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68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68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事打响之后,梁国重镇睢阳遭到围攻,梁王数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都置之不理,仅命将领李广带领少数部队前往救援,吴楚联军50万人攻打睢阳日烈,这一战成就了后来的“飞将军”李广。在战斗中,原本是骑兵的李广登城作战,凭借其精妙的射术不断狙杀吴楚联军的将领,成了当时战场上最牛的狙击手,他骁勇的身手也得到了梁王的赞赏。但局面依旧危急,虽然睢阳之前做足了战争准备,储备了大量的粮草,但是弩箭储备却严重不足,被围困两个月,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打到最后,梁国军队不得不把棉衣挂在城池上,浇上水来吸附敌人的弩箭,而梁王刘武更是身先士卒,亲自站在城池上督战,激励全城军民万众一心。

  睢阳城的决死抵抗,给了周亚夫施展自己战略的时间,趁吴楚联军猛攻的机会。周亚夫派兵从昌邑出发一路南下,一举夺取了泗水入淮之口,吴楚联军的粮道就此断绝。闻听噩耗的刘濞无奈,只好撤回对睢阳的包围,转而与周亚夫决战,然而这时候的作战地区,是在江淮平原的平地上,汉军的主要部队是南军和北军,这两支军队长期的“假想敌”,是北方彪悍的匈奴骑兵,其作战方式也是以骑兵和战车防御为主,虽然人数比较少,却都是身经百战、优中选优的精锐。相比起来,吴楚联军的成员,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召的境内平民,作战经验极其匮乏,真刀真枪地开练,相当吃亏。淮北之战中,10万汉军气势如虹,将几十万吴楚联军打得大溃,杀敌数万人,而这个时候,梁国的军队也趁势反攻,原先形势大好的刘濞,这下被夹在了梁国和周亚夫之间的夹板里,基本歇菜了。

  但吴王刘濞是不想歇菜的,为了挽救危局,他决定率军发起最后的攻势。在安徽下邑,吴王再次对周亚夫发动了反击,周亚夫这次更贼,并不直接与吴王交兵,而是先故意撤退,再以骑兵抄袭吴王的后路,结果几十万吴军遭到前后夹击,再次发生崩溃。吴王刘濞仅带着数千人逃亡东瓯国,见风使舵的东瓯人怎容得了他,吴王刘濞刚到,就被东瓯人砍了脑袋,送给周亚夫请功,而和吴王刘濞合兵的楚王,也在吴王刘濞兵败后自杀。至此,七国之乱的两大势力,吴国与楚国,仅经过两个多月,就被周亚夫扑灭了。

  吴国和楚国完蛋了,其他诸侯国就好对付了。齐王刘将闾坚守临淄三个月,汉军栾布赶到后里外夹击,被打得稀里哗啦,各路叛军皆被平灭。赵王本来与骊寄一路打得不分胜负,但匈奴在得到汉朝大批粮米“孝敬”后最终变卦,撤出了在汉匈边境的军队,汉朝的边地精锐骑兵得以投入到平叛战争,赵王立刻就崩溃了。但他还是死硬,硬是在邯郸和汉军死战,最后栾布和骊寄合兵,挖开周围水道,将邯郸城完全淹没,才算彻底解除了这个祸害。

  【三】

  七国之乱的结束,对于西汉帝国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西汉帝国在建国之后发动的第二次统一战争,对于西汉后来大国崛起、称霸东方世界的情景来说,其意义好比南北战争对于美国的意义。

  七国之乱的直接影响,就是汉帝国趁机对各路诸侯采取了打压政策,甚至株连极广,不只是参加叛乱的诸侯遭到了严惩,那些曾经与吴楚勾连,在叛乱过程里观望的诸侯,也都遭到了追查甚至清算。比如在七国之乱中临阵变卦的齐王刘将闾,原本他在叛乱爆发时临阵倒戈,对于汉帝国平定整个叛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因为他毕竟参加了吴楚的同谋,因此功不抵罪,最后还是落下了自杀谢罪的下场。至于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了楚国得到保存,另立楚王之外,其他的诸侯国,皆被汉帝国改成中央直接掌控的地区,这就意味着汉帝国正式确立了对诸侯国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强。即使是得到保留的诸侯国,其实力也大大缩水,原来拥有的地方军权大多被中央收回,赋税收取也被中央派驻的官员掌握,而晁错生前力主的削藩政策,也继续大力推广起来。就在七国之乱结束后不久,在战乱中持观望态度的燕王和城阳王,就被削去了大片土地,特别是燕王原来所有的辽西地区,被划成了汉帝国的直属郡县,正是这个郡县的获得,使得汉帝国从东到西,建立了防御匈奴的完整阵线,后来的汉匈战争中,汉军收复河套草原以及夺取河西走廊的战争里,辽西郡都起到了对匈奴主力的牵制作用。

  在七国之乱之后,各个诸侯国的处境,可谓是又穷又弱。在“穷”上,原本诸侯国拥有的赋税权,被大部分收归中央,各个诸侯国只能在自己的领地里,收取少量的租税,也就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诸侯国原本有的“治民权”,也被汉朝中央政府收回,各个诸侯国内负责行政的丞相,由原先的由诸侯国自己委任,变成了汉帝国直接委派,这样就把诸侯国治下的百姓,完全掌控在汉帝国自己的手里。另外各个诸侯国内俸禄400石以上的官员,任免权也完全收归中央,诸侯国内部的行政权力从此名存实亡,所谓的诸侯,其实已经变成了汉帝国直接掌控的郡县。到了汉景帝晚期,汉帝国直接掌控的郡县,已经由他在位初期的15个,变成了此时的44个,诸侯国占有的郡县,已经下降到了15个,诸侯对于中央的威胁,可以说不复存在。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汉帝国,从此才算真正建立起来,之后汉武帝反击匈奴,也因此有了底气。


  第七章 “独尊儒术”奠基人

  西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西汉王朝正式奠定了它的主流地位。但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儒家文化其实是“靠边站”的,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这70多年里不管皇位如何变化,汉帝国始终遵循的是黄老学说至上的国策。直到汉武帝时期,依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才有了儒家的一家独大。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儒家也不是一天独大的,儒家从靠边站逐渐发展到主流,是西汉建国后一代代儒生努力的结果。其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就是西汉初期杰出的大儒叔孙通。

  【一】

  说到叔孙通,不得不说说西汉建国初期儒家的生存状态,就一个字:惨!

  秦始皇时期著名的“焚书坑儒”,打击的对象主要就是儒家文化。随后的秦末农民战争中,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生产力遭到了沉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繁荣经济,以与民休息为主体的道家文化,自然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这时期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封建社会,但是大一统的国家政权形态并未建立。从西汉初期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其实还是一个利益分配平衡的松散邦联,包括贵为天子的汉朝皇帝,其威权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从刘邦时期“白马盟”等事件上可以看出,连封个区区的诸侯王,都需要功臣皇室进行盟约,这时候的中央集权,其实还处于比较弱的形态。

  在这样的形态下,出于利益平衡分布,以及恢复经济的需要,儒家文化并不受待见。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其本人开始是非常厌恶儒生的,早期打天下的时候,就曾作出了羞辱儒生的事情。虽然他的身边也有许多的儒生谋士,但对于靠黄老学说建国的西汉来说,儒家,其实长期以来都处于次要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从西汉建国到文景之治,是儒家学派的重新拓荒期。

  汉初大儒叔孙通,就是这个拓荒期里,儒家最为杰出的人物。西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其实就是由他所奠定。

  叔孙通,又名叔孙阿,山东枣庄人,生年不详,出身于儒家文化昌隆的齐地,他叱咤风云的壮年时代,正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高潮期。

  所谓乱世出英雄,秦末农民战争时期是乱世,也是各路英雄大显身手的舞台,而叱咤其中的叔孙通,在这段岁月里得到的评价只有一个——鄙视。

  被鄙视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他跟过的人很多,自身难保的秦二世,做傀儡的楚怀王熊心,殒命山东的项梁,横刀自刎的项羽,但凡是有点权的,折腾出点动静的,曾经说了算的,他都跟过。等到跟着刘邦混的时候,已经成了出名的有奶就是娘的人物。

  有奶就是娘也就算了,关键是此人做人很有问题,又是出了名的“扫把星”。比如他跟着秦二世混的时候,秦二世问大家现在全国局面怎么样?大家纷纷进言,有说农民起义四起的,有说天下大乱的,唯独叔孙通识相,张口就唱赞歌,热情讴歌秦二世的英明统治,颂扬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拍马屁都不打草稿,捧得秦二世心花怒放,当场就封了他当博士。升了官的叔孙通更识相,眼见秦王朝自身难保,瞅准机会脚底抹油赶快跑,摇身一变又成了北上伐秦的项梁的谋士,在项梁的军中混了没几天,项梁就在定陶之战里挂了。捡了一条命的叔孙通马不停蹄,又混成了楚怀王熊心的谋士,高谈阔论了没两天,熊心又被项羽坑死了。叔孙通眼泪都没掉一滴,又跟着项羽混,一路混到了彭城,眼见刘邦大兵压境,立刻掉转枪头,投到刘邦麾下,气还没喘定,刘邦就在彭城之战里被项羽打得全军覆没。这样的扫把星,刘邦是不敢用了,摆摆手打发他回汉中,协助萧何安定后方,发展生产。他前脚一走,后脚刘邦就稳定了形势,此后连战连捷彻底打垮了项羽。

  跟谁混谁倒霉不说,他的混法也被人所不齿,基本就是啥事不干,张口就吹捧,什么千古圣君帝王威仪的,漂亮话连篇累牍,能把人吹得云山雾罩,而且势利眼,看谁不行了,立刻吹灯拔蜡,说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