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了百姓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朝廷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朝廷的赋役来源。同时通过奴婢、耕牛受田或依照官品授永业田等方式,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均田制和租庸调是一只“好猫”。

    但是,放到长远来看,也必须认识到,均田制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租庸调的税制,有其近乎无解的弊病。

    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

    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转小农耕种为大农场耕种,惟其如此,才能改变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一点夏鸿升没法直接给李世民说个明白。或者说,便纵是李世民眼光深远,能够看到这一层利害,却也没有办法。

    理由正如方才李世民所说。

    粮食不够。

    大唐现在的状况打个比方,要养活一百个人。需要其中的八十个人去种地,才能够满足这一百张嘴。要是这八十个种地的人里面有四十个不去种地,而去做了别的事情,那这一百张嘴就喂不饱。喂不饱,就要闹,就要乱。这个问题不解决,人口永远从土地上解放不了。

    杂交水稻是个好东西啊!能让后世里的****用世界上百分之六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可惜,只能是可望而不可求了。

    如今只能寄希望于占城稻,本来夏鸿升是想要等到间谍营在人手充足之后,派去中南半岛上寻找这种稻种。等真的找到之后,再对李老二说的。

    但是现在既然恰好把话说到这上面了,那就是一个机会,若是让皇帝重视起来,有心去寻找,比自己寻找要迅速的多。

    还有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那些粮食作物――那就更远了。十年之内,估计是没戏的。大唐什么时候开始重视海洋了,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件事情提上日程。然后突厥未除,西域未定,大唐的注意力始终都被禁锢在了西边。征高句丽是个机会。但是在那之前,得拥有能造出远洋大船的技术――头疼啊!

    夏鸿升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恩?夏卿为何叹气?”李世民问道。

    夏鸿升闻声一个激灵――都忘了李老二还在旁边坐着呢!

    赶紧向李老二说道:“微臣想到了些事情,不禁心中有所感慨。”

    “哦?何事使夏卿有所感慨了?”李世民笑了笑。问道:“方才夏卿所说的占城稻,是何物?”

    “微臣想的就是这件事情。”夏鸿升望着堤岸下平静流淌的渭河,初夏熏风微微拂面,斜阳金灿灿的洒满了水面,波光粼粼,一如夏鸿升心中的大唐一般璀璨:“占城稻。是一种产于占城的稻种,微臣并未见过,只是听说世上有这么一种稻种,产于林邑环王之国。因林邑国终年湿热,此稻种在林邑国可一年三熟。”

    “恩?一年三熟?”李世民明显不信:“夏卿莫要以为朕不通农事。世上岂有能一年三熟之粮食?若是有,中原百姓也不必屡受那饥荒之苦了。”

    夏鸿升没理会李老二的怀疑,像是没听见李世民的话一样,继续说道:“这种占城稻有三个特点,一是极为耐旱,二是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做到“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周期短,气候越是湿热的地方,一年能种植的次数就越多,像林邑之地,可一年种上三季,当年收获三季。往北,我大唐岭南之地,当也可一年三季。再往北,江南之地,或可一年两季。关内、陇右等道,可一年一季。再往北,乃至于辽东地区,也可一年一季。”

    李世民听到夏鸿升的话,脸色微变,却听夏鸿升继续说道:“此稻种产量高于如今大唐所种之粮食,微臣保守估计,若一年三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七八石,两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五六石,便是一季,也能一亩地产粮三四石之多。且,因其对于土地的要求不算很高,所以可在我大唐广泛种植。”

    听到这里,李世民已经脸色大变,凝重的盯着夏鸿升,他了解夏鸿升,知道夏鸿升这么郑重的说了,那就不会是信口雌黄的胡言乱语。可是一年能种三季熟三季的粮食,却实在是匪夷所思,叫人不敢相信。

    李世民目光凝重的盯着夏鸿升,夏鸿升继续说道:“林邑国十分落后,不通教化,其国农人耕作粗放,也无灌溉之说,稻米种下便不再管,任其自然生长,等成熟就收。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然即便如此,林邑国人也从不知饥荒一词为何物。”
………………………………

第481章 占城稻

李世民的神情已经由方才的震惊变成呆滞了,睁大了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夏鸿升,总觉得夏鸿升会突然说一句这些都是微臣所杜撰的一般。可夏鸿升神色平淡,像是在背诵一般的缓缓开口,吐出了令李世民觉得自己的心脏好似忽而迅速的抽动,浑身的血液好似猛地奔流起来了一般的话语。

    “夏卿……”李世民猛的站了起来,觉得口唇发干,下意识的伸出舌头抹了一圈嘴唇,声音有些颤抖的问道:“夏卿所言……可是当真?”

    “句句属实!”夏鸿升点了点头。他很确定,很肯定。历史上汉代的时候就提起过岭南有种植双季稻的轶事,只是被当作传言,无人相信。唐末五代之时,占城稻沿着海上贸易传入福建,宋代引起皇帝的注意,进而推行全国,并迅速普及,极大的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句句属实——四个字,犹如四记重锤一般砸进了李世民的心里,让他忽而有一下提不上气来,眼前都好似黑了一黑,双腿都好像软了一下。没有谁,能比他更清楚这四个字的意义了。

    “夏卿是从何处得知?”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自己的心绪,却仍旧激动的手指微微颤抖。这种感觉,就算是三年前的那个早晨,也没有出现过。

    天呐!若是能找到这种稻种,若是这种稻种真的如此神奇,若是因着自己,能让这种稻种在大唐种植遍地,大唐的百姓在不缺粮,那……那后人的汗青上面,该如何才能写得下朕的伟绩!那……那朕所有翻过的错,就都不是错了罢!就都可以抵过了罢!?

    到底是难有的英伟帝王,微微闭上眼睛一下,再次睁开的时候,那里面就已经没有了震惊、怀疑、狂喜……的种种情绪。唯余一片沉静和坚定,看着夏鸿升的眼睛。

    “微臣曾得到过一本古书,上面写有汉时岭南之地有种一年种植两季的稻米的事情。微臣留了心,此后一只追寻此事。”夏鸿升对李世民说道:“后来经过微臣多方的翻阅、探寻。终于得知果真有这种稻种,就在林邑,实际上不只是林邑,林邑周边那些小国,还有更往南的那些地方。都有这种稻种。而那片土地,也是最为适合种植这种稻种的地方,都能够一年三熟。而那块土地之大,不比中原之地小。”

    夏鸿升可以清楚的看到,李世民的瞳孔猛然一下收紧了起来。

    “回宫!速召鸿胪寺卿唐俭即刻觐见!”李世民猛一回身,一边说道,一边大步往回走去,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夏鸿升说道:“随朕回宫。”

    夏鸿升点点头,跟了上去。

    李承乾几人也随即赶紧跟了上去。

    他们原本在堤岸一边看渭河风光。距离虽然不远,但因未曾注意,也因李世民和夏鸿升的对话并未高声,所以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此刻见李世民一脸凝重的快步离开,便有些担心,却也不敢多嘴发问。

    夏鸿升跟在李世民身后,同李承乾等人一起。正走着,忽而感到自己的衣襟被揪动,回头一看,却见是李丽质捏住了自己的衣角拽了拽。脸上带着关切和担心的神色来看着他。

    不由心里一暖,笑着摇了摇头,放慢了些许脚步,用极小的声音对李丽质说了句:“安心。是好事。”

    李丽质这才松了口气,朝夏鸿升抿嘴笑了笑,过去同她的哥哥弟弟走在一起了。

    众人匆匆离开了渭河公园,坐上马车直奔皇宫而去。入宫之后直接去了书房,没过一会儿,唐俭就到了。

    “臣拜见陛下!”唐俭进来之后给李世民躬身行了礼。然后问道:“不知陛下匆忙召见老臣前来,却是为了何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