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7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朝的时候,郑勋睿提出成立大明皇家银行。以大明皇家银行来取代洪门钱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洪门钱庄已经在大明所有的省府州成立了机构,南方绝大部分的县也有洪门钱庄的机构,这些年以来,洪门钱庄已经打好了基础。
即将成立的大明皇家银行,完全取代洪门钱庄。且大明皇家银行必须在大明所有的省府州县全部设立,大明皇家银行承担的职责除开原洪门钱庄所有的职责,还要与省府州县的户科或者户房紧密联系,保证和提供地方官府需要的宝钞。
与此相对应的改变,也是内阁大臣目瞪口呆的地方。那就是从大明皇家银行成立的那一天开始,所有征收的赋税都要进入大明皇家银行,由各级皇家银行负责将赋税集中到京城。
有关这一点,刚开始不少人不是很明白,但听了卞玉京等人的陈述之后,众人恍然大悟,不禁佩服皇上的深谋远虑。
既然大明皇家银行负责发行宝钞,那么就可以依旧征收赋税的数目来确定宝钞发行的数量,而印制和发行宝钞的权力在京城的大明皇家银行的总部,如此赋税以宝钞的形式进入到皇家银行,户部马上就能够知道赋税的多少,同时马上也可以支取赋税。
如此的做法,省去了庞大的运输费,免去了诸多莫名的危险。
皇家银行实际上承担了运输赋税的任务,不过这对于皇家银行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皇家银行本来就需要每月都进行核算,以确定盈利还是亏损。
成立大明皇家银行的好处太多了,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让大明的士大夫、商贾和百姓完全放心了,他们存入的金银珠宝等等东西,全部在属于朝廷所有的皇家银行之中,这就保证了他们的钱财不可能损失。
内阁在明白了大明皇家银行的作用之后,马上表示了绝对的支持。
接下来就是大明皇家银行的体质和机制问题了。
穿越的郑勋睿,对这方面是特别重视的,之所以取名为皇家银行,目的就是让银行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绝不能够让地方官府控制银行,否则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就会出现,虽说对银行的运行机制还不是特别的熟悉,也不是什么银行家,可郑勋睿清楚,银行不能给由地方官府直接掌控,不能够成为地方官府的小金库。
郑勋睿给大明皇家银行确定了两个管理机构,其一是内阁,其二是户部。
按照道理来说,郑勋睿完全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皇家银行进行专业的管理,不过如今的分工还不是特别的精细,特别是影响世界进程的工业化尚未出现,所以有些部门没有成立的必要,官僚机构更是能够精简就精简。
银行的飞速发展与职责职能的变迁,与工业化也有着巨大的关系,包括商贸的飞速和巨大的发展,与工业化也是息息相关的。
大明皇家银行总部设立在京城,总部之下北直隶和每个省设立分部,府州县设立的则是皇家银行专门的办事机构,其管辖的方式也是每层递进的,府州管辖县,省管辖府州县,京城的总部则管辖所有的分部和办事机构。
地方官府不得干涉皇家银行的业务,必须对皇家银行办理业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让人更加吃惊的还在后面。
大明皇家银行的行长由皇后娘娘文曼珊出任。
总部副行长由德妃冬梅和恭妃卞玉京等人出任。
各省皇家银行分部设立行长一人,副行长两人,府州县则设立行长一人,副行长一人,分部的行长副行长由总部决定任命,府州的行长副行长由分部决定,县的行长副行长由府州决定。
总部分部和府州县的办事机构,需要的人选也有严格的限制,根据业务量的大小设立,总数不允许突破。
皇家银行所有人选与地方官府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双方各自独立。
唯一可以干涉皇家银行事宜的是省府州设立的都察院的分支机构,他们负责监管皇家银行是不是有不作为或者贪墨的事宜,同时可以直接弹劾不负责任的行长与副行长。
内阁对于总部行长和副行长的人选,是不敢说话的,毕竟是皇后娘娘和德妃、恭妃等出任行长和副行长。
这恐怕只有皇上能够开口说话了。
让文曼珊等人掌控大明皇家银行,郑勋睿有自身的考虑,这样做不算是最佳选择,但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可谓是最好的选择,这可以让大明的士大夫、商贾以及百姓完全的相信皇家银行,要知道皇家银行的行长是皇后娘娘了,那还有什么问题,由此类推,皇家银行发行的宝钞更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说管理的问题,那就需要郑勋睿多多操心了,名义上内阁与户部可以管辖大明皇家银行的事宜,可文曼珊出任了皇家银行的行长,内阁和户部根本不敢开口说话。
监管方面,都察院不敢监控总部的事宜,但可以监控北直隶和省府州县的皇家银行。
利弊都是存在的,目前的情况之下,只能够选择最好的办法了。
其实郑勋睿也是明白的,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不管是朝廷的诸多机构,还是大明皇家银行,都需要一步步的慢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做出诸多的调整,想着在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做到万无一失,那是痴心妄想。
当然文曼珊出任大明皇家银行总部的行长,还有一点考虑,那就是为来年即将开始的征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崇祯十七年十月中旬,瑞元元年十月中旬,大明皇家银行正式成立。
由大明皇家银行负责发行的宝钞正式更名为大明宝钞。
文曼珊、冬梅和卞玉京等人出任大明皇家银行总部行长和副行长的决定,在各地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管是诸多的士大夫商贾,还是寻常的百姓,都是没有想到的,这颠覆了他们的三观,不过谁都知道,大明皇家银行将成为顶尖的存在。
因为大明皇家银行的成立,大明宝钞迅速在各地推行开来,速度之快让人想不到,到了十一月底,大明宝钞已经进入到大清国、蒙古部落和朝鲜等地,成为这些地方权贵和百姓收藏的货币了。
第八百九十四章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
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杨廷枢忙的不可开交,不仅仅是因为皇上决定开恩科,准备在瑞元二年年初的时候就开始科举考试,吸纳人才,至于说考试的内容暂时不会变化,还是按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的顺序进行,所出的题目依旧是四书五经,可不同之处在于,乡试和会试出题目的事情由礼部会同翰林院进行,也就是统一出题。
不要小看这个改变,乡试统一出题,等于剥夺了各省主考官出题目的权力,也就是说考取举人的学子,内心感谢的是礼部和翰林院,不会直接感激主考官。
同时朝廷也明确规定了,今后的乡试和会试,不允许出现拜访主考官的行为,乡试内帘官的确定由内阁直接掌控,在乡试开始之前三天时间抵达各省,实行封闭式管理,不允许见任何人,乡试结束之后,主考官不参与阅卷的事宜。
这一条的规定,让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甚至来不及认识主考官。
这里面的原因,杨廷枢当然是知道的。
就在杨廷枢忙于国子监培训事宜以及准备来年的科举考试的时候,内阁突然开始商议东林党的事宜了,这是皇上直接安排的事宜。
这让杨廷枢感觉到奇怪,也不是很明白。
东林党已经分崩离析,特别是在出现张溥被毒死的事情之后。
三司会审最终的结果,是东林党为了自身的利益,决定除掉张溥,此事的策划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都参与其中了,甚至连瞿式耜都没有能够幸免,吴昌时之所以会亲自动手毒死张溥。无非是得到了承诺,一旦张溥死于非命,或者是遭遇到损毁,那么吴昌时就将出任复社的领袖,而且得到东林党的推荐,在朝中为官。
当然调查结果之中。没有给钱士升等人解释的机会。
吴昌时因为毒死了身为两榜进士的张溥,犯下了死罪,已经被三司判决斩首,早就执行了,如此情况之下,钱士升等人根本就无从辩解。
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内阁趁机吸纳了一部分做事能力不错的原东林党人进入到朝廷,成为了低级的官员,不过他们必须与东林党划清界限。必须要进入到国子监学习,吸纳新的知识,改变之前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之中,老辣的周延儒做得更加过分,他要求这些东林党人一方面在国子监学子,一方面揭露东林党所做的一些结党营私、热衷于党争、党同伐异等事情。
通过这些手段,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的形象完全坍塌。
控制大明的舆论可不比几百年之后,朝廷只要能够控制住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思想。就完全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导的方向。至于说寻常的百姓,的确是不需要关心的,绝大部分的百姓根本就不识字,能够吃饱饭就满足了,更不用说有什么追求和思想了。
皇上通过国子监,已经掌控了绝对的舆论。应该说现如今大明的各级官吏,完全排斥和摒弃东林党提出来的那些所谓的思想,基本都是跟着皇上和朝廷的要求来做事情的。
如此情况之下,哪里还需要讨论什么东林党人的事情。
进入乾清宫,杨廷枢看见内阁首辅徐望华和内阁次辅周延儒等人早就到了。
很快。皇上进入了乾清宫。
众人拜见皇上之后,都坐了下来。
这也是皇上立下的规矩,皇上与内阁大臣在乾清宫议事的时候,众人都是可以坐下的,不必要站着议事,只是在开口说话的时候,需要站起身来说。
“诸位爱卿,朕决定讨论东林党的事宜,你们可能觉得奇怪,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东林党已经分崩离析,基本不复存在了,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已经摒弃了东林党的思想,当然也有极少数东林党的骨干,譬如说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依旧是死守着东林党的,朕不在乎,内阁不在乎,朝廷更是不在乎,按说如此的情况之下,朕大可不必理睬什么东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