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435章

明末传奇-第435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先生历经风霜,是两位先皇的老师,朝野的威望无人可以比拟。在下年轻,无法见到老先生当年在朝中的风采,很是遗憾,今日老先生专程到总督府,也算是对在下之肯定,在下对自身之评价,也很是简单,走自己的路,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果然,听见郑勋睿这样说,孙承宗神色略微严肃的开口了。

“老夫在淮安府城看了看,窥一叶知春秋,想必淮北的四府三州,与这里的情形差不多,好的方面,老夫就不想多说了,不好的方面,老夫也没有发现什么,老夫在淮安府城仅仅三日的时间,要说对郑大人署理政务之能力就做出评价,那也是为老不尊,故而郑大人一再询问老夫有什么建议,老夫不敢说也不想说。”

郑勋睿静静的看着孙承宗,没有开口,内心里面是真正佩服这位老人,也许是经历了太多,说话做事都有着不一般的气度,尽管孙承宗没有说多少的话语,也没有真正做出什么评价和结论性的语言,但拿着上位者的尊严是尽显无遗的,而且让他人无法反驳。

“郑大人与东林党人之间,有着不小的摩擦和矛盾,老夫是东林党人,不应该提及此事的,这些年过去,老夫也看到了很多,朝中有些东林党人的做法,太不像话,老夫也是很气愤的,不过老夫还是有些事情想说,不知道郑大人是不是愿意听。”

“孙老先生尽管说,在下听着。”

“东林书院之目的,是以开启民智、振兴大明天下为目的的,故而招徕诸多的读书人,对朝政之弊端做出评价,让这些读书人明白他日进入到朝廷之中,应该如何为皇上效忠,如何的振兴大明,如何的让百姓安居乐业,老夫认为,作为地方官吏,应该是予以扶持的,就算是东林书院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也是应该实施教化的,当年阉党查封东林书院,采用了一味打压的方式,可还是没有能够消灭东林书院。”

说到这里,孙承宗看了看郑勋睿,发现其脸色很是平静。

微微叹了一口气之后,孙承宗继续开口了。

“老夫不会无缘无故到淮安来,在郑大人的面前,也没有必要隐瞒,东林书院被迫迁出淮北,老夫听说之后,感觉到难以思议,故而专程到淮安来看看,三日时间,老夫的感觉很好,府州县官府尽心尽力,地方的治理很是不错,大街上看不见地痞无赖,老百姓家里有余粮,不担心吃饭之问题,这就很不简单了,由此可见,郑大人在民生方面,的确是用心的,不过郑大人对于东林书院的态度,老夫不理解,当然老夫不会倚老卖老,到这里来,也就是想听听郑大人之解释。”

孙承宗说完之后,郑勋睿没有马上开口,在孙承宗这种饱经风霜的老人面前,说大道理是没有作用的,以朝中东林党人的做法来涵盖东林书院的问题,也是不合适的,孙承宗的观点很有道理,东林书院做的不好的地方,地方官府可以指出来,责令其改正,但将其驱逐,这有些说不过去。

不过郑勋睿是早有准备的。

“在老先生的面前,在下也不会遮遮掩掩,朝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老先生应该是知道的,是非曲直在下不想评说,这种争来斗去的做法,不是在下的作风,在下既然来到了淮北,既然出任了漕运总督、四府三州的巡抚,那就必须治理好淮北这一片的地方,不辜负皇上的期盼和信任,遗憾的是在下的想法和做法,与东林党人的想法不大一致,在下认为官府和官吏做事情,一切都要以民生为重,民以食为天,若是百姓吃不饱肚子,官吏给他们讲任何的大道理都是没有作用的。”

“农户贫苦,甚至是活不下去了,士大夫和商贾富庶,富可敌国,官府拿不出来钱粮救济百姓,该怎么办,在下觉得更加奇怪的事情是,士大夫和商贾富庶,却没有承担任何的赋税,甚至朝中不少大人以藏富于民的观点,来护卫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可已经穷的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和农户,却要承担所有的赋税,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思来想去,在下终于明白了,这都是利益作怪,老百姓处在最底层,他们没有靠山,任人欺凌,士大夫和商贾不一样了,他们和朝廷之间有着不一般的关系,有人出来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将钱财看的死死的,甚至不择手段发财,就算是看着百姓饿死,也不会拿出来一粒粮食和一钱银子,在他们的眼里,救济百姓是官府的事情,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

“藏富于民的意思,就是老百姓活该饿死,官府没有钱办事也该自身想办法,这些事情与士大夫和商贾无关,他们还可以站在高处,吃着民脂民膏,大声的斥责官府和百姓,甚至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他们要求官府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要求增加农业赋税,至于百姓是不是能够承受,是不是会逼得造反,他们不会考虑,这大明江山与他们没有关系,钱财与他们才是最亲密的。”

“东林书院的宗旨在下不会去研究,在下看的是事实,东林党人与士大夫和商贾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下很清楚,想必老先生也清楚,朝中的党同伐异,在下管不到,也不愿意牵涉其中,但想着一味的护着士大夫和商贾的利益,想着护卫自身的利益,置天下危局于不顾,那恐怕是不行的。”

。。。

郑勋睿说话的过程之中,孙承宗的脸微微有些红,郑勋睿所指他当然清楚。

“孙老先生,在下敬重您的威望,但在下也是实话实说,一切都要依靠事实说话,一切都要以理服人,站在道德的高度指点江山,掌控权利,享受利益,却不愿意承担任何的责任,这样的事情,在淮北不要想着出现,有人想着这样做,过不了在下这一关,不愿意按照在下的规矩来,那就请他走开,不管是谁来劝说,在下也不会改变此等的决心和初衷。”

第四百九十一章醉翁之意

孙承宗离开总督府之后,徐望华送了一口气,郑勋睿与孙承宗之间交谈,他一直都在旁边的屋子里仔细听着,郑勋睿严厉和直白的话语让他担心,不过想不到这些话语的效果很好,鼎鼎有名的孙承宗最终居然沉默了,不再说及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事宜。

郑勋睿进入东林书屋,徐望华面对笑容跟着进来了。

“大人,这下没有什么事情了,孙老先生被大人说服了。”

郑勋睿微微摇头。

“没有那么简单,你以为孙老先生到淮北来,真的是为了东林书院的事情吗,没有那么简单,不客气的说,为了东林书院的事情,老先生根本不会出马,我从老先生的话语之中听出来意思了,老先生对朝中东林党人也有看法,而且是很不好的看法,钱士升等人想着凭借这件事情就让老先生到淮北来,还做不到。”

“大人的意思,孙老先生到淮北来还有其他的事情。”

“不错,老先生在朝中的威望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难道仅仅凭着身为两位先皇的老师吗,这只能够让人羡慕,不可能真正得到尊重,老先生的功劳还是在辽东,还是在战场上,老先生担任蓟辽督师的时候,辽东是最为平静的,老先生亲手创建的关宁锦防线,已经成为后金鞑子的梦寐,根本无法突破,而且威震辽东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老先生直接提拔和推荐的。”

徐望华频频点头。

“大人是说,孙老先生到淮北来,其实是想着看看郑家军的情况。”

“不错,我已经感觉到了,老先生的注意力根本没有在东林书院上面。老先生七十六岁高龄,什么没有见过,要说关心东林书院和东林党人,早就应该出面了,仅仅为了东林书院的事宜,老先生是绝不会屈尊的。先前的交谈之中,我试探了老先生的意思,在我说完东林党人的弊端之后,老先生根本就没有辩解和说明,这说明老先生的心思根本没有在东林书院,这不过是老先生来到淮安的借口罢了。”

“孙老先生的注意力若是在郑家军,属下觉得也不是坏事。”

“也不是好事情,郑家军尽管是大明之军队,可诞生以来。几乎就没有收到朝廷的关注,军饷粮草一直都是自筹,最为关键的是郑家军根本就没有按照朝廷其他军队那一套来做,迄今为止皇上没有派遣监军,郑家军之军官一直都是我直接做主的,恐怕皇上也知道,就算是派遣监军到郑家军,也是难以立足的。戚家军的事宜你是知道的,戚继光将军当年训练和组建戚家军。耗费极大的心血,却因为朝中有人嫉妒眼红,一段时间让戚少保和戚家军分割开来,可惜离开了戚少保的戚家军,不能够称之为戚家军。”

郑勋睿说到这里的时候,徐望华脸色有些严肃了。他当然知道其中奥妙,也知道朝廷的手永远不要想着插进郑家军之内。

“东林党人最终的算计,眼睛是盯在郑家军上面的,所以说郑家军必须稳如磐石,郑家军的军官。不管面临什么样的诱惑,都不会动摇,我们能够在陕西和淮北等地大胆的推行不一样的政策,依托的就是郑家军的威力。”

“孙老先生此番前来,是想着了解郑家军的情况,只是我还不知道老先生真正的意图,究竟是代表谁来了解郑家军的情况,若是代表皇上或者朝廷的,那就不是好事情,若是郑老先生自己想着看看郑家军,那就是好事情,我表示欢迎。”

听见郑勋睿这样说,徐望华沉默了好一会,郑勋睿说的是实际情况,大明尚未郑家军这样的军队,不会听从皇上和朝廷的调度,这本来就是皇室所不能够容忍的,只是这些年以来,大明到处都是厮杀,流寇作乱,后金鞑子侵袭,而朝廷大军根本无力应对,关键的时刻还是要依靠郑家军来平定局势,故而皇上和朝廷也是无可奈何的,孰轻孰重皇上是知道的,可一旦天下太平了,恐怕这样的平衡就要被打破了。

“大人,属下觉得还是要很好的应对才是。”

郑勋睿笑了,那是自信的笑容。

“没有多少值得担心的,我一手创建的郑家军,任何人都不要想着能够夺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