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39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39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国方面,在马陵之战结束后的两年,秦国发动了对西河的进攻,生擒了魏太子,歼灭了魏国10万大军。魏国最后一股有生力量就这样消耗殆尽,此后也无力继续逐鹿中原。这时期的齐威王,也在中原风光了起来,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共同会盟于徐州,魏惠王主动承认了齐威王的国王身份,齐威王也投桃报李,承认了魏惠王的国王身份,这件事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的过程里,先前强大一时的魏惠王,对齐威王极其恭敬,此后魏王、韩王、赵王三王又在东阿拜见齐威王,对齐威王“北面事之”,这时候的齐威王,俨然已经成为中原诸侯里的最强者。

  这时期齐国和秦国唯一一次冲撞,发生在齐威王在位的晚期。当时的秦国东出函谷关,借道韩地,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结果却被齐国边军打败,事情最后以秦国遣使者谢罪而告终。但强秦的巨大威胁,已经隐隐地呈现在同样野心勃勃的齐威王面前。

  与齐威王同时期在位的秦孝公,病逝于公元前338年,其子秦惠王即位。这位秦惠王上台后先搞反攻倒算,杀害了商鞅,现代人津津乐道秦惠王杀商鞅其人,用商鞅其法的冷静。其实在清算完商鞅的初期,秦惠王也曾想过逐渐取缔商鞅之法,不得施行一面是因为商鞅变法在秦国百姓心中威望甚高,轻易搞推倒重来,势必引发变乱;二来军队方面,对商鞅的新法非常拥护,奖励耕战以及军功授爵的制度,给诸多军将以实惠,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现实,让秦惠王也不得不默认了既定事实。但在秦惠王在位的早期,对商鞅新法的继承是很消极的,甚至因为怨恨商鞅,驱逐了各国来到秦国的人才。但在短暂的倒退之后,秦国的国力上涨之势,依然不可遏制。秦惠王在位的早期,打击的对象,主要是临近秦国的韩赵魏三国。这时候的韩赵魏,实力已经日益削弱,在东面被齐国控制,西面又遭到强秦的威胁,实力日益削弱。秦惠王这时期的另一个大动作,就是南下巴蜀地区,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秦国平定了巴蜀,灭掉了当时的巴蜀政权,取得了以后进军中原的一个后方基地。这一举动使秦国真正获得了战国争霸中的战略纵深优势,物产丰富的巴蜀地区,成为日后秦国天然的大后方。

  秦惠王在对商鞅进行了短暂清算后,很快又开始了锐意进取。在他即位的早期,曾经驱逐中原各国滞留在秦国的宾客,但他很快意识到了错误,开始大量招揽六国里面的人才。比起秦孝公只用了一个商鞅,这时期的秦惠王,身边是人才荟萃,外交家张仪、公孙衍,名将魏章、司马错、甘茂,都在这时期大放光彩。秦国在马陵之战后,趁着魏国衰弱的机会,也得以继续东进,夺取了魏国的上郡,上郡的夺取,使从关中平原进入中原的黄金通道,从此牢牢地抓在了秦国的手中。

  比起这时期的秦惠王,晚年的齐威王逊色了很多。齐威王虽然战胜了魏国,但是齐国的君臣似乎更满足于列国对齐国的尊奉,至于开疆拓土,获得战略要地这些事情,齐国人的兴趣不大。齐国君臣的观念,依然还停留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时代”上,认为只要获得大家表面上尊重的霸主地位,就恢复祖先的荣光了。这种滞后的观念,成为齐国没有趁马陵之战的胜利,趁势崛起的一大关键要素。

  从个人品德上说,开创齐国霸业的齐威王,与此时的两代秦国君主秦孝公、秦惠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信用人才。齐威王在位的时候,大量选拔贤才,利用稷下学宫招募英杰。但是秦国的用人,却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秦国与齐国最大的区别,就是秦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没有道德上的观念束缚,更没有旧制度的束缚,所以在用人上,秦国可以不拘一格,广招人才。齐国在这一点上就差得远了,齐国毕竟是一个从旧奴隶制国家内部脱胎而出的封建制国家,这样的国家性质,导致他们在转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时代的种种痕迹,齐国人的宗族观念、门第观念,比起秦国人来是更重的。如此种种,使得齐威王晚年享受霸主身份的荣耀期,成了齐秦两大国国力迅速拉大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病故,其子辟疆即位,就是历史上的齐宣王。就是在这个时候,齐国与秦国之间国力上的差距,已经显而易见了。而联合各诸侯国实力的合纵运动也已经兴起,齐宣王在位的第一年,六国就发起了合纵运动,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西进攻打秦国。但楚国和齐国对此都持观望态度。结果只有韩赵魏三家兵临函谷关,战斗的结果,是韩赵魏三国被杀得大败,仅遭斩首的就有82000多人,秦国强大的实力,让本来还沉迷在霸主身份中的齐宣王猛醒了,他必须要作出应对。

  【二】

  在秦惠王第一次击败六国合纵之后,齐宣王终于开始意识到强秦的威胁。此时的秦国,不再是齐威王晚年被打得落荒而逃,不得不遣使谢罪的秦国,他们实力膨胀速度之快,是超出齐国人理解的。

  齐国此时也有自己的优势,齐国的优势是他“中原诸侯”身份。对于中原诸侯来说,齐国要的不过是霸主的荣耀,秦国要的,却是你的国土和政权,这一点的差别,使当时大部分的诸侯国,在感情上都还是倒向齐国这一边的。齐宣王登基初期,还是延续了其父“会盟诸侯”的政策,经常和韩国、魏国、赵国举行会盟,接受他们的朝拜,期间和楚国以及魏国都发生过战争。但是秦国的强大,使齐宣王在公元前313年做出了联合楚国的重要决定。

  这时期的楚国,在版图上也处于一个极盛时期,楚国此时已经完全占有了江东地区,吞并了越国故地,此时楚国地广人多,可以募集百万大军,而此时的齐国,又拥有富庶的经济条件,两家一个有人,一个有钱,自然一拍即合。公元前313年,齐宣王和楚怀王举行会盟,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秦国。但这个如意算盘,却很快被秦惠王给打散了,秦惠王只派来了一个张仪,凭借巧舌如簧,以六百里土地作诱饵,就让楚怀王轻易背盟,撕毁了和齐国的盟约。恼怒之下的齐宣王,反而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抉择,他主动联络秦国,提出结盟共同对付楚国,这个愿望在第二年就实现了。楚国在撕毁了和齐国的协议后,才知道被秦国忽悠了,所谓秦国许诺的六百里土地,完全就是哄你玩的。盛怒之下的楚怀王发兵8万攻打秦国,在丹阳与秦国名将魏章部鏖战,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先的盟友齐国竟然也出现在秦国阵营里,和秦国一道将楚国杀得大败。齐宣王出了气,但出气的后果却是严重的,齐国和楚国之间的联盟就此破裂,而两家谁都没有力量单独抗衡秦国,齐宣王和秦国联合大败楚国的结果,就是秦国趁机夺取了楚国在蓝田境内的土地,齐宣王忙活一场,两手空空。

  通过和秦国的接触,齐宣王真正意识到秦国的强大,让他感慨万分的,就是六国的人才怎么都跑到秦国去了。为了能够招揽人才,齐宣王加大了对稷下学宫的投入,结果诸子百家的英杰在此荟萃,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的各路代表,都曾在稷下学宫游学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孟子初到齐国时,曾经非常兴奋,他对外宣告说:“管仲只让齐国成为了霸主,我要让齐国统一天下。”对于孟子所坚持的儒家思想,齐宣王却不感兴趣,战国时代刀兵无情,儒家那一套是不吃香的。孟子在游学齐国几年后,最后黯然离开了。比起秦惠王招纳的实用型人才,齐宣王身边的英杰们,学者居多,文化人士居多,他自己也喜欢诗文唱和,但安邦定国的人才,却凤毛麟角。

  齐宣王在位的初期,秦惠王完成了他人生中对外扩张的重要一步,于公元前312年彻底击败了匈奴义渠部落。义渠部落是匈奴的一支,在战国早期经常侵扰中原。在这一年,秦惠王决定解决义渠侵扰问题,消除东进中原的后顾之忧,秦国采取焦土政策,用层层推进的办法,最终重创义渠部落。也正是在这一年,秦惠王和齐宣王还发生了两次“对话”,都以齐宣王的失败而告终。一次是秦国联合曾经尊奉齐国的韩国和魏国一道讨伐楚国,在击败了楚国,夺取了楚国江汉平原的大片国土之后,突然改弦易辙,向齐国发起了进攻,结果齐国在苏北地区大片国土丢失,遭到了挫败。另一次对话,是齐宣王自己挑起来的。趁燕国内乱的机会,齐宣王对燕国发动了闪电战,仅用了50天就打下了燕国的国都。可是燕国此时的易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这正好给了秦惠王出兵的口实。结果秦国两路大军,一路攻伐燕国本土,一路攻伐齐国,皆获得了胜利。齐军在短暂占领燕国后,不但被赶了出来,本国也遭到了秦国的侵扰。在这时期的齐秦争霸中,齐宣王是处于下风的。

  当秦惠王连年用兵的时候,他却于公元前311年英年早逝,年仅46岁。之后即位的秦武王,是一个赳赳武夫,天生神力,是个霸王角色。在做国君上,他粗中有细,暂时停止了对齐国的大规模用兵,转而开始对六国的分化瓦解政策。对魏王,他主动修好,拉拢魏国倒向秦国;对楚国,他扶植楚国治下的越国部落,掣肘楚国。这时期的齐宣王,在经过了两次对秦国战争的失败后,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内政上,他在位的最后五年,对内发展生产,倡导文教,训练士卒,对外对魏国、韩国、赵国,采取或打或拉的政策,将其尽可能地拉在齐国一边。在齐宣王的晚年,秦武王英年早逝,秦昭襄王即位,他即位的早期,大权掌握在太后以及穰侯魏冉的手中。在齐宣王临终前的倒数第二年,即公元前302年,在魏冉的奔走下,齐秦之间结成了联盟。这时候的齐秦两国,暂时实现了“和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