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传奇 >

第259章

明末传奇-第259章

小说: 明末传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的情况之下,侯恂想尽了办法,总算是维持下来了,就连皇上都认为,侯恂理财还真的是不错,想到了不少的办法。

所以这次内阁出现了空缺,侯恂的呼声是最高的。

对侯恂表示支持的,有内阁大臣钱士升,内阁首辅温体仁以及内阁大臣张至发和张凤翼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

这些情况,侯恂本人都是知晓的,表面上看,他的表现还算是平稳,没有去专门的打听,也没有打算去拜访某些人,颇有些随波逐流的味道了。

但侯恂有一个可以帮忙的人,那就是他的儿子侯方域。

侯方域是复社领袖之一。活动的能力是很强的,吊唁了文震孟之后,侯方域专门赶赴京城,为老爸的前途开始奔波。

侯方域来到京城,自然有人迎接他,那就是张溥等人。

张溥是复社的最高领袖,与侯方域的关系非常不错,因为入朝为官,不可能继续留在南直隶,所以和侯方域进行了分工,张溥负责在北方扩大复社的影响力,侯方域则是在南方负责稳固复社的影响力。

张溥、张采、杨彝、吴伟业、吴昌时、龚鼎孳等人,专门设宴款待侯方域。

张溥等人遭遇皇上的训斥之后,老实了一段时间,不过他们和郑勋睿势不两立,绝不会善罢甘休的,毕竟东林党人有着明确的规矩,对于影响到自身利益的官吏,动用手段是毫不留情的,必须要打倒在地。

文震孟的去世,让张溥等人看到了希望,郑勋睿和杨廷枢等人在内阁的依靠消失了,这个时候,他们只要想办法让东林党人进入内阁,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打击郑勋睿和杨廷枢等人了,这样的机会他们绝不会错过。

唯一让张溥感觉到不满意的是,吴伟业的态度有些含糊,虽说还是和众人在一起,但很少议论有关东林书院和复社的事宜了,话语也变得少了一些。

张溥和吴伟业是师生关系,处处维护吴伟业,要不然依照张采和杨彝等人的脾气,早就和吴伟业闹翻了。

张溥等人的身份不够,不过是监察御史,想要运作内阁大臣的事宜,有些不自量力,可是他们背后有着不一般的支持,东林党人和江南士大夫商贾的支持,任何人都不敢小觑,动用这些力量来运作,让侯恂进入到内阁,应该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张溥的府邸。

书房里面,张溥、张采、杨彝和侯方域四人,面容都是严肃的。

杨彝首先开口说话。

“侯大人身为户部尚书,这么多年勤勤恳恳,若是不能够进入内阁,天理不容,不过皇上没有实施会推,这里面就充满变数了,我等必须为侯大人鼓与呼,制造舆论。。。”

张溥还没有说完,侯方域开口了。

“子常兄,这个做法不妥,父亲也不会答应的,父亲一向低调,不愿意过于出头,诸位都是知道的,我此次强行到京城来,就是想着为父亲努力的,我这等的做法,父亲都不支持,何况为父亲鼓与呼,那就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恐怕适得其反啊。”

张溥点点头,跟着开口了。

“朝宗说的是,我们不能够大张旗鼓,皇上没有会推阁臣,怕是有其他的考虑,这个时候若是大张旗鼓的造势,适得其反,侯大人进入内阁是绝无问题的,可我们要做到万无一失,我看还是其他方面想办法。”

杨彝的脸微微有些红,看着张溥开口了。

“天如,那你说说,有什么好的办法。”

张溥没有马上开口,而是看向了张采。

张采一直都在沉思,没有开口说话,脾气火爆的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了。

抬头看了看众人之后,张采慢慢开口了。

“我认为有三个办法,其一,我们可以上奏折,评价这些年以来户部之功劳,府库拮据,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可就是在如此情况之下,侯大人殚精竭虑,硬是维持下来了,这一点皇上都是表示赞誉的,我们上奏折,可以让皇上加深印象,当然我们的奏折要委婉含蓄,不能够直接鼓吹,那样让皇上看出来了,效果不好。”

“其二,在内阁之中找寻支持,钱大人是支持侯大人的,我认为,我们和朝宗可以分为两路,分别去找到钱大人,言明其中的厉害关系,恳请钱大人支持侯大人,这样效果就直接很多了,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其三,动用东林书院和复社、应社的力量,让他们给内阁的温大人、张至发大人和张凤翼大人压力,至少让他们不能够反对侯大人进入内阁。”

。。。

张采说完之后,张溥点头,不过杨彝有些不服气。

“张凤翼对我们历来都是不感兴趣的,温大人同样是模棱两可,要是找到他们,不知道会不会引发更多的事情,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张溥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子常兄,受先的建议是非常不错的,只要这几个方面都运作到位了,侯大人肯定能够进入内阁,说不定会成为内阁次辅,温大人担任内阁首辅这些年,虽说对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但也不敢明确的反对。”

侯方域站起身,抱拳给众人行礼。

“谢谢诸位兄长的支持,我一定铭记在心,明日我就去拜见钱大人,其余的事情,就请诸位兄长操心了,这些事情我出面不好操作的,大恩不言谢,来日方长。”

张溥摆摆手。

“朝宗这话说过了,这本是我们的职责,若是我们袖手旁观,那就要遭遇到众人的谴责了,对了,朝宗曾经跟着钱老先生去吊唁文震孟大人,定是见过了郑勋睿的,不知道有什么感受,可以说说的。”

侯方域的脸上露出了不屑,开口说起对郑勋睿的认识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军情紧急

(感谢斌斌琦琦、我是声名者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拜谢了。)

崇祯九年七月三日,京师戒严。

京城多次戒严,原因都是一个,后金鞑子的侵袭。

可这一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比前几次的情况要危急很多。

后金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阿巴泰率领十万后金鞑子,大举进攻,兵锋直指京城。

六月二十七日,阿济格、阿巴泰率领的十万后金鞑子,兵分三路,分别从喜峰口和独石口入关,沿途打败明军七次,巡关御史王肇坤战死,仅仅用了七天的时间,三路后金鞑子攻下延庆州城,在延庆州城会和,接下来,马不停蹄攻陷居庸关,朝着昌平县开进,昌平总兵巢丕昌开城投降,位于昌平的熹宗皇帝的陵墓被毁。

昌平距离京城只有七十里第,后金鞑子占领昌平县城之后,大军直逼京城的西直门下。

皇上大为惊慌,就在后金鞑子刚刚占领延庆州城的时候,命令太监李国辅守紫荆关、许进忠守倒马关、张元亨守龙泉关、崔良用守固关,接着又命令成国公朱纯臣巡视边关。

后金鞑子占领昌平县,兵锋直指京城的时候,皇上感觉到事态危机,命令文武大臣分守都门,命令内阁辅臣、兵部尚书张凤翼总督各处援兵,进京勤王,同时命令太监高起潜为监军,指挥进京勤王的各路大军。

遗憾的是大明军队患有严重的恐金症,尽管皇上下旨,尽管兵部不停的催促,尽管京城处于万分危急之中,可是驻扎在宣府、永平府以及蓟州的各镇军队,基本是按兵不动。他们不敢和后金鞑子作战,他们清楚,这个时候去救援,被后金鞑子包围,那就是死路一条,不要说救援京城。自身都是难保。

何况后金鞑子多达十万人,有句俗话说的好,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其实后金鞑子根本无意攻打大明京城,阿济格领兵出发之前,皇太极专门叮嘱了,不要进攻守备严密的城池,专门攻打那些防卫松懈、城池不牢固的州县,这次后金出兵的目的。一方面是庆贺大清国的建立,展现大清国的威武,另外一方面就是在京城周围不断劫掠,借机消耗明军的实力,让大明王朝更加的衰落。

阿济格和阿巴泰领兵入关,刚开始也是小心的,可随着明军的不堪一击和溃败,让阿济格和阿巴泰的胆子大了。没有什么顾忌了,他们占领昌平之后。大摇大摆的剑指大明京城,不过是想着看看周遭明军究竟是什么表现。

屯兵大明京城的西直门下,让他们内心更是有底,这一次的入关,尽可以毫无顾忌了。

紫禁城,乾清宫。

皇上脸色发白。神情肃穆,看着站在在下面的文武大臣。

五月底到六月初,内阁次辅文震孟和辅臣林钎相继病逝,这让皇上有些猝不及防,也想到了会推阁臣的事宜。可惜尚未来得及真正的操作,后金鞑子入侵的消息就传来了,让皇上根本没有机会考虑会推阁臣的事宜了。

圣旨早就发下去了,眼看着后金鞑子准备进攻京城,却看不到前来勤王的军队,这让皇上内心冰凉,截至目前,皇上得到的增援消息,唯有一宗,那就是领兵部尚书衔、宣大总督洪承畴,派遣大同总兵王朴驰援,和后金鞑子相遇,双反展开厮杀。

可仅仅是这一路的援军,于事无补,后金鞑子十万大军,王朴不可能抵抗。

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面前,让皇上愤怒和无奈。

内阁首辅温体仁对发生的一切,也是茫然无措,京畿周遭的军队,全部都接到皇上的圣旨了,可唯有大同方向派兵驰援,其余的军队没有丝毫的动静,此刻守卫京城的是京营和锦衣卫,包括朝中的文武大臣,可这样的情形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终还是要依靠军队赶走后金鞑子,堂堂大明的京城,居然屡次被后金鞑子攻击,这不能够说不是悲哀。

山海关驻扎的明军,包括大同方向驻扎的明军,都是不敢大规模抽调的,后金鞑子已经征服了草原察哈尔部落,大同和山海关全部都成为名副其实的边关,一旦从这两个地方抽调大军,必然导致边关空虚,后金鞑子就会有更大的动作了。

特别是山海关,驻军是决不能够抽调的。

温体仁和张凤翼、高起潜商议了好几次了,看看抽调什么地方的军队进京勤王,思来想去,唯有抽调正在剿灭流寇的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