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61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61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琅邪王氏根本没有必要改朝换代,晋升为皇室。在士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下,相对于皇室的高处不胜寒,随时都会有危险,琅邪王氏高等贵族的位置好太多了。随后,东晋南朝的历史发展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从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一个朝代、一个皇室,长不过103年,短则只有23年。相反,在士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下,无论朝代如何变化,琅邪王氏最高等贵族的社会地位却始终不变,琅邪王氏的子弟在东晋南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始终能钟鼎玉食,享尽人间繁华。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的血统绝对比任何一个皇室都要高贵,是真正蓝到发紫的蓝血贵族。以至于在王导去世后的200多年后,一代枭雄,西魏权臣宇文泰(后被追谥为周文帝)在面对身为自己俘虏的琅邪王氏子弟王褒和王克时,竟冒认他们为舅舅,他曾如此煽情地说道:“我就是琅邪王氏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舅,请看在亲戚的情面上,不要再怀念家乡了。”然而,实际上宇文泰出身低微,他的母亲根本不可能是琅邪王氏的女子。他之所以要冒认俘虏王褒、王克为舅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琅邪王氏的招牌,来抬高自己的出身。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琅邪王氏,在当时人心目中的高贵程度,连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也要沾他们的光。相信,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设计者王导,对这样的历史发展,是有预见性的。所以,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他反对王敦进一步的篡位行动。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当两年后,王敦又一次率军攻向建康,意图篡位之时,王导旗帜鲜明地倒向晋明帝司马绍一边,并代表琅邪王氏与王敦彻底绝裂,划清了界限。

  王敦这一次率军进攻建康,也没了上一次的运气,先是自己重病卧床,不能亲自上阵指挥,后来帐下大将又接二连三地战败。重病在身,加上不断的战败消息,王敦,这个一代枭雄,终于没能实现他篡位的野心,含恨而死。王敦的军队,在王敦死后,士气大挫,很快被忠于皇室的东晋军队剿灭。

  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非但没有牵连怪罪王导,反而因为王导坚定支持自己的立场,加封王导太保,并晋爵始兴郡公。可以说,王导同琅邪王氏,并没有因为王敦叛乱失败而遭到大的损失,王导仍旧官居宰辅,琅邪王氏也仍旧是第一豪门。

  晋明帝司马绍年轻英武,睿智果断,很想大干一番事业,但无奈天不假年,在平定王敦叛乱一年后,年仅27岁的司马绍也一样与世长辞了。

  晋明帝死后,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导受遗诏辅政。虽然之后,颍川庾氏的庾亮、浔阳陶氏的陶侃都有心挑战王导和琅邪王氏的地位,并且在实际利益上也与王导所代表的琅邪王氏存在冲突,但无论是国舅爷庾亮,还是强兵在握的名将陶侃,都不敢公开同王导和琅邪王氏起冲突。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王导“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执政理念。正如这则《世说新语》所引用的,王导不许亲信去调查下属办公桌上的文件那样,王导对下属的南、北士族子弟,非常宽容。王导这样一种官员管理理念,无疑使下属的士族子弟能够容易使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经济利益,而这正满足了士族阶层的利益需求,所以大多数士族子弟都支持王导。

  二、王导居中,能够调解各方面的矛盾。王导性情宽和,善于忍让,他居京城,掌管朝政,虽然限制了颍川庾氏、浔阳陶氏等大族的利益,但至少各大家族包括皇室,都有稳定的利益,大家可以大体维持和睦共处。相反,如果王导和琅邪王氏被斗垮了,势必打破当时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各大家族包括皇室,势必会为了权力的重新分配,斗个你死我活。然而,在这样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中,谁又能保证拼杀来的权势一定比原来的多呢?谁又能保证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不会覆灭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点的顾忌,是庾亮、陶侃等人,虽对王导有怨言,而不敢轻举妄动的根本原因。

  三、庾亮所代表的颍川庾氏,陶侃所代表的浔阳陶氏,他们同王导所代表的琅邪王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中国历史上,东晋王朝是贵族阶层的黄金时代。在“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下,贵族享有超越皇权的力量,他们的利益已经得到了最大化。所以,对庾亮、陶侃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维系东晋王朝,如何维系“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权力结构。与之相比,贵族之间的权益矛盾,无疑是次要的。

  “八王之乱”紧接“永嘉之乱”,汉族政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先因自相残杀而遍体鳞伤,后因异族铁骑而荡然无存。值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王导凭借高贵的出身,宏远的政治远见,开阔的胸怀和卓越的政治协调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在江南重建我汉族江山,重树我衣冠文明。无论是东晋王朝这个国家机器,还是“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权力体系,能够大致满足各方面需要,协调各方面矛盾的王导,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件。

  与王导、司马睿等人建立的东晋相比,1327年之后,由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一手扶值的南明,就实在是相距千里了。

  王导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他分得清主、次矛盾,知道该忍让的时候忍让,所以他能协调其他各方面的矛盾,维持东晋政局的大体安定。马士英全然不同,他只知道一味排斥异己,贪婪地、毫无止境地追求个人政治利益,完全不顾南明政权的大局。最终,在内部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南明弘光政权只存在了两年,马士英自己也被清军所杀,为天下人耻笑、痛恨,并被归入《明史·奸臣列传》,遗臭万年。

  试想,要是马士英有王导的心胸气度,远见卓识,仍占据东南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权,又怎会在短短两年间就灰飞烟灭。遥想当年,项羽用区区8000江东子弟,便能横扫天下;孙策用区区几旅吴越义士,便能割据一方;岂有十万雄师,两年间,便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之理!

  试想,要是马士英有王导的智慧雅量,长袖善舞,他就能在南明弘光政权这个根本利益下,协调同东林党、复社成员的矛盾。那么柳如是、李香君的秦淮歌舞便不会谢幕;陈子龙、夏完淳的华亭鹤唳,也不会成为绝唱!

  纵观王导一生,他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建国于江左,为汉族政权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他缔造了“贵族和皇权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有效地限制了皇权,使得政治决策由皇帝的一人决断,扩大为贵族的一群人决断,相对扩大了政治决策的民主程度。他就如同元老院的长老,一直致力于调解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使东晋王朝这个国家机器,始终能有效运转,不至于分崩离析。他将琅邪王氏带上了家族命运的巅峰,为日后琅邪王氏的持续高贵,打好了基础,定下了基调。


  第二十三章 南朝“最弱王朝”——陈朝

  如果要给魏晋南北朝出现过的所有政权搞个评选的话,不管评什么,总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相信有一项评选,基本是没有异议的——评选魏晋南北朝中国最弱的南方政权。几乎每一个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把手里的票投给一个王朝——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

  表面看来,这个结果是很有道理的,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里,陈朝是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之前的宋、齐、梁三朝,虽然也都属偏安,但总算还有几次荡气回肠的北伐,轮到陈朝统治的时代,基本就是被动挨打了。别说收复河山,不让人家跨过长江来收你,就算阿弥陀佛了。到了王朝的末世,又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青史留名”的亡国之君陈后主。此君的所作所为,基本算是后世李后主,宋徽宗之流“模范先驱”。国破家亡的命运,它最后也没躲过去,而且比前面的宋、齐、梁三朝都亡得惨,人家的亡国都是改朝换代,最惨也不过是丢点国土,轮到陈朝,大好的河山全让北方打包全收了。公元588年,取代北周自立的隋文帝大举北征,一举攻灭偏安南方的南陈政权,中国自西晋末年300年分裂后,终于重归一统。在这个历史性的时代里,陈朝末帝君主陈叔宝及其君臣们,更以其荒淫的表现,自毁长城的做派,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特殊贡献”。

  如此王朝,不说最弱,似乎是说不过去的。

  但当我们翻开煌煌史册,我们却又惊讶地看到了另一个陈朝:它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在之后的几千年里,一直为历代英雄敬仰,就连开创贞观盛世,平生自视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赞颂他“中兴江南,荡跌乱世,不世之功”。后来同样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里,有志收复北方河山的仁人志士们,也同样视他为偶像。按照一般王朝的剧本,但凡王朝灭亡,其帝王也大多“人走茶凉”,会慢慢地随时间被人遗忘,可是陈朝为数不多的几代皇帝里,陈武帝,陈宣帝,陈文帝等人,却在民间被敬仰为神。中国南方老百姓为他们修建的祠堂宗庙,不但未因陈朝的灭亡而消失,相反终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香火不绝。这份殊荣,别说是北朝诸如高欢、宇文泰们这些“英主”享受不到,就是盛唐的“仁君”们也很难比拟。最弱的陈朝,虽然灭亡得干脆利落,却成了中国老百姓们一种特殊的纪念。

  这个在正史中最弱,亡得最惨,却赞誉颇多,纪念颇重的陈朝,究竟是怎样一个模样?无论是英雄辈出,还是积贫积弱,陈朝的一个事实,却是后来史家所公认的:比起之前的宋、齐、梁三朝来,陈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