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6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为什么,徐望华居然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按说洪承畴失败之后,郑勋睿和郑家军的机会更好,而且徐望华在郑勋睿的面前说出来这样的话,应该是大忌,会让郑勋睿疑心,不知道徐望华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之上的。
不过徐望华不会有这样的担心,郑勋睿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怀疑,毕竟徐望华在郑勋睿身边很多年了,知道郑勋睿担心大明的百姓,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征伐,最终承受灾难的还是最底层、手无寸铁的百姓。
徐望华说完之后,郑锦宏的脸色明显不好,李岩和徐吉匡的脸上也闪过一丝诧异。
郑勋睿听清楚了徐望华的话语,也看见了众人的神情。
“锦宏,李岩,徐吉匡,不用这样看着徐先生,徐先生知道我想些什么,他其实是想着安慰我,或许你们会感觉到奇怪,为什么我会担忧辽西的局势,应该说辽西局势不管好坏,与南直隶、浙江、陕西以及山东都没有多大的关系,或许辽西局势恶化,对于郑家军和我来说正是绝佳的机会,不过想想皇上和朝廷屡次决策的失误,我还是为那些士兵惋惜,也为辽西和北方的百姓不值啊。”
很少说话的郑锦宏开口了。
“少爷,属下觉得辽西局势还是恶化的好,要不然皇上和朝廷就想着算计少爷和郑家军,辽西的战斗要是失败了,尽管说军士会死亡惨重,百姓也会遭遇到莫大的灾害,可这都不是少爷造成的,再说少爷可以改变这一切的,征战厮杀总是有人死亡的。”
郑锦宏关心的几乎都是郑家军的事宜,关乎到郑勋睿的利益,是他拼命也要维护的,任何对郑勋睿不利的言行和举止,他都是要坚决驳斥和制止的。
李岩和徐吉匡虽然没有开口,不过他们也是赞同郑锦宏的观点的,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面对如此要紧的局势,就不要有什么妇人之仁,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要选择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机会,为了能够达到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郑勋睿再次开口的时候,转移了重点,他指向了桌上的地图。
“刚刚徐先生说了,洪承畴率领大军从宁远城池出击,而且山海关的驻军也朝着宁远城池的方向进发,共同驰援锦州,从兵力上面来看,洪承畴麾下有近二十万大军,其中五万大军驻扎在锦州,五万大军驻扎在宁远,其余大军悉数驻扎在山海关,此番洪承畴驰援锦州,率领出击的大军有十万人,加上祖大寿率领的驻守锦州的军士,一共有十五万人了,这几乎等于是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军总人数了。”
“洪承畴以松山为依托,选择是不错的,可惜他低估了皇太极的决心。”
“之前我已经和诸位分析过了,皇太极率领的十五万八旗军,早就来到辽西,为什么迟迟没有围攻锦州城池,就是在包围了锦州城和宁远城的有利情况之下,都没有展开攻击,这看上去根本不合理,依照皇太极的魄力和睿智,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有原因。”
“我认为皇太极的目的就是围城打援,围住锦州城池,专门围剿前来驰援的大军,诸位不要忘记了,当年的大凌河之战,也是皇太极亲自指挥,也是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最终的结局是朝廷驰援的大军大败,大凌河城也被攻克。”
“皇太极等的就是朝廷大军的驰援,他的主要目标也是在于驰援的大军,一旦驰援的大军被皇太极打败,诸位想想,锦州和宁远城池还能够守得住吗。”
“皇太极的心很大,他可不仅仅是想着占领锦州和宁远两座城池,他是想着最大限度的消灭朝廷大军,如此朝廷将无法与八旗军在辽西抗衡。”
“郑家军占据了辽南的金州和复州等地,让皇太极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草原也是动荡不安,鄂尔多斯部落等都是效忠朝廷的,这让后金的左翼和右翼都存在麻烦,如此情况之下,皇太极必须要找到突破口,让后金有发展的方向。”
“皇太极此番是破釜沉舟了,连续两次入关劫掠的失败,消耗了后金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织这样的一次征伐,对于后金来说非常吃力,但又必须要做,否则后金就没有多少扩展的机会了,皇太极非常清楚其中的玄机,故而亲率大军征伐辽西。”
“形势对皇上和朝廷本来是有利的,可惜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的流寇,完全打乱了朝廷的部署,让皇上和朝廷无法静下心来应对辽西的战斗,所谓五心不定,输的干干净净。”
“洪承畴此番的征伐必定遭遇惨败,锦州和宁远也很有可能不保。”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对于郑勋睿的判断和分析,那是顶礼膜拜的,郑勋睿每一次的预测,都是惊人的准确,在徐望华等人看来,这就是神奇,这就是睿智,这就是真正的能力。
叹了一口气之后,郑勋睿再次开口了。
“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郑家军没有丝毫的表示,还是说不过去,我看命令驻扎在辽南和登州、莱州、蓬莱的第二军出击,趁着这个时机,占领辽南的凤凰城、义州等地,让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成为孤城。”
“锦宏,命令杨贺与王允成,不准对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展开进攻,就让皇太极守着这几座孤城吧。”
下达命令的瞬间,郑勋睿脸上恢复了冷酷的神情,从辽南传来的情报,徐望华等人早就知道了,皇太极派遣满八旗驻扎在盖州、耀州、海州以及鞍山和辽阳等地,就是预防郑家军从辽南发动进攻的,郑勋睿命令郑家军将士不准进攻盖州等地,明显是不想过分的惊动皇太极,以至于让皇太极无心在辽西征伐。
这样的安排才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一方面占据了辽南更多的地方,另外一方面让皇太极安心在辽西厮杀。
至于说大明朝廷即将遭遇到的灾难,那是郑勋睿和郑家军的机会。
第七百五十三章大气的部署
洪承畴率领十万大军驰援锦州城,这可谓是倾尽全力了,驻守在宁远城的军士只剩下一万人,山海关方面的兵力还是充裕的,毕竟以前山海关的驻军人数就不少。
尽管决定驰援锦州城,其实也就是决定和后金鞑子决战,争取让皇太极知难而退,早日结束辽西的战斗厮杀,让朝廷能够将主要精力用在应对流寇上面,保证中原的稳定。
应该说洪承畴率领的大军,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这些军士以山海关、宣府、密云、蓟州、大同、宁远、榆林以及宁夏的边军为主,几乎集中了大明朝廷全部的精锐大军,边军承担的职责不一样,其战斗力不是卫所军队能够比拟的,就算是与后金鞑子在野外展开战斗厮杀,也是有着一定的把握,至少不会出现溃败的局面。
不过洪承畴有一个最为恼火的事情,那就是麾下的总兵都是比较高傲和骄横的,这些总兵长时间率领大军驻扎在边镇,只要搞好了和监军的关系,权力几乎没有受到朝廷多少的限制,此番按照朝廷和洪承畴的要求,率领麾下的军士驰援辽西,也不一定就想着拼死作战。
尽管洪承畴多次强调,可他凭着直觉,感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内阁次辅、兵部尚书陈新甲来到宁远的时候,洪承畴特意召集了所有的总兵,陈新甲也明白其中的意思,专门强调了皇上对洪承畴大人的信任和器重,也是让这些总兵知趣一些。
率领大军从宁远出发的时候,洪承畴做了精心的部署,锦州到宁远城池之间,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座城池,三座城池互为犄角。可相互呼应,塔山距离宁远最近,松山距离锦州最近,杏山在中间,洪承畴在杏山城池内安置了五千军士守卫,而松山和塔山城池则放置了一万军士守卫。如此大军征伐不利的情况之下,可以依托这三座城池抗击后金鞑子。
粮草运输方面,洪承畴将大本营放在了塔山,毕竟这里距离宁远最近,后金鞑子的进攻是从锦州方向开始的,首当其冲的松山,粮草大本营设立在塔山最为安全。
洪承畴率领的十万大军,分别驻扎在松山、杏山和塔山两万五千人,真正参与到战斗厮杀之中的有七万五千人。加上驻扎在锦州的祖大寿率领的五万人,总人数达到了十二万五千人,而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军总人数也不过是十五万人。
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军毕竟是远道而来作战,且作战的地点在辽西,从这个程度上面来说,洪承畴所处的态势还是不错的。
二月下旬,洪承畴率领的大军,已经抵达松山。一路上也遇见了小股的八旗军,都被大军打败。更多的小股八旗军选择了逃离。
尽管行军很是顺利,但洪承畴还是很小心的,依旧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战术,派遣无数的斥候侦查前方的情况,大军也是集体行军,保持庞大的阵营。
洪承畴率领大军驰援锦州城的消息。皇太极迅速获知,一切都按照他的部署进行。
有了精确的部署,接下来就是贯彻执行了,皇太极非常清楚这一点,再好的计划。不能够很好的落实,就没有任何的作用。
皇太极更加清楚的是,辽西作战关乎他的皇位是不是稳固,关乎大清国是不是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若是辽西作战彻底失败,那么大清国就存在极大的危险了,不仅仅是内部会闹翻天,恐怕驻扎在辽南的郑家军也会趁虚而入的。
所以这是关乎到大清国生死存亡的一战。
中军帐内,气氛异常的严肃,皇太极看着诸多的亲王、贝勒和贝子,还有范文程等人,语气严肃的开口了。
“此番战斗的重要性,朕不想多说,诸位都是明白的,朕前番所有的安排部署,到了需要落实的时候了,根据斥候侦查到的消息,洪承畴率领驰援的明军有十万人,加上驻扎在锦州的明军,从人数上面来说,明军不输于八旗军。”
“有人认为明军的战斗力孱弱,不足为惧,朕今日要提醒有这些想法的人,千万不可以轻敌,否则形成灾难性的后果之后,一切都难以挽回。”
“朕亲率大军,就一定要夺取最大的胜利,八旗军此番的目的,不仅仅是占领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