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好的大家当然也愿意用好的。”老爹点头,这年头做菜做饭可没有煤气灶也没有电饭煲,全都得烧柴火灶。一年到头下来,要烧许多柴火。乡下人每年得花很多时间上山打柴,而那些城里人,他们烧柴,就只能买。乡下人还能就地取材上打砍柴或者烧麦杆,可对于城里人来说,那也是一笔不小开支。甚至不少乡下人平时都还是以打柴为副业,空闲时砍柴然后送进城卖。
张超嘿嘿一笑。
“老爹,现在也是冬天,田里也闲着,山里也封了,大家闲着也没有个啥收入。你说我们有这个技术,去帮人家改灶,这不也能赚点钱嘛,而别人改了新灶,以后也能节省好多的柴火,还省时间呢,这不是两好嘛。”
“你想靠这个赚钱?”张老爹倒是有些意外,手里扯面条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张超也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赚钱,改善生活,过更好的日子。
张老爹越听越惊讶。
“真的有这么好用的省柴灶,而且你会垒?”
“会。”张超不怂。
老式灶从结构上来说,很不合理,燃烧不完全,保温性差,热损失大,所以相对的效率一真比较低。最大的缺点就是灶门大和灶膛大,而且没灶箅,有些甚至没烟囱,吊火也高。
新式的省柴灶,则是变成了小灶门小灶膛,添加了灶箅和烟囱,吊火也改低。这种结构就比较合理,有了一个完整的通风系统,让柴火可以更充分的燃烧。特别是还增加了保温层和拦火圈,大大延长了高温烟气在灶膛里的回旋路程和时间,使得热量损失减少。
灶箅的设置,也使得柴灰能够及时的落入灰室,使得灶膛里保持良好通风,增加氧气。
省柴灶主要还是从三个方面达到节能,让燃料燃烧更加充分,传热保温更好,加上较好的利用了余热。
张超把新灶的种种特点,用老爹能听的明白的话语一番解释后。
老爹很高兴的笑了。
“蕞娃,说的还真是这么回事。没想到,一个灶台,也还有这么多讲究呢,你师父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一法通,百法通,师父研究过格物之学。”张超也不好解释一个隐居深山的和尚,怎么会去钻研改良灶台,便只能用这种装逼的词语解释。
“说的好,一法通百法通,果然是高人。”
张超嘿嘿笑笑,挠挠头。
“行咧,回头我就叫上柯五他们几个过来,一起按你的方法改下这个灶,若是到时新灶真有你说的这么灵,那这倒也能成一桩事。”
“老爹,你说灶真好用的话,改一个灶收多少钱合适?”
老爹继续扯面条下锅,笑骂道,“看你倒不像是个和尚反像是个商人子,头脑也太精明了。还收钱,真好用,到时乡里乡亲的愿意改灶,就去帮忙改下。反正冬日里也是闲着没事,帮人改下灶,一天混两顿饭吃就好咧,还收啥钱,都乡里乡亲的,我们不能太钻钱眼里去了。”
张超有些目瞪口呆。
就混一天两顿饭吃?老爹你也太朴实过头了点吧,改灶可不光是干点体力活啊,这里面包含着技术啊。
还是独家技术呢,改好了灶,那可是大大节省柴火和时间的啊。
柴火难道不是钱,时间难道不是钱?
这怎么能叫钻钱眼里去了呢,这是合理的劳动报酬啊。
“老爹,帮村里乡亲改不收钱没关系,但外头人咱也不认识啊,若是他们也想改,咱应当收还是要收的。我也不是好钱,只是想赚点钱把咱们这窖洞修一修,若是能再给你老找个合适的女人做伴,不更好嘛。”
“跟你说这个,你扯那些没用的作甚!”
自给自足的古典农业时代的百姓,就是朴实,没有太精明的利益考虑,不会金钱至上。你不能说他们观念落后,而应当说他们朴实但却更有人情味。
“午后我去趟军府,这次出征的补贴钱粮还没有领咧,正好也要买点鱼肉买点衣服回来。明天办几桌酒席,请乡里乡亲还有村正里正他们一起过来,我们正式的认个父子,也报官府登记手实。”
张老爹是外乡人,这里也没有张氏家族的其它人,本来老爹收刘钧为子,是要经过宗氏允许的,最后要登记族谱上的。只是因隋末战乱,许多事情都打乱了。老爹一人在这里,不过有些手续还是不能免的。
办几桌酒席,请乡邻来也是一个见证。请官家人来,则是为张超落籍上户口。
这场酒席过后,张超就真正成了张老爹的儿子,成了张家沟一员,也将成为大唐帝国的一名子民。
第五章 回车骑府
不托在锅里翻腾着,老爹往锅里加了点盐,又往里加了点别的。
“那是猪油?”
“羊油。”老爹一面说,一面挑了一小块加入锅中。
羊油自然就是羊的油,相比起猪油,羊油脂肪含量高,而且还会有股羊膻味。味道既不好,而且吃多了还容易肥胖,因此后世吃的人很少,一般也就是在油茶等极少数食品中才会添加。
“怎么不用麻油、茶油或者菜油?”张超问。后世时植物油才是大行其道。
“麻油精贵着咧,达官贵人家才吃的起。”
老爹细说下,张超才算明白,原来虽然植物油从汉代就开始有了,在南北朝时就有麻油、荏油、红蓝花子油等,但植物榨油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因此麻油等植物油价格极高,不是普通人家吃的起的。一般的人家,还是吃牛羊猪等动物油。
人若是饿了,再普通的食物也会成为人间美味。
以前张超也是个吃货,最爱各种美食,南北各式菜系,甚至是各种风味小吃,只要有机会肯定会尝尝。
眼前这碗用小脸盆一样大的木碗盛的不托,实在是简单无比,就是碗面片汤,除了水就是一点粗盐和一点羊油。
可张超挑了一筷子送到嘴里,却觉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吃,反而感觉还不错。
老爹也盛了一大盆,一锅面便正好没了。
“门口吃。”
老爹捧着面盆走到门口,然后蹲下,大口大口的吃着。张超有样学样,也到门口蹲着吃。门口敞亮,关中人都爱蹲,甚至吃饭也喜欢蹲着吃,有凳子有时也情愿蹲在凳上而不是坐着,就算到了后世,乡下地方还能发现不少关中人保持这个习惯。
关中人喜欢吃面食,这时的人又喜欢把面食称为饼,汤饼蒸饼剪饼等。老爹虽然都五十出头了,可饭量好的惊人,那个面盆张超估计起码能装五斤。
都说常干体力活的人饭量大,当兵的也饭量大。老爹是个老府兵,既是农又是兵,平时吃的粗粮较多,也没有那么多的菜可吃,副食少,兼之关中百姓也习惯一天吃早晚两顿,因此本来每顿饭量就比较大。
张超只吃了不到三分之一,就感觉自己饱了。
看着剩下的大半碗面片和汤,张超实在吃不下了。
“多吃点咧,下一餐要到晚上咧。”老爹放下碗,他那碗不托已经连面片带汤水全干光了。看着张超剩下的大半碗,说道。
“吃饱咧,吃不下咧。”
“真饱了?还是么菜吃不下?”
“我平时饭量也不大,真吃饱咧。”
张超说完,老爹直接把他的大碗端了过去,然后筷子拔拉着面条呼啦啦的吃起来。看老爹吃面,有时真是一种享受,大半碗面,他呼拉拉的一会功夫就给都拨进了嘴,然后端起大碗,大口大口喝汤,没两下,面片带汤就又都干光了。
老爹一人吃了这么多面,打了个满意的饱隔。
吃过饭,天还早。
老爹拿起一个褡裢挂到肩上,又把墙角的那杆铁枪拿上。
“走咧,去军府领钱粮。”
老爹的那支铁枪,看着就非常威武。
“老爹,我来帮你扛枪。”张超以前也喜欢这些刀枪剑戟,不过现实中没机会接触,只能在游戏里过过瘾。看到老爹这杆长枪,他便想好好见识下。
铁枪入手,原本还想马上耍两个枪花的张超差点没握住。
这枪好沉。
老爹似乎早有预料,一边笑哈哈的看着张超措手不及的样子。
“我这杆枪可不是普通的枪,而是铁枪。枪长一丈四、杆长一丈三,杆粗三寸七分,以硬木制成。枪头是扁棱形,长七寸,枪下系红缨,杆尾有铁鐏,长三寸。”
“这真是硬木制成?怎么这么重?”
张超看着手里的枪,枪杆明明是铁啊。
“这枪重十五斤,比一般的木杆枪确实重上许多,但要是铁杆,可不止十五斤重,四五十斤都有可能,一般人可耍不动。我这枪,是硬木杆上缠的铁丝,这样可以加强枪柄的坚韧度,比一般竹木枪柄要结实得多,又能保持枪柄弹性。”
十五斤,依然让张超十分惊讶。据他所知,一般的白腊杆枪,也就是五斤左右。而这把铁缠枪,却有十五斤,虽不如那些四五十斤的镔铁枪,可也不是一般人能用的了的了,非得是那种膂力过人之人才行。
想不到老爹看着高瘦,却能用这样的铁枪做武器。
老爹望着那支铁枪,眼中带着一丝复杂。
“老爹,这枪肯定来历不凡吧,讲讲吧。”张超捕捉到那目光,忙问。
“走咧,路上说。”
老爹头前开路,张超扛着一丈多长十五斤重的铁枪跟在后面。
“这铁枪,还是当年荣国公赐下的。”
荣国公来护儿,江都人,隋朝名将,东汉名将来歙之后
来护儿是个相当传奇的将军,早年父母双亡,由伯母抚养,成年后单枪匹马闯进仇人的婚宴现场,亲手当众手刃仇敌后扬长而去,后渡江投奔隋军,屡立军功,后来又数征辽东,为海路统帅,一度攻至高句丽都城城下。
后随杨广巡游江都,兵变遇害。
做为隋朝一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