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4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陈子龙还在整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只是尚未完成。
正是因为对官场上诸多风气的不满,陈子龙做官的念头很淡,几乎是不想为官。
对于陈子龙这类读书人,郑勋睿的看法并不是很好,因为他们采取的是逃避的措施,并没有想着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尽管他们对读书人空谈误国的害处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他们采取的措施同样是著书立说,并没有身体力行的去改变这些风气。
当然处于这个时代,郑勋睿不能够苛求陈子龙做的更好。
既然陈子龙询问他郑勋睿对《皇明经世文编》的看法,那他也不会客气。
“《皇明经世文编》我看过一些,所谓君子之学,贵于识时,时之所急,务之恐后的提法,有一定道理,其为了上以备一代之典则,下以资后学之师法的目的,具有代表行,试图俗儒是古而非今、撷华而舍实之风气,值得肯定,总体来说想法是很不错的。”
尽管郑勋睿的赞誉不是那么高,但陈子龙心服口服,毕竟人家是殿试状元,而且在官场上风生水起,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懋中,我听闻你还在整理恩师的《农政全书》。”
“是的,只是在下才学不足,在下只是抄录徐老大人的《农政全书》,绝不敢说是整理。”
郑勋睿轻轻叹了一口。
陈子龙的脸色有些发白,要说郑勋睿才是徐光启真正的学生,徐光启生前在朝中威信极高,很多读书人都想拜在其门下,陈子龙都曾经专门去拜访过,不过徐光启根本不收学生,满朝文武及天下读书人几乎都知晓。
“懋中,你整理恩师的《农政全书》,我本应心存感激,按说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我来做的,不过我并不是特别赞同你的做法。”
“若是我没有记错,你今年三十有二,正值壮年,却一心沉迷于学术钻研之中,颇有看破红尘的心思,你不愿为官,不愿出仕,我还听闻你在家广其宅,示无志四方也,这是不是说,你一生准备处江湖之远了。”
郑勋睿的一席话,说的陈子龙脸色通红,口不能言。
“人生不如意十之**,不可能事事如愿,你去岁高中进士,按说可以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却被授官为广东惠州府司理,此事恐怕为一大挫折,你继母去世,回家奔丧,人之常情,家里的事情既然处理完毕,就应该回禀吏部,等候再次授官。”
“你看不惯官场上诸多的风气,认为世风日下,读书人哗众取宠,故而与一帮好友编撰《皇明经世文编》,想以此来展现腹中文采,警醒世人,告诫读书人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试想官场之风气若是能够被几本书就改变了,这世上的事情岂不是太简单了。”
“扪心自问,你何尝不是有怀才不遇之心理。”
“你我曾经在江宁县长谈,若非这等缘故,我不会和你说这些,现如今的局势你怕是也知晓一些,北方大乱,后金鞑子侵袭关内,流寇肆掠河南湖广等地,正是需要有志之士挺身而出的时候,你却到我这里来征询对《皇明经世文编》之意见,你认为我会怎么想。”
陈子龙已经羞得无地自容,论年纪郑勋睿比他小了足足七岁,可人家的认识却完全在不同的高度,二十五岁的年纪,就已经是太子少保、漕运总督。
看见陈子龙的神情,郑勋睿也知道自己说的有些重了,不过响鼓也需重锤。
“懋中,我是看好你的,故而才说这些话,希望你能够明白,你自己去好好的思量,既然到淮安来了,可以四处走走看看,食宿就在官驿,不用客气,也许在淮安走动一番,你会有一些不同认识的。”
陈子龙告辞之后,徐望华进入了厢房。
“徐先生,派人注意陈子龙的一举一动,随时将情况禀报给我,此人还算是人才,不过需要磨砺,若是不能够警醒,太可惜了。”
徐望华点点头,他倒是没有觉得奇怪,郑勋睿身边的人,的确都是有能力的,而且能够人尽其才,就说文坤,出任淮安府同知之后,几乎就做了知府应该做的所有事情,否则以淮安知府吴伟业的认识,很多事情都是做不好的。
第五百二十章精心的部署
盖州遭遇攻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沈阳,负责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防御的肃亲王豪格如临大敌,将一点一滴的情报都直接禀报给皇太极,而且还是采取的加急的方式快速送达。
这样的情报,肯定是皇太极最为重视的,他对驻扎在复州等地的郑家军是特别看重的,郑家军已经成为他的一块心病,当年满八旗拿下了复州和旅顺等地,保证了大清国后方的安然无恙,可是当他亲率大军征伐朝鲜的时候,郑家军却抓住了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旅顺和复州等地,还打败了前去增援的多铎、阿济格和阿巴泰,生擒阿济格,展现出来强大的战斗力,让皇太极不得不撤离朝鲜。
皇太极一直担心郑家军进入到北直隶作战,毕竟大明的军队,最为强悍的就是郑家军,只要郑家军不进入北直隶,多尔衮率领的大军就能够横扫北直隶。
皇太极召集了代善、济尔哈朗、多铎和范文程等人商议,仔细分析了盖州遭遇到进攻的事宜,最终得出的结论,郑家军很有可能对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发动进攻,获取实际的利益,范文程的分析更是独到,认为郑勋睿以及郑家军不一定会服从大明朝廷的调遣,也许会独立行动,鉴于此皇太极迅速调兵遣将,命令五万满八旗的将士迅速从辽阳抵达耀州,服从豪格的统一指挥,不管如何都要守住盖州、耀州和海州等地。
多尔衮率领的大军,在北直隶获得的诸多胜利,皇太极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知道了,特别是杜度率领大军打败了明军增援的部队,斩杀近三万人。逼迫两万明军投降的情报,让皇太极很是兴奋,这样的胜利对于他来说意义不一般,总算是能够减轻一些内心的郁闷了。
皇太极不会插手多尔衮的指挥,这是愚蠢的做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多尔衮本就是大清国数一数二的骁将,能够自如的指挥。
范文程的分析提醒了皇太极,他认为睿亲王在北直隶节节胜利,已经威胁到大明京城,而且睿亲王采用的战术是非常合理的,重点在于剿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如此就逼迫大明的崇祯皇帝,调集更多的军队护卫京城,被逼无奈的情况之下。很有可能调集驻守山海关、宁远、松山和锦州等地的军队,若是出现了那样的情况,大清国一定要抓住机会,派遣重兵进攻关宁锦防线,一旦大清国的勇士能够突破关宁锦防线,则是取得了最为重大的胜利。
皇太极稍加思索,就认为范文程的建议是非常有远见的,代善、济尔哈朗和多铎等人也认为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大明崇祯皇帝最为关心的还是京城的安全,被逼无奈之下。很有可能调集驻扎在山海关等地的明军。
不过皇太极也有些捉肩见肘,多尔衮率领的大军是不可能抽调回来的,赶赴盖州等地防御的大军,更是不能够掉以轻心,如此沈阳就没有多少的驻军可以派遣了,总不能够让沈阳完全处于空虚的状态。毕竟郑家军驻扎在复州,人家若是从海上进攻,突然杀向了沈阳,那可能是大清国遭遇到灭顶之灾了。
皇太极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给豪格下达了命令。必须摸清楚复州驻扎的郑家军的真实意图,以及参与进攻的军队人数的多少,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暗地里与郑家军议和,满足其要求,以便能够抽调兵力进攻关宁锦防线。
代善、济尔哈朗和多铎等人也都需要做好准备,若是崇祯皇帝大量抽调驻扎的锦州、塔山、宁远和山海关等地的驻军对付多尔衮,所有人都有可能参与到进攻之中,皇太极甚至会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拿下了锦州和塔山等地,大明的关宁锦防线,就会出现巨大的漏洞了。
范文程的任务更加的繁重,那就是尽量多的获取关内的情报,特别是大明朝廷的情报,尽管说获取这些情报的难度是很大的。
皇太极开始亲自筹集钱粮,多尔衮此番入关劫掠,能够从大局出发,不是一味想着劫掠钱财,而是剿灭大明的有生力量,这样的安排部署完全符合大清国的利益,既然多尔衮在关内创造出来了机会,那么大清国就要做好一切的准备,绝不浪费任何机会。
诸多的部署马上展开,皇太极变得异常繁忙了。
郑勋睿一样是非常忙碌的,做出了出兵北直隶的决定之后,一些人比较着急,想着能够快速进入到北直隶作战,毕竟已经到了十月底和十一月初了,若是出发的太晚了,说不定这个春节又有可能泡汤了,要说郑家军这些年参与的战斗也很是有意思,一般都会牵涉到春节,万家团圆的时刻出兵作战,总感觉不是滋味。
郑勋睿不会着急,作为主帅,他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决不能够忽略任何一个方面的细节,就说在兵力的部署方面,他就足足考虑了一整天的时间,此番多尔衮率领的后金鞑子达到了十五万人,加上投降的两万人,一共有十七万人了,这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其力量也是非常强悍的,郑家军出兵人数太少,怕是没有什么作用,反而可能陷入到被动挨打的境况里面去。
至于说出兵的时间,虽然很是紧迫,但也要做好一切的准备。
郑勋睿同样是亲自指挥作战,这一次徐望华、郑锦宏等人倒是没有表示反对,毕竟此战过于的重要,责任也是不一般的,唯有郑勋睿亲自挂帅征伐,才能够保证大军的士气。
在军官的抽调方面,郑勋睿也做出了不一般的安排。
时间到了十一月初四。
郑家军参将以上的军官,全部集中到了总督府。
厢房右侧的墙上,挂着一幅硕大的地图,这是北直隶的地图。
“郑家军出兵北直隶的事宜,你们早就清楚了,这些日子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每次的大战之前,我都是要谈谈战斗之重要性的,这一次也不例外。”
“首先说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