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万岁约阿希姆 >

第747章

万岁约阿希姆-第747章

小说: 万岁约阿希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但帝国的光辉已经黯淡,随着时间的推移、格局的变化,这些联邦国家的向心力只会越来越弱,直至分崩离析。不过,美国政府和英国流亡政府并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主动求和,得以从亚速尔战役的泥潭中抽身而出,他们迅速对原有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以撤离东南亚、袭击阿根廷这两个让世人惊诧的大举动证明了自己的强者风范,鼓舞了低迷的民心和士气,同时警告自己的对手,美英海军虽在亚速尔群岛伤了元气,但还没有沦落到人见人欺的地步,只要运用得当,他们仍是值得敬畏的力量。

    在遭到美英海军的突然袭击之前,早已加入同盟国阵营的阿根廷便酝酿着对美英宣战,德军总参谋部亦着手制定了以亚速尔群岛和阿根廷为踏板攻击美国、加拿大的作战方案,此次美英舰队卓有成效的海上攻击对阿根廷的主要港口造成了严重破坏,使阿根廷海军损失了近半数作战舰艇,阿根廷各界虽然义愤填膺,却也因此对美英联军的强大战力产生了畏惧,一些上位者开始质疑阿根廷追随同盟国参战是否真如预期的那样大有裨益,但遭到炮击的港口依然冒着残烟,被摧毁的战舰搁浅岸边,一切既成事实,便已无可挽回。11月17日,阿根廷对美英宣战,成为继日本、奥斯曼帝国之后的又一参战国,至此参战国遍及各个大陆,覆盖了全球近百分之七十的陆地面积和百分之五十的海洋面积。

    大国之中,此时也只有苏俄还未直接卷入这场战争。

    *******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新的一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另,《万岁约阿希姆》接近完结,新作正在准备中,敬请期待。
………………………………

第782章 失落的帝国

1934年1月11日,当阿根廷举国上下仍在为美英舰队的横蛮袭击而气愤不平之时,那个被不少人寄予厚望——甚至谣传他已经率领同盟国舰队杀奔美国东海岸的传奇战神,却在威尔士首府加的夫戴上了他的第二顶王冠。从今往后,他那璀璨如星的头衔又增加了一项:威尔士国王陛下。

    占领英国本土全境是德军总参谋部为这场战争定下的第一目标,目的既已达成,接下来就是以政客们最喜欢的方式肢解这个曾经强大无比的世界帝国。整个不列颠被一分为三,英格兰保留君主立宪制,由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的堂弟,现任奥尔巴尼公爵、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大公卡尔…爱德华登基称王,是为英格兰的爱德华八世;苏格兰成为议会共和制国家,苏格兰政治家詹姆斯…布莱克当选苏格兰共和国首任总统,詹姆斯…弗格森出任议会领袖,400万苏格兰人自此在两位詹姆斯的领导下进入新的纪元;威尔士成为独立王国,全民投票选爱尔兰国王约阿希姆一世为威尔士君主,称威尔士的约阿希姆一世。

    尽管多数英格兰民众对拥有纯正王室血统的卡尔…爱德华无甚好感,但慑于同盟国占领军的强大武力,已在这场大战中大量“失血”的英格兰人放弃了武力抵抗,转而以背后谩骂、暗中涂鸦、消极怠工等方式宣泄不满情绪。随着食粮、衣物、煤炭等必需品的供给得到恢复,越来越多人接受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被击败的现实,社会秩序得以逐步重建。

    在苏格兰,民意呈现两边倒的局面,许多民众都对脱离英国统治感到高兴,反对者则认为当前的议会共和是德国人用来蒙蔽苏格兰人民的假象,真正的权力掌握在由柏林委派的军事总督和所谓的政府顾问手中,两个能力低下、资质平庸的詹姆斯不过是敌人的傀儡木偶罢了,因此游击队依旧在苏格兰境内特别是北方高地活跃,这些抵抗者从英国流亡政府和美国人那里获得资金和物资援助,并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生命力像是野草一样旺盛。

    威尔士的状况大致介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各地民众对全民投票的结果耿耿于怀,认为是负责统票的同盟国官员做了手脚,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苏格兰式的议会共和制,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独立主权,而不是像凯尔特人一样接受一位霍亨索伦皇室成员的统治。现在,威尔士的政治、经济、外交权力名义上掌握在新国王和那些国会议员们手里,国防事务由爱尔兰军队代为管理,这让它看起来更像是成为了爱尔兰的一个自治区。于是,心怀不满的威尔士人频频在各地举行游行、罢工,与维持治安的爱尔兰军队发生激烈冲突,甚至袭击那些任职于新政府的威尔士官员。这些恶**件引发社会动荡,导致经济趋于停滞,更重要的是,霍亨索伦皇族因此受到了来自国家社会的指责和抨击,不得不为自己无意奴役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文明群体而做出辩解。

    一方面是战场形势的全面好转,一方面是国家事务的恶劣羁绊,这让夏树找到了充分的理由辞去亚速尔战区指挥官兼同盟国舰队司令的军事职务,********处理自己的“家务事”。作为同盟**队的实际统帅,德国皇储小威廉对胞弟的请辞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他奏请德皇批准创立同盟国最高荣誉勋章——金鹰大十字勋章,然后将首枚金鹰大十字星芒章授予这位战功卓著的盟国君主。作为额外的报偿,小威廉要求德国的战时生产委员会将第二次追加建造的48艘战斗舰艇订单全部交予爱尔兰造船厂,这批订单总价高达三亿四千万马克,将给爱尔兰造船业带来几千个工作岗位和数千万马克的净利润。

    对夏树个人而言,亚速尔之战的精彩反转已接近他在军事领域所能达到的巅峰,带着胜利的璀璨光辉告别战场无疑是个理智的抉择。按照德军总参谋部野心勃勃的战争计划,拿下不列颠、夺回亚速尔之后,下一步是迫使美国妥协,大幅削弱美国在经济和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奠定德国主宰欧洲、欧洲主导世界的新秩序。若常规的外交手段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那么对北美大陆的军事远征必然从纸面转为现实,届时同盟国海军的发挥将是打开局面的关键所在——率领一支规模空前的舰队完成一次意义非凡的军事行动固然诱人,可通往胜利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需要耗费惊人的心力去克服它们,一旦夏树投身其中,将难以兼顾国家事务,不但有可能错过战后发展的布局契机,还可能放任威尔士成为混乱的源头。

    一位成功的君主,能够在和平时期无为而治,让国家在稳定中谋求发展,而到了战争时期,他又是聚拢民心的旗帜,引领国家的航船平安驶过风暴区。带着这样的理念,夏树致力于修补战争给爱尔兰和威尔士带来的创伤,继而推动两个国家的联合——而不是成为奥匈帝国那样的二元制君主国家。

    3月上旬,决定威尔士王国命运的第二次全民公投在国联组织的监督下举行,一百四十多万符合投票条件的威尔士公民参加公投,约百分之二十二的有效投票支持威尔士与爱尔兰组建联合王国,百分之三十四支持威尔士维持现状,只有不足百分之四十四的有效投票反对现行的君主立宪政体。基于这一投票结果,国联官员宣布约阿希姆一世对威尔士的统治合法,但大量威尔士民众对此并不买账。就在公投结果宣布后数日,全威尔士的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发起了联合大罢工,多个行业的劳动者群起响应,这场影响力极为广泛的大罢工使得威尔士很快陷入瘫痪,当局随即宣布全威尔士全面进入军事管制状态——在危机解除以前,整个威尔士都将置于爱尔兰军队的强制管制之下,由爱尔兰军队代行各项行政和公共事务职权。

    短短72小时,派驻威尔士的爱尔兰军队从四万人增加至十四万人,百分之百的城镇、港口以及近半数的村庄都被爱尔兰军队接管,食品供应采取按人配给,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重要的交通场站均被置于爱尔兰军队的监控之下。大批爱尔兰士兵的到来不但迅速稳定了各地的治安,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当起了临时司机、临时工人,使得威尔士多数地区的交通、电力、供水得以部分恢复。

    尽管威尔士的国土面积只有区区两万平方公里,全面的军事管制意味着每天数百万马克的耗费,这对财政并不那么宽裕的爱尔兰王国而言是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可爱尔兰人没有抱怨他们的国王和政府踏进“威尔士沼泽”,他们勤奋工作、各尽职责,用行动支持国家决策层在威尔士的投入,还有许多人报名参加了志愿队,跟着爱尔兰军队前往威尔士帮助维持社会秩序。

    随着威尔士危机的持续发酵,夏树一面以爱尔兰王室资产为抵押向德国银行家贷款,一面与德军总参谋部协商从前线调回部分爱尔兰军队。到了3月底,德国财团提供的十亿马克特别贷款到位,有超过三万名原本部署在法国、亚速尔群岛以及波斯湾地区的爱尔兰士兵返回本国,爱尔兰军方旋即调派相当数量的国内驻军前往威尔士,进一步加强了那里的军事部署。

    不列颠和亚速尔两场重量级的战役结束后,这场波及范围极广、卷入国家极多的世界大战仍在进行中,威尔士的危机俨然只是新闻大餐里的一份调味料。至4月初,南下的日本军队已完全占领菲律宾和马来半岛,其南方军一部攻入英属印度并向其腹地快速挺进,一部绕过荷兰治下的东印度群岛登陆新几内亚岛,兵锋威逼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西方同盟**队三路出兵,一路由波斯攻入英属印度,在印度洋东岸夺取了多座港口;一路跨大西洋驰援阿根廷,在其沿岸设立多处警戒点和空军基地;还有一路登陆格陵兰岛,与美英军队展开了多番鏖战

    表面看来,同盟**队多线作战,兵力非常分散,但无论是在遥远的英属印度还是在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他们投入的部队数量都很有限,日本人依然迫切希望打败中国,尽早结束对华战争,避免因外部势力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