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6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这么不死不活的维持,怎么可能有什么战斗力。
冬季的江面,基本都是平稳的,有利于作战的双方部署。
这就预示着,惨烈的厮杀首先在双方的水师之间展开。
襄阳府城周遭的江面异常的宽阔,想要绕开水师直接进攻府城,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孙传庭尽管非常着急,但必须要打败流寇的水师,才能够真正开始围攻襄阳府城。
直接进入襄阳府城南门的陆路,早就被张献忠布下重兵把手,而且水路和陆路相互之间可以支援,从理论上来说,必须要打败流寇的水师,才有可能真正的控制陆路,这样的现实条件,让孙传庭别无选择。
江面上的战斗只能够依靠左良玉麾下的水师。
孙传庭将作战的命令下达给了湖广总兵左良玉。
左良玉是有私心的,这一点早就显露出来,驻扎在武昌府的时候,他麾下号称十余万的大军,尽管增援襄阳府城的时候,遭受到了一些损失,但绝大部分的军士还是回到了武昌府,左良玉的实力没有遭受到太多的损耗,此次陈新甲和孙传庭共同商议之后,决定抽调湖广军队参加剿灭流寇的战斗,左良玉是很有怨气的。
左良玉仅仅抽调了三万人加入到大军之中,剩下的三万多人,依旧驻扎在武昌府,这里是他左良玉的地盘,由不得外人插手。
在左良玉看来,剿灭流寇的战斗是朝廷直接负责的,也就是五省总督孙传庭负责的,与湖广没有太多的关系,故而当初孙传庭指挥战斗的时候,左良玉是阳奉阴违的,兵部左侍郎陈新甲来到武昌府,左良玉发现情况不对,不敢继续怠慢,才真正投入到战斗之中。
孙传庭要求左良玉率领大军,首先展开战斗,打败流寇的水师,左良玉敏感的察觉到,这是一场不一般的战斗,就算是打败流寇的水师,他麾下的军士损失也是异常惨重的。
如此的情况之下,左良玉采取了一个擦略,拖。
他不断的派出水师侦查对方的动静,同时将战斗厮杀存在的诸多问题禀报给陈新甲和孙传庭等人,暗地里注意和监军王永吉搞好关系。
原定于十一月初十展开的总攻,一直到十五日,尚未有任何的动静,至于说那些小规模战船之间的交手,根本就不算是什么战斗。
也就是说,从十一月初六就开始的战斗,一直到十五日,足足过去了十天的时间,大规模的战斗尚未展开,都是一些零星的交手,以及双反相互之间的侦查和刺探。
孙传庭肯定是不能够容忍这等局面出现的,他开始督促左良玉,马上对流寇的水师发动总攻,务必在五天的时间之内,也就是在二十日之前,彻底打败流寇的水师,左良玉提出来的所有困难,能够解决的孙传庭悉数解决,不能够解决的干脆利落的驳回去。
左良玉拖的办法无法维持了,他暗地里找到监军王永吉,提出来要求,既陆路和水路两面同时展开对襄阳府城的进攻,这样就能够分散流寇水师的部分力量,让他麾下的水师承受的压力小很多。
左良玉一切的想法,无非是想着保存实力。
左良玉的这个建议,自然得不到孙传庭的支持。
进攻襄阳府城的战斗,因其特殊性,本来就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打败流寇的水师,占领所有的江面,第二个步骤是对襄阳府城展开直接的进攻,拿下府城。两个步骤的战斗环环相扣,一旦流寇的水师被打败,陆路的进攻马上开始,流寇没有调整和歇息的时间。
第一个步骤的进攻,若是投入大规模的步卒,必然影响到第二个步骤的实施。
十一月十五日的夜里,孙传庭对左良玉下了最后的通牒,必须按照原来的战术计划实施,不能够继续拖延,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十六日都必须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监军王永吉不好继续支持左良玉,应该说他能够想到的办法,全部都用了,给与了左良玉不少的粮草,也帮助左良玉陈述了诸多的困难,不过大战在即,王永吉还是能够分得清厉害祸福的,他不可能因为支持左良玉,让自身陷入到麻烦之中。
左良玉无法继续推脱,军令如山倒,若是真的惹怒了孙传庭,他这个总兵怕是当不成了。
十五日的深夜,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悉数集中在左良玉的中军帐。
左良玉开始部署作战的任务了,十一月十六日展开总攻,务必在五天的时间之内打败流寇的水师,为了保证作战的顺利,左良玉一口气派遣了两万的军士,其中五千人负责在陆路展开进攻,其余一万五千人则对流寇的水师展开围攻。
外围驻守的陈新甲,对孙传庭的部署表示了明确的支持,且再次督促早点展开进攻,不能够拖延时间了。
左良玉已经没有了退路,必须要开始厮杀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郑家军的建制
郑家军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二万,分别驻扎在陕西西安、山东的蓬莱、复州、金州以及南直隶的淮安、南京等地,其中陕西三万人,山东五万人,包含驻扎在蓬莱的一万水师,淮北一万人,南京三万人。
郑家军人数达到这个规模之后,暂时固定下来,按照郑勋睿的意思,停止招募军士。
郑家军一共七十个营,其中骑兵营三十个,神机营二十五个,炮兵营四个,斥候营四个,执法营四个,亲兵营两个,女兵营一个。
郑家军的建制,一直都是按照卫所军队之要求编营的,虽说后来进行了一些改变,例如骑兵营和神机营都是按照两千人的编制进行编排,但总体的格局是按照卫所军队进行的,这样的建制,随着郑家军规模的扩大,越来越不能够适应了。
军队是根本,没有强悍的军队,一切都是枉然。
郑勋睿是穿越之人,明白这一切的重要性吗,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对郑家军的建制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了,这一次的改动,将彻底突破大明王朝对军队的编制要求。
郑勋睿之所以对郑家军要进行大规模的建制改动,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淮安火器局生产的大量毛瑟枪、红夷大炮、弗朗机装备到了军队之中。
随着火器的普及,骑兵营的作用明显下降,无论是野外的战斗,还是攻城拔寨,火器都将发挥出来决定性的作用。从军队的开销方面来说,骑兵营的开销是最大的,战马的消耗比军士要大很多。
军队的建制,自秦朝以来,经历了很多的变动。但万变不离其宗。
郑勋睿重点考虑的是综合性编制军队,还是专业性的编制军队。
所谓综合性编制军队,就好比是几百年之后的大军区编制一样,军队之中涵盖了方方面面,陆海空一应俱全,所谓专业性编制军队。那就是明确骑兵营、炮兵营、神机营等等,相互之间可能有一定的交叉,但保持各自的重点。
两种编制军队的性质,各有各的好处。
郑勋睿偏向于综合性编制军队。
包括郑锦宏、杨贺、刘泽清、洪欣涛、洪欣贵、洪欣瑜、王允成、郑凯涛等郑家军的总兵和副总兵,也是赞成综合性编制郑家军。
综合性的编制郑家军,已经展现出来不一般的气势,严格说起来,只有皇上和朝廷才有资格综合性编制军队,且郑家军就是朝廷编制的军队之中的一部分。现如今郑勋睿单独将郑家军实行综合性编制,表露出来的意味就不一样了。
大明军队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个是卫所制,这是沿袭几百年的军队编制,另外一个就是卫所制度逐渐不适应形势之后出现的总兵领兵制度。
郑勋睿不打算突破这个制度,他计划将两种制度结合起来。
按照郑家军所处的地域,郑勋睿将郑家军分为三块,南直隶为第一块。山东为第二块,陕西为第三块。分别以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称呼,在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的基础之上,设立旅一级的建制,以一万人左右的军士为一个旅,旅直辖营,每一营依旧是两千人左右的编制。
如此郑家军就形成了以军、旅、营为骨干的编制。不过关于军、旅、营的编制称呼,仅限于郑家军内部,对外是不公开的,避免引发皇上和朝廷过度的猜忌。
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都是混合型编制,包含有骑兵营、神机营、炮兵营、执法营、斥候营、骑兵营等等。第一军有专门的女兵营,第二军有专门的水师。
每一军之中,单独设立炮兵旅,突出炮兵的重要作用,第二军之中单设水师旅。
南直隶的第一军辖下四个旅,山东的第二军下辖五个旅,陕西的第三军辖下三个旅,每一旅由参将直接指挥,辖下五个到六个营,每一营由游击将军直接指挥。
军、旅、营都需要配备参谋官,由相应级别的军官担任,譬如说军一级的参谋官,必须由副总兵担任,其作用相当于监军,或者说几百年之后的政委。
军官的配置方面,严格要求,不得突破,每一军配备两名副总兵,六名到十名参将,三十名到五十名游击将军,游击将军以下的军官,按照原有的编制,不予变动。
郑锦宏依旧为郑家军的总兵,统领整个的郑家军,名义上领导郑家军的调查署。
南直隶的第一军,由刘泽清直接指挥,洪欣贵出任总参谋官,山东的第二军,由杨贺直接指挥,王允成出任总参谋官,陕西的第三军,由洪欣涛直接指挥,郑凯涛出任总参谋官。
内心里面,郑勋睿还是很想彻底打破大明军队之建制,重新来进行编制的,不过目前的时机不是特别的成熟,再说郑家军的将士,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几百年之后的那些称呼,而且在郑勋睿的内心,还是有着浓厚的情节,那就是他率领的军队,将成为全世界的楷模,他所决定的军队的建制,逐渐完善之后,将成为全世界军队效仿的榜样。
郑家军的建制编制完成之后,搬迁到南京秣陵镇的讲武堂,开始了又一轮的培训,这一次的培训,郑家军所有的军官都要分批次的参与,培新的时间不长,每一期五天左右,重点就是讲解郑家军的建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