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7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过十月中旬抵达南京,一路上还算是顺利,他装扮成为商贾,掩护的亲兵则装扮成为随从,大明北方已经完全乱了,官府的路引没有了任何的作用,加之郑勋睿掌控的南方,根本就不需要路引等东西,故而李过一路上还算是顺利。
期间也遇见了一些土匪,不过李过身边的护卫可不是吃素的。
从河南进入到南直隶,李过已经被南直隶的平静和富庶惊呆了,南直隶和北直隶比较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北直隶哀鸿遍野,很多地方百里无人烟,南直隶官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看不见面带菜色的人。
这让李过以为自己看错了。
进入到南京之后,南京城内的繁华,更是让李过无所适从了,尽管他是李自成的亲侄子,可常年跟随李自成征伐,很少到繁华富庶的地方,也没有体会过安逸的生活。
这让李过感受到了郑勋睿的可怕,也隐隐明白了郑家军为什么会如此的强悍。
尽管李过认为自己一切都做的天衣无缝,行动非常保密,不过他们进入到客栈之后,很快就有人登门了,登门之人自报家门,乃是郑家军调查署的人。
李过和身边的护卫不会反抗,他们是到南直隶来购买粮食的,本来就想着见到郑勋睿,或者说不够资格见到郑勋睿,见到能够做主的人也行。
被带到郑家军军营之后,李过很快自曝身份,将来到南直隶的目的说出来了。
李过还是很聪明的,尽管他对郑家军如此之快就掌握了自身的行踪感觉到奇怪。
南京兵部。
吏部尚书周延儒、户部尚书徐望华、礼部尚书杨廷枢以及刑部尚书、郑家军总兵郑锦宏集中在厢房,他们正在讨论李自成派遣人员前来购买粮食的事宜。
李自成居然派遣人到南直隶来购买粮食,这让所有人吃惊,故而争论也很是激烈。
周延儒和杨廷枢是激烈反对给流寇卖粮食的,南直隶不差这点钱,根本没有必要给流寇卖粮食,至于说李自成派遣的代表李过,抓起来就完事了。
徐望华和郑锦宏没有表态,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
这也成为了一种常态,不管遭遇到什么事情,徐望华和郑锦宏是站在郑勋睿的角度考虑的,脑子里面根本没有皇上和朝廷的概念,说的不客气一些,不要说是面对流寇,就算是面对后金鞑子,有利的事情他们也会赞同的。
周延儒和杨廷枢就有些不同了,两榜出身的进士,周延儒和郑勋睿一样,还是殿试的状元,在他们的脑子里,皇上和朝廷的影子是不可能完全抹去的,遇到任何的事情,在考虑郑勋睿利益的同时,也要想到皇上和朝廷。
郑勋睿也默许这种情况的存在,他很清楚,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消除天下读书人对大明皇上以及大明朝廷的忠心,这是做不到的事情,他身边的大臣也不可能完全都是绝对的心腹,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完美的事情。
每次讨论出现这样的分歧,也是很正常的。
周延儒和杨廷枢表态之后,郑勋睿看了看徐望华和郑锦宏,他知道两人有些为难,与流寇交易,这样的事情说出去了,肯定不好。
“周大人和杨大人明确表态了,不赞成与流寇交易粮食,不过我却不这样看。”
郑勋睿的话语刚刚说出来,周延儒和杨廷枢的脸色就有些变化了。
“二位大人不用着急,你们说的有道理,南京不差这点钱,不需要靠这样的交易来维持,不过有一点我提醒二位大人,流寇掌控的河南与山西两地,可不仅仅都是流寇,这里还有不少的百姓,而且都是最底层穷苦的百姓。”
“北方这些年的战乱和灾荒,造成的后果我不多说了,前段时间我同意恢复漕运,并非是想着皇上和朝廷,而是想到了京城里面那么多的老百姓,若是我们停止漕运,我相信真正承受苦难的,还是老百姓。”
“山西与河南的情况是一样,若是我们不同意与李自成交易粮食,那么走投无路的李自成,只会将手伸向老百姓,最终首先遭难的还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这么多年,我在陕西、南直隶等地做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老百姓,只有让老百姓安定下来了,让他们能够吃饱穿暖,我们才有可能做其他的事情,我们所谓的国家强盛,若是老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所谓的强盛岂不是笑话。”
“邦以民为本,这句话南方所有的官吏都要记住,他们所获取到的一切,都是老百姓给与的,没有老百姓种粮食,官吏就没有吃的,没有老百姓织布,官吏就没有穿的,当官不为老百姓办事,那就回家去种地。”
“此番的交易,户部负责操作,我就不见那个什么李过了。”
“不过有一点要告诉李自成,若是交易了粮食,河南与山西两地还是有大量的百姓饿死,那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郑勋睿的态度很明确,同意交易,具体细节方面由徐望华去操作,当然事情还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够泄漏出去。
尽管郑勋睿说到的理由是为了老百姓,可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明白,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
第八百四十八章自作孽
郑勋睿认为,历史已经出现了改变,从八月份过去之后,他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后金的皇太极没有暴毙,多尔衮也没有成为摄政王,年纪尚小的福临没有成为顺治皇帝,眼看着流寇势大,准备进攻京城,杨嗣昌率领的朝廷大军打败了进入北直隶的李自成,让李自成仓皇撤离,北直隶基本稳定下来,而且漕运也开始了,继续朝着北方运送漕粮,山西与河南缺粮,李自成派遣李过前来购买粮食,一口气拿出来五万两黄金,购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这些粮食也暂时能够解决两地缺粮的问题,看样子崇祯十七年不一定是郑家军全面北进的年份。
历史若是发生了重大改变,今后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是郑勋睿无法预测的,看样子今后就要依靠自身的判断了。
可是形势急转直下,京城的暗线送来的情报,表明京城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饥荒,而且伴随着饥荒的发生,很多人似乎开始染上一种说不清楚的怪病,这种病非常的厉害,能够让一个健康的人几天之内就失去生命。
郑勋睿百思不得其解,按说漕粮已经运往京城,怎么可能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暗线源源不断送来的情报,让郑勋睿气的脸都绿了。
京城出现的大规模的粮食饥荒,并非是缺粮食,而是人为的原因,其根源就在于朝廷已经失去了公信力,士大夫和读书人认为朝廷难以维持了,他们开始大肆的敛财,而粮食就成为了他们首要贪墨的物资。
漕粮运抵京城之后,并没有全部进入到库房,在码头的时候。暗地里的和公开的交易就在进行,一些商贾代表士大夫出面,大肆的收购这些粮食,其价格高于朝廷收购的价格,这其中的差价打动了户部的官员,于是除开必须要保证朝廷和军队的粮食。其余的粮食全部都被交易了。
这些被交易的粮食,要么就是屯聚居奇,要么就是在京城内和北直隶各地高价卖出,甚至有人将粮食偷偷运到辽东去,与后金鞑子私下里交易。
户部的事情是内阁次辅杨嗣昌直接负责的,可是杨嗣昌病危真正掌控到户部,背地里掌控户部的还是内阁首辅钱士升。
钱士升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在朝中安插了大量的东林党人和亲信,其直接掌控的吏部和户部。早就被东林党人和亲信控制了,杨嗣昌虽然直接管着户部,很多事情无可奈何,他一个人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倒卖粮食的事宜,杨嗣昌本来是准备严惩的,可后来发现司礼监的太监也参与其中,他就没有办法管控了,到了后来。杨嗣昌只能够保证朝廷和军队的粮食不能够少,其余的就管不了。也不愿意去管了。
南方运送到北方的漕粮,说到底就是被权贵完全掌控,拿来赚取银子,这些权贵对朝廷没有了任何的信心,就想趁着这个机会,多赚取一些银子。给家族或者自身留下后路,在他们看来,不管朝代如何的变化,只要有银子,一切都好说。
京城的暗线掌握了部分参与倒卖粮食的人员名单。嘉定伯周奎、田弘遇、高起潜、王德化、庞天寿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册。
至于说暗线说到的厉害的病毒,在郑勋睿看来,恐怕就是肺鼠疫了。
走投无路的百姓,必定是要挣扎的,只要是能够吃的东西,都是要找出来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包括水里游的,地上长的,曾经的陕西与山西等地,悉数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京城是天子脚下,老百姓造反还是不敢的。
老鼠必定成为百姓的盘中餐。
时间慢慢接近冬季,北方的气候已经变得严寒,这个季节适宜肺鼠疫的传播。
看到了调查署送来的情报,郑勋睿唯有仰天长叹,看样子大明的气数真的已尽,神仙都无法挽回来了。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调查署送来的情报,证实了郑勋睿的判断。
不仅仅是京城,北直隶其他地方也出现了怪病,牵涉到了北直隶绝大部分的地方,靠近山西的真定府、保定府等地,靠近河南的大名府以及河间府,情况好一些的是山海关和宣府。
肺鼠疫疾病出现之后,朝廷应该是高度重视的,及时的隔离可以防止扩散,可惜皇上和朝廷根本就没有关心这方面的事情,就连京城的太医院,对此也无所谓。
到了这个时候,郑勋睿相信,崇祯十七年该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郑家军整合的事宜已经完成。
郑勋睿下达了命令,第一军抽调五万将士,第二军抽调两万将士,第三军抽调四万将士,一共十一万的郑家军,分别集中到南京、西安府城和登州府城,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这道命令的下达,在南京最高层的六部和都察院引发了震荡。
所有人都认为北方的局势会慢慢的稳定下来,郑勋睿也表现出来继续稳控南方局势的意思,可这才多长的时间,为什么郑家军集结的命令突然下达了。
户部和兵部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