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宏图-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只有不到数十吨,也就是几百箱鸦片,而且主要是用于制取医用的吗啡以及鸦片水,就是现在广东用于戒毒的鸦片水。
这就是现实!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所谓的欧洲的泛滥成灾,于实际上不过只是某人的臆想夸大之词罢了。甚至很多人所谓的曾经在19世纪末于欧洲泛滥成灾的海洛,因,也不过只是很多人自以为是的臆想,自以为是想象。
1898年拜尔公司发明海洛,因时的销量仅为45公斤,10年后,这一数量就“猛增”为783公斤,也仅仅只消耗了7吨左右的鸦片。这就是所谓的暴利海洛,因的“庞大”市场,用了十年的时间培育出来的市场,而同时期,中国鸦片需求却是国产8万担,进口5万担,一年数万吨的庞大需求,足以制取数千吨海洛,因,甚至到二三十年代,中国每年对吗啡以及海洛,因的需求多达数百吨。
毒品在短短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于中国泛滥了,至于欧洲,尽管早在17世纪第一箱鸦片就运入英国,但是却从未曾真正泛滥过,更没有成灾,因为没有像中国一样产生庞大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朱宜锋想把自己发明的海洛,因卖给欧洲人,也要想办法开拓市场。
市场……需要培育!需要开拓,否则海洛,因只会如历史上一般,作为药品被广泛使用,几亿欧洲人一年使用几百公斤海洛,因,带来的市场不过仅仅只有……嗯,几万银元的市场。
而战场就是最好的市场,因为在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吸食海洛,因或者海洛,因香烟,可以暂时解脱因思乡或失去亲人而产生的痛苦,可以暂时麻木人们的神经,令他们沉浸于片刻的宁静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会把习惯带回欧洲,就像百年后的美军一样。当年正是数十万美军把吸食海洛,因等毒品的习惯带到了国内,从而进一步促成了美国国内的毒品泛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没有越战以及其催生的反战就没美国的毒品泛滥,毒品市场的需求不是平空产生的。至少现在,于欧洲并没有任何让毒品泛滥的社会因素。但是现在,克里米亚战争作为一个机会就这么直接的摆在朱宜锋的面前,他又怎么可能错过这个机会?
原本他想让自己去办这件事,但是现在沙逊,这个号称有史以来最大的鸦片贩子的到来,却让他看到了一个机会。与其弄脏自己的手,不如让这个鸦片贩子向欧洲贩卖毒品!而且相比于中国人,犹太人分布在整个欧洲,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利益,他们自然拼命扩散,以将尽可能多的毒品贩卖给欧洲人,当然,他们愿意这么干的前提是,在此之前,自己已经培育出了一个成熟的市场。
而克里米亚的近百万英法联军,就是最好的市场,这些英国士兵、法国士兵在战争之后,会把吸食“兵舰烟”以及海洛,因的习惯带到英法各国,到时候,这甚至有可能会做为一种时尚,为欧洲人所接受!
心下得意着,朱宜锋深吸一口香烟,这烟当然是普通的没有添加“特药”的普通香烟,随后他看着沙逊说道。
“怎么样,有兴趣帮我把他销售到克里米亚,卖给英国和法国的士兵吗?”
第296章 海外(第二更,万字加更!)
从武昌的江边码头通往城,那里本来是一片废墟,如今却铺上了一条足可容得八辆马车并行的平整的宽达24米的马牙石路,这种马牙石路是按照西洋式的修法修建筑而成,现在武昌城内外的道路皆是这种马牙石路。
在这条大道两旁曾经的废墟上早就建立地节比相连的楼宇,一栋栋相连的两层的中式楼房,好像摊位似的一排一排相连着,连绵数里的楼宇门梁处都悬挂着种种招牌,以及整洁的布曼,现在的武昌,已经完全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看来这街道修太宽了一点……”
瞧着有些冷清的主街,看着相对热闹的辅路和人行道,朱宜锋暗自在心里寻思道,不过旋即又是一笑,这修路要有前瞻性,现在看起来这路是太过宽敞了,可等到百年之后,没准这路他们都会觉得的窄。
瞧着路边六米宽的辅路上熙攘的行人,看着人们身上已经发生变化的服装、发型,朱宜锋的唇角微扬,略带着些许得意。现在在三省之内几乎已经见不着辫子了,就连同这城里的许多百姓的服装也换成了汉式的服装,相比于板挺的西式服装,他们更习惯宽松的汉服,而为了推行汉服,朱宜锋甚至还自己绘制了后世汉服的图样,以供人们选择。
“剪辫易汉服”或者“蓄发易服”这是对较为保守的人士的一种妥协,任何政治行为都难免存在着妥协,尤其是在这个时候,过去激进的政策极有可能招来强烈的反对,“剪辫蓄发”百姓们可以理解,但若是全盘西式,现在自己的统治恐怕就会动荡起来。
毕竟蓄发也好,汉服也罢,那都是中国的。
但在另一方面,义军仿民国中山装式的西式军装以及督府青年官员的平时所着的制服,却同样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被不少人纷纷以穿着类似服装为时尚,类似军装的工装以及制服,现在于三省之中越发的普遍,毕竟相比于“汉服”,仿军装式样的服装更省布料,且采用西式缝纫机缝合,所以其更为坚实。正因为这种普遍,义军才不得不张贴告示,严禁民众冒穿军服,也就是黑色的带有领衔、胸标的制服。
不过这只是看得见的变化,另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呢?
“润芝,今年还有新缠足的人吗?”
想到这朱宜锋将视从车外收回,问道身边的胡林翼。
在督府成立之后,赁着一已之力朱宜锋制定了所谓的“三大陋习”,也就是不洁、缠足与辫发,这三者是必须全力废止和改良的,不洁指的自然是于街道随地大小便、不讲个人卫生,至于那“猪尾巴”似的辫子自然不用说,自然要剪掉,但是这妇女的“缠足”,则作为一个千年的陋习,必须加以禁止。
“缠足难,反缠足更难”,裹足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最根深蒂固的风俗之一。朱宜锋当然不会用什么“提倡去除妇女缠足的陋习”,不过相比于的剪辫,缠足甚至更为困难,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缠足几乎是汉人的标志。而为了革除这一陋习,在武昌定制之后,他就召见了府中的官员,要求其给妻女足,不愿给家人放足者,一率解除官职。
接着,又仿效彼得大帝改革的办法颁布了在开征“裹足税”的命令。裹足的女人每年需要支付30两的“裹足税”,这一匪夷所思的税种,当时就遭到府内官员的反对,剪辫子他们能理解,可放足他们却无法理解,但是面对朱宜锋的强硬,最终只得屈服,接受了这一现实。
每年30两的“裹足税”,即便是对于乡间士绅而言,也足够他们肉痛,也正得益于此,除了极少数人外,大多数女人都迫于这“裹足税”放足,只有极少数人依然裹足。
“回汉督,今年武昌新增裹足的不到二十人,交纳“裹足税”领取牌照者,比去年减少六成有余……”
提及这“裹足税”,胡林翼的心底只觉得一阵五味杂阵,左宗棠就是因为在湖南放足不利,征收“裹足税”不利,被降级留用,甚至就是胡林翼自己也因为让夫人交了“裹足税”,虽说汉督当面没有说什么,但是夫人于府中举行的餐会,却接连一个月都没有请其妻参加,最后还是胡林翼自己琢磨出了味来,去退了“裹足牌”,让内人放了足,方才重新得到邀请。
“嗯,很好,现在放足的真空还是乡下,这乡下一定要办好,不能城里头放了,这乡下半放半不放,不要担心会激起民变,为了让女人“裹小脚”敢去造反的百姓没有几个,宪兵不够,府里可以派兵去办,全当练兵了,谁只要敢裹足,就是抄家,也要把罚款把税金征齐了,抄家抄不出来,就课役……”
汉督一通训示,让胡林翼的心头一紧,革新“三大陋习”,在这方面不需要考验汉督的耐性,他根本就没有任何耐性。
不过心知汉督,这番训示更多的只是说说的他,连忙转移话题,生怕其当真在这个问题继续谈下,然后当真派几万新兵,到地方上督促放足,有如剪辫一般,放足与剪辫一样,只要形成风气就行,上行下效,慢慢的自然也就放开了。
“汉督,先前于马场,您让那沙逊从巴格达买马,六万匹马,虽说那阿拉伯马确为难得一见之骏马,且价格亦不算贵,但这么多马,又如何安置,毕竟三省之内皆是人稠地满,即使是现在军马场用地,已经令附近百姓颇是不满,这六万匹马到时候如何安置?”
看着汉督,胡林翼试探着问道。
“汉督,难道府中又准备用兵?”
难道是用兵陕西、甘肃?然后于青海等地养马?
“用兵!”
点点头,朱宜锋直截了当的说道。
“本督确实准备对外用兵!”
在说到“对外”两字时,朱宜锋特意加重了那两字的音调。
“对外?”
汉督的回答让胡林翼的眉头一跳,在府中呆久了,他已经熟悉了汉督说的话,汉督口中的“对外”绝不可能是陕甘,只有可能是真的“对外”。
“汉督,您是想对外面用边……”
胡林翼的试探让朱宜锋的唇微挑,然后用看似平静的语气说道。
“南方不适合养马,所以本督准备给府中弄一块养马之地!”
养马之地!
诧异睁大眼睛,惊讶的看着汉督,胡林翼只听到他轻描淡的说道。
“六万匹阿拉伯马,看似不少,可是相比于中国庞大的马群基数却是不值一提的,咱们中国至少有三四千万匹马,这么点马丢进去,连点浪花都掀起不起来,所以要建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