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78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78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到这里,算是僵住了,与其说是废后问题,不如说是一大批被门阀士族压制的寒门官员,在废后的名义下大胆地造反了。一连几天,朝堂之上争论不断,长孙无忌一派人少但权重,李义府一派人多而权轻,双方陷入了僵持。这时候,又一个人意外地加入了,这个人就是在贞观时期打了一堆胜仗的名将李绩。

  李绩为什么要帮武则天,原因很简单,李绩战功卓著,却也因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时一直遭到压制,论地位远不能与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临终前还对李绩不放心,将李绩贬出京城,又嘱咐唐高宗即位后立刻将李绩召回,以收揽李绩之心。但长孙无忌掌权,李绩一直不得抱负,连他的兵权也被长孙无忌收掉,所以借机和长孙无忌唱对台戏,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绩公开宣称:“这是陛下家事,臣子无权过问。”一句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对废后的重臣褚遂良被贬,废后不可逆转。十月十二日,王皇后正式被废,31岁的武则天,从此母仪天下。而长孙无忌一派在这场斗争里,遭到了沉重打击,褚遂良、裴行俭等重臣相继遭逐。唐高宗也借机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长孙无忌也算识趣,此后几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头著书,以图借此避祸,但祸终究还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仪等长孙一脉的重臣,在之后几年陆续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举报长孙无忌勾结太子谋反,礼部尚书许敬宗几次强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门官员纷纷跟风弹劾。众议汹汹之下,唐高宗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将长孙无忌发配到四川,随后褚遂良的官职被撤,长孙无忌的子女被流放岭南,长孙无忌本人自缢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谢幕,当然,导演就是武则天。

  在这个过程里,给武则天出力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的李义府,一个是后来追查长孙无忌案件的许敬宗。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会投机,都是出身寒门,身后的名声也都是“奸臣”。说奸臣,一点都不冤枉李义府,他本人就是个伪善小人,人品也极其卑劣,“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由他而来。后来他专好贪污腐败,与儿女合伙卖官鬻爵,各类官职明码标价,仅借他母亲病逝的机会,就收了200多万钱的贿赂。但最后终于玩大了,在武则天皇后位置稳固后,因他臭名昭著,找了一条“谋反罪”,于公元666年被流放,死于流放路上。

  而另一个“贰臣”许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废后期间,他是紧跟着李义府上奏的人,为人最擅长见风使舵。废后之争白热化期间,唐高宗特意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可以说是废后事件的直接执行者,后来长孙无忌倒霉,也是他穷追猛打的结果,在武则天夺权的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开路急先锋。但这个人却有另一面:隋末农民战争的时候,他和魏征一起是窦建德的谋士,后又一道被俘归唐,魏征获得重用后,曾多次大力举荐他。贞观年间,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修史,当时他是著作郎,贞观一朝的实录以及隋末农民战争的记录,相当多都是他留下来的。如《隋书》《晋书》《太宗实录》,皆出自他的手笔,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历史的宝贵资料。他还曾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受命起草诏书。

  在唐高宗当政时期,受到重用的许敬宗,做得更多的还是文化工作,当然被诟病的也不少。比如他受命修《姓氏录》,抬高武则天家族的地位,一直被人称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录》打破门第观念,按照政绩功勋来排定姓氏座次,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寒门子弟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彻底打开。他在做礼部尚书期间,改革科举的选拔方法,鼓励大批寒门学子参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垄断,甚至建议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文教,鼓励少数民族部落子弟学习儒家文化,这对于唐王朝的统一和巩固,都是有贡献的。而且许敬宗为人“性谨慎,常掩僚属之过”。在当时的口碑,确实比李义府好太多。所以比起李义府最后被一脚踢开,他却终生显贵,于672年以太子少师身份善终。

  【二】

  如果武则天的亲信,多是李义府这样笑里藏刀的,或者是许敬宗这样见风使舵的,恐怕她也完成不了从尼姑——皇后——女皇的三级跳。事实上,武则天的一生沉浮里,确实有许多才能卓著的“贰臣”辅助。

  武则天能够顺利介入朝政,树立自己的威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步步为营,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一场战争中的决策:公元661年的唐平高句丽之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唐朝原计划先平高句丽的盟友百济,再集中力量剿灭高句丽,却不想百济平而复叛,又联合日本从朝鲜半岛登陆夹击唐军,麦克阿瑟“临川登陆”的妙笔,竟然在1000多年前就上演了。正在苦战的唐军,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危局之下,唐高宗甚至一度想御驾亲征,却被武则天劝阻,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唐朝组织海军,渡海东征,从朝鲜半岛登陆击败日本,保证战役胜利。这个方案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然后,唐军顺利地平灭了高句丽,击败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念念不忘的心愿。武则天的声望也第一次鹊起,从此渐渐参与朝政,直到掌握政权。而在这场战争里,武则天另一个贡献,就是举荐了一个人——刘仁轨。

  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仁轨已经60岁了,但这却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这位老军人从李渊时期就入伍参军,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干到了县尉,却因擅杀都尉差点被李世民处死,幸亏魏征说情才捡回一命。在李世民时代,他始终是县丞一类的芝麻官,直到唐高宗登基后,才升任给事中,后来李义府被人告发,他公正处理,得罪了当时这位位高权重的“李猫”,虽被提升为山东刺史,却因运送粮食的时候遭遇飓风,被李义府下狱,幸亏武则天说情,才免于一死。不久之后,高句丽战事吃紧,刘仁轨得武则天举荐,临危受命渡海东征。

  武则天赏识刘仁轨,是从刘仁轨做给事中开始的。当时的刘仁轨曾上《平高句丽五策疏》,提出了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从那时起,武则天就认定了这位老将的能量,虽然此后刘仁轨得罪了武则天的心腹李义府,但武则天仍然举荐了他。公元661年三月,刘仁轨出征,唐军从锦江登陆,一举击破百济军的包围圈,锦江一战歼敌万人,百济联手高句丽夹击唐军的计划彻底破产。得胜后的唐军又遇大雪酷寒,唐高宗闻讯,意图让刘仁轨赶快班师,刘仁轨却坚决反对,认为现在班师会功亏一篑。果然不出刘仁轨所料,百济随后联合日本,联兵向唐军发起反扑,刘仁轨当机立断,率领水师抵达白江口,与日本舰队相持,日军此时有5万多人,是唐军的5倍,敌众我寡下,刘仁轨先抢占江口,逼得日本水师400多艘战船,只能挤在狭窄的河道里,继而发动火攻,5万日军登时陷入了一片火海,唐军趁势冲杀,一场大捷,杀得日本军队全军覆没。这场中国史书记载不多的战役,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交兵——中日白江口之战。也正因此战失败,此后的日本,对中国由侵略一度变成仰视,下死命向中国学习。

  朝鲜战场得胜归来的刘仁轨,得到了唐王朝的嘉奖,一下子官升6级。到了公元665年,又升为太子左中护,成为武则天长子李弘的近臣。刘仁轨为人以忠厚著称,当年他得罪李义府时,李义府的亲信袁异式曾为虎作伥,拼命陷害他,而刘仁轨得宠后,非但没有反攻倒算,反而向唐高宗举荐袁异式之能。此后,刘仁轨一度退休归养,后来唐军败于吐蕃后,刘仁轨临危受命,又负责防备吐蕃,此后又被任命为太子李弘的左庶子。这时唐高宗已经荒废国事,刘仁轨的飞黄腾达,大多出自武则天的授意。李弘死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三子李显相继为储君,刘仁轨皆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可谓对他信任有加。

  但对于高宗后期的政治形势,刘仁轨有清醒的判断。白江口之战后的这些年,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辞官”。到了唐高宗晚期的公元683年,他的辞呈终于获得了批准。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亲政,大肆清洗前朝旧臣,作为武则天亲信的刘仁轨再次被起复,甚至对刘仁轨说“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亦委你”,将刘仁轨看做汉朝良相萧何。刘仁轨一面请辞,一面兢兢业业地为武则天做事,比如他曾弹劾反对武则天的郎将姜嗣宗,使姜嗣宗被判死刑。公元685年,加封左相的刘仁轨病死于任上,武则天命令朝堂停朝3日以悼念,可谓宠信之至。

  【三】

  在武则天最终登基的道路上,有一个人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人,武则天能否成为女皇帝,或许要打个问号。然而这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其本意并非如此,对于武则天最终登基这个结果,他也许只能说——我不是故意的。

  这个人就是裴炎。

  唐高宗一朝,做得最多的就是清洗。先清洗掉长孙无忌这些老臣,而后又清洗掉李义府这些功臣。政治斗争打得热闹,可国家大事也要有人干活儿。一个能干活的人,就这样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裴炎。

  裴炎是山西闻喜人,出身于当地的裴家大族,曾在弘文馆就读,后来在科举中及第,得以进入仕途。这样一个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原本是很难入武则天法眼的。裴炎入仕后从基层做起,先在山东、河南等地做过地方官,后又回中央做过御史。而他崭露头角,却是拜这时期唐王朝遭遇的“极端天气”事件所致。

  从公元675年开始,承平日久的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