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风向多变,我大唐从北到南,从春到冬,风向是常变化的,甚至早晚都不同,这种帆,好变向。’
‘你可知道,沿海这风,有八面风之称,风向多变,胡船的软帆经不起这样的变化,非要用这种硬帆不可。这种帆还可以随意转动,看风从哪个方向来,就转哪个方向。’
‘软帆、硬帆,喔对了,忘了说胡船都是软帆,这种帆,可以做的比较大,但是没用。不是没有人试过,不好用,转动不便。不能逆风,只能顺风。甚至顺风时候,后面的帆还会挡到前面帆的帆。必须斜着,风这样斜着来,船帆吃力才最大。’
斜着?李忱回想了他玩过的大航海时代,对,这种软帆船就是这样麻烦,必须吃45度角的风,这样才能拥有最大的帆力。
‘我等唐船,用的硬帆,面积小一点,可是吃风吃的饱,前后不互相妨碍。可以用差一点的帆布,用草席,胡商的船就不行了,因为他们都是软帆,没有支撑,要是破了帆,整面帆就没用了。’
‘最大的麻烦就是。’,辛船手摇头,这似乎勾起他不好的回忆,‘软帆操作麻烦要很多人,要经过长时间训练。硬帆操作简单,只需要少量的人就可以操作。’
‘软帆,唉,软帆对水手来说太危险了,因为软帆是把帆布收到上面,所以不管是升还是收,都要有水手爬到船桅上。’,辛船首一阵唏嘘,‘每年为此不知道要死掉多少人。刚跑船的船员不知道,可是跑个一年,很多人都会想辞工了,太危险了。’
听完辛船首的话,李忱回想起他在曾经学过的,在论坛上看到的硬帆和软帆哪个好的帖子。
内容就是争论东西两方,使用的不同帆种,硬帆和软帆,哪一种比较优越。众所周知,西洋人用的都是软帆,加上西洋国家有长期的航海经验,而中国呢?
虽然中国人造船技术,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可中国就不是个航海民族。历史上虽然中国早就有远航的经验,汉武帝时期,为了沟通西方,找到能从匈奴背后夹击匈奴的国家。陆上有张骞通西域,海上也有派出舰队远航,一路航行到非洲东岸。
到了明朝,也有郑和的宝船,也是到了非洲东岸。甚至,现代还有论点,郑和的舰队比哥伦布还要早到达美洲。这论点还是西洋人论证的,虽然明代历史上从未记录。反正现在没人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了。
最早到达美洲的,应该是维京人吧。维京人,大家都应该听过,一个海盗民族。不过他们也是有冒险犯难的精神,或者说,他们冒险犯难的精神,支持他们到处探索,东到俄国,西到美洲,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还探索了美洲北部地方,探索到哪里抢到哪里。
可惜的是,有这样的成就,中国人始终不是航海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才真正重视过航海。甚至到了清朝,满人的颟顸,禁海政策让中国人的航海事业在无寸进。
这样就给人一种错觉,中国人不会航海,因此西洋人的软帆,一定比硬帆好用,数百年不间断的航海事业,一定是正确的。可事实上呢?中式硬帆真的就不如西式软帆吗?其实不然。
李忱仔细回想那些模糊的记忆,软硬帆很多优缺点,辛船首说过了。李忱想起他很多没提到,或是没意识到的。
其实就帆的效率来说,硬帆大于软帆。软帆不要看着大,可是很多风力都被浪费掉了。因为互相遮挡,加上对于伯努力定律的应用,软帆比较缺乏,所以硬帆实际上是超过软帆的。
别的不说,就拿20世纪的帆船来说好了,帆船竞技,很多船用的都是硬帆。硬帆因为足够坚固,不会变形,所以可以很好的利用风力,也可以做的小一点,让船帆不会彼此妨碍,每张帆都都尽量吃饱风,甚至,硬帆比软帆好操作,
嗯?你说西洋人不是笨蛋,西洋人一直维持他们的软帆,必然有他们的优越之处。当然也是有的,前面说过,软帆可以做的很大,这样在风的利用上,可以增加一点。
中式硬帆不行吗?主要是中式硬帆因为可以很灵活的转动,所以没办法用支索,软帆是属于横帆,不能转动,可以利用支索使的桅杆高度增加,藉此增加帆力。
想到这里,李忱咬牙,这是理由吗?因为不能使用支索,无法像西式横帆那样,藉由增加帆的面积来增加帆力。
当然不,技术问题而已。真正的让中式硬帆无法取代西式软帆,是因为技术问题,中国如果能持续研究,持续发展航海,这种问题不是无法克服的。
既然没人做,就我来做,我就不信,我有生之年,无法让中式硬帆,航向全世界。
第两百七十六章 怎能忘了日本呢
‘中国人,不能再落后下去。’。
谈定了船长,他会帮忙募集船员。当然,李忱还要过目一下。然后李忱就离开了船场,也没有去明州,,直接就打到回扬州。
不是说要接老苏的班吗?为何要这么麻烦?万一对方不肯怎么办?万一老苏早就有接班人,或者说哪个老朋友要接手他的事业,那岂不是没戏?所以李忱打算,如果苏莱曼有这个打算的话,他就接手他的航路和那群员工。
如果苏莱曼已经跟人家谈定,或是已经有人要接手,那就趁现在的交情,自己雇人,到时候跟他跑一趟。就算到时候能接手,了不起就是多条船而已。
快要夏天,太阳照在人身上已经有点热了,只是李忱没什么感觉,一路上,李忱都还在想中、西式船帆的事情。李忱很迫切的希望,他的航海能带来些改变,让中国人重视航海技术,海洋,是财富,在千年以后更是灾难的来源。
我们不是无法避免,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成果,在目前来说,这是独步世界的。为什么,为什么就这样放弃了。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进步,甚至在人家长足进步的时候,我们还倒退了?中国人地大物博,不假外求?
不要说那些所有明代以前穿越客梦寐以求的土豆。就说香料好了,中国就没有香料。这些东西的原产地都在南洋,然后东边的岛国,有大量的白银、黄金,等着我们去发掘。
在16、17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单靠东亚的三角贸易,就可以赚去大把利润。香料运到中国,比运到欧洲近多了,香料在中国也很值钱的。从中国换来瓷器、丝绸和茶叶,又可以运回欧洲大赚一笔。甚至不要跑远,运到日本,在从日本运白银到中国,就能大赚一笔。
突然间,李忱手一紧,然后差点翻下马来,因为他手一紧,把缰绳也收紧了,马惊的人立而起,差点把李忱给掀下马。众护卫大惊,纷纷靠了过来,以为李忱怎么了。
‘无事,无事,某突然想起一些事情。’,李忱稳定了惊马,便又安慰护卫,继续前行,只是李忱嘴角的笑,怎么也消不下去。
对阿,日本,我怎么忘了日本呢。李忱差点狂笑出来。中原往返日本的利润是很大的,不要看地方近,利润也是不小。
可是现在唐代,跑日本,也就是跑倭国的恐怕还没多少。何解?李忱是想到,中原货物在日本很畅销,不管是瓷器、丝绸,日本都没那能力生产,也没心思去研究。所以直到清末,日本一直是中原货物的倾销地。
只是,在唐代,似乎还没被开发出来。不是日本现在日本不喜欢瓷器和丝绸,也不是大唐无法生产,而是日本人买不起。
也不能说完全买不起,倭国遣唐使回去都会夹带一些货物,都很畅销。问题是,倭国没什么出产,能在大唐换钱的。所以日本航线都没什么人跑。只有倭国人自己弄一点来。
那什么时候,倭国贸易才入了中国商人的法眼呢?好像是在宋朝。那个时候宋日交流频繁,甚至还有倭国女子来大宋借种。证明那个时候倭国贸易才兴盛起来。
凭什么兴盛?李忱记得很清楚,宋朝时候,因为火药的使用,要从倭国进口硫磺,除了硫磺,还有铜矿、木材,有来有往,才造成宋日贸易密切。
至于现在嘛,往返日本的贸易一定不多。因为现在要往倭国,还是件很难得事情。日本有几次的遣唐使,都因为遭遇海难无法成行。
连大和尚鉴真想去日本传法,都去不了。鉴真为了东渡,总共六次才成功。虽然这其中有几次没出海成,可是还是有几次出海了,却遭遇海上事故,去不成。所以,现在日本贸易李忱几乎肯定,还是一片处女地,等的他去开发。
李忱感觉,暖和的阳光好像都渗入他的身体里面了,李忱感觉到一阵由肺腑发出的愉悦。
中日贸易,他要定了,他甚至想的更远,日本的几大金山、银山,他记得好像开发的都很晚,什么佐渡的金山,石见的银山,他不肯定何时被发现,唯一肯定的是,绝对不是在唐代。如果他能。…
如果他能掌握在手里,那中国能不能提早进入金银本位时代?中国好像直到了明中叶,才逐渐走入了银本位时代。
李忱缓下了马速,让一行人都缓了下来,他开始思考中国人何时开始使用银两。不光是明代,好像在宋朝,就因为银的大量流入,开始能当交易单位。民间还是使用铜钱,但是大额交易,开始使用银锭。
甚至出现了银票,让人可以从钱庄兑换银两。澶渊之盟,也规定了宋朝要用银两进贡。在此之前,中国不是没有产银矿,只是产量不足够当做货币。
没听说宋朝有发现什么巨大银矿,那么能有这么多银,大概是从日本进口的。侧面佐证了,唐日贸易目前的不发达。因为他记得澶渊之盟,是宋朝立国不算太久的事情。
而那个时候可以订定每年十万两银,大部分又从倭国进口。可见得宋日贸易兴盛。可是唐代,他至少目前很少听到倭国盛产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