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红夷大炮,重量都在两吨以上,想要依靠人力快速移动,几乎没有可能。不过红夷大炮用来守城或者是攻城,那就是最好的火炮了。
郑家军没有火炮,什么三眼铳、鸟铳和火铳,倒是不少,平日里也训练,主要还是练练准星,其他的基本没有怎么用,就是在连续几次的战斗之中,郑家军也没有使用火器。
不过郑勋睿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家军肯定要承担愈发艰巨的作战任务,到了那个时候,火器是必须要拥有的,而且还要成立专门的神机营,特别是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火炮,那样才能够保证在战斗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
以榆林边军的名义,向朝廷要火炮,目的能够达到,但不可能得到很多的火炮,登州一战之后,朝廷失去了大量的火炮,这个时候想要得到红夷大炮几乎是不可能的,孔有德等人投降后金鞑子,后金得到的红夷大炮就有二十门,其余大大小小的火炮三百门,而且还有很多的熟悉火炮制造的工匠。
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徐光启,徐光启拥有一定的关系,要是郑勋睿能够联系到这些关系,就能够直接动西方购买到红夷大炮和弗朗机了,而且还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炮手和工匠,这件事情,郑勋睿早就做了,徐光启提供的名单已经在他的手里,只是红夷大炮的价格让他有些牙疼,一门红夷大炮需要八千两白银,一门大型弗朗机需要四千两白银,中型弗朗机需要三千两白银,小型弗朗机也需要两千两白银。
红夷大炮的每发炮弹,需要白银十五两,弗朗机炮弹需要白银十两。
按照这样的价格来计算,使用火炮就是烧银子,没有雄厚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难怪后金获取了那么多的火炮,但是平常的战斗之中,很少使用,要知道一次大型的战斗,消耗上万的炮弹,不算什么的,要知道那就是几十万两的白银。
“大人,下官联系了兵部,兵部说火炮暂时无法提供。”
“刘总兵,这不奇怪,叛贼孔有德和耿仲明,携带了那么多的火炮,投降了后金鞑子,这个时候,朝廷怎么可能拿得出来火炮,再说朝廷之中的某些人,还是认为需要限制火炮,害怕技术流传出去了,其实到如今,这技术早就被后金鞑子获取了。”
“大人,下官在登莱战斗之中,见识了火炮的威力,守护城池的时候,火炮的威力是惊人的,下官仔细想过了,榆林边镇还是需要一些火炮的。”
“本官知道,可是兵部说是没有火炮,本官也没有办法啊。”
刘泽清看了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开口,其实四周也没有人。
“下官和兵部联系了,兵部说无法提供火炮,可是若是榆林边镇自行去采购火炮,兵部是不会干预的,只是户部和兵部不会提供银子。”
郑勋睿听的直翻白眼,刘泽清也太会算计了,要是能够采购火炮,首先供应的肯定是郑家军,也轮不到榆林边军,再说这采购火炮,需要大量的银子,这些银子可不是凭空就长出来的,需要慢慢的挣回来。
郑勋睿已经有了挣钱的计划,到了明年,他的计划就可以开始实施,可是现在还不行,没有条件,郑家军已经有一万多军士,一万匹战马,消耗非常之大,银子对于郑勋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不可能去采购火炮。
“刘总兵,这火炮的价格,你也是知道的,若是总兵府能够拿出来银子,本官是不会反对的,巡抚衙门暂时没有办法,延绥各地,才刚刚安稳几天的时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银子去采购火炮。”
刘泽清看了看郑勋睿,欲言又止,郑勋睿知道他想些什么。
“刘总兵,和蒙古部落交易的事情,你就不要眼红了,朝廷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拨付军饷,这一应的开销,都需要巡抚衙门拿出来,若是不能够和蒙古部落互市,怕是榆林边镇早就无法维系了,如今的边军,饷银是绝不能够缺少的,粮食亦不能够少,巡抚衙门没有干预总兵府的事宜,让刘总兵安心的练兵,这已经很不错了,若是其他人到延绥来,会如此做吗,所以不要太贪心了。”
刘泽清的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滴,唯唯诺诺的说不话来,他的确想到了和蒙古部落互市的事情,一来自己可以从中获取到银子,二来也可以趁机装备榆林边军,至于说投入多少的银子装备火炮,那就是总兵府的事情了,想不到这个心思很快被巡抚大人看穿了。
他可不敢背着巡抚大人做事情,要是这样,怕是很快就要受到朝廷的责罚。
第一百七十六章内阁震动
内阁的争斗,到崇祯六年的时候,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
因为内阁次辅徐光启病重不能够理事,故而温体仁成为了实际上的内阁次辅,分管兵部、礼部以及工部,权力已经很大了,温体仁与周延儒之间的争斗,崇祯四年就开始了,登莱之战发生后,温体仁再次弹劾周延儒,原因是用人不当,因为登莱巡抚孙元化是周延儒举荐的,其实这有些牵强,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满朝文武都知道,虽说是周延儒推荐的孙元化,但是于徐光启有着直接的原因。
用人不当是很严重的罪名,可皇上知道其中的缘由,没有追究周延儒的责任,而是将孙元化斩首弃市,了解了登莱之战的责任,温体仁倒是不着急,而是不断的弹劾周延儒的党羽,导致这些人纷纷被追究责任,或者是罢官,或者是贬斥到地方去。
周延儒也不是没有反击,可惜朝廷之中的事情太多了,他几乎是忙不过来,各地的灾荒需要处理,流寇肆掠也需要处理,朝廷没有那么多的银子,特别是登莱兵变,虽说二月已经完全镇压下去了,可是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可以说是朝廷无法承受的。
周延儒有能力,能够处理这些事情,可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会喜欢收受钱财,这方面温体仁是做的非常好的,从来不收取银子,所以这也让周延儒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要知道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延儒就是拼尽老力,有些事情也是无法阻止的,可惜这些事情产生的后遗症,需要他来处理。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三月。
户部尚书毕自严被下狱,这是因为御史弹劾毕自严贪墨钱粮,包庇下属。
毕自严是周延儒的绝对心腹,也是周延儒最大的依靠之一,户部可是管着天下的钱粮,权力是很大的,可以说毕自严下狱,对于周延儒是沉重的打击。
接替毕自严出任户部尚书的是侯旬,此人表面是中间派,其实骨子里是偏向于温体仁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内阁的力量出现了倾斜,周延儒已经不能够完全掌控内阁了,内阁之中,文震孟是真正的中间派,徐光启抱病,其余的几人,大都是和温体仁关系紧密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周延儒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他感觉到了危险,那是温体仁步步逼近的危险,不过一直到这个时候,皇上还是信任他的。
可惜温体仁不是省油的灯,他开始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击,首先是揭发周延儒接受了流寇神一魁的贿赂,神一魁已经被斩杀好几年了,温体仁这个时候突然提出来陈年旧事,让周延儒猝不及防,接着温体仁联合太监,攻击周延儒对皇上不敬。
皇上已经很信任太监了,对于太监禀报的事宜,一般都是相信的。
接连太多的事情发生,皇上对周延儒的信任出现了动摇。
周延儒也感觉到了,他很清楚,自己继续留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面,恐怕迟早一天是被投入到大牢之中,所以在六月的时候,主动以生病为由,辞去内阁首辅之职,回家去养病。
周延儒辞职,内阁次辅徐光启抱病,不可能出任内阁首辅,于是首辅一职,自然落到了温体仁的身上。
崇祯四年就开始的这场争斗,延续到六年的六月,三个年头,终于以温体仁的获胜告终。
不过震动并没有结束,首先遭难的就是陈于泰,当初温体仁就因为陈于泰成为殿试榜眼的事情,弹劾过周延儒,此时陈于泰遭遇弹劾,七月被罢官,黯然回到了家乡。
接着就是朝廷之中依附周延儒的一些官员,当初支持周延儒的,主要还是东林党人,这个时候他们遭遇到预料不到的打击,支持温体仁的浙党,开始扬眉吐气,当然这样的情况,不会特别的明显,温体仁非常聪明,知道皇上痛恨党争,所以不会明显表露出来。
朝廷之中的巨大变故,郑勋睿全部都知道,他的来源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恩师徐光启,徐光启虽然抱病,可是朝廷里面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内阁发生的事情,还是很清楚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文震孟,毕竟文震孟是内阁大臣,没有参与到如此的争斗之中,冷眼旁观,能够看清楚很多的事情。
历史上对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的评价,都是很不好的,将他们视作奸臣,祸国殃民,这一切,远在延绥的郑勋睿没有特别的感受,但是朝廷之中的党争,他是有着深切体会的,因为他这个想着旁观的人,都遭遇到算计了。
处于党争漩涡之中的周延儒和温体仁,说到底也是棋子,既是党争的棋子,也是皇上的棋子,按照郑勋睿的理解,说两人坏到什么地步,那是不现实的,也是带有偏见的,再说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的这几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在努力维持朝廷的运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郑勋睿很是庆幸,自己尽早离开了京城,尽管被戴上了三月修撰的绰号,可是和如今的局面比较起来,他算是非常成功的,拥有了正在发展壮大的郑家军,在延绥巡抚的位置上面,能够尽量的积聚财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杨廷枢来到巡抚衙门的时候,郑勋睿已经分析到了所有的可能性,有些问题,他必须要和杨廷枢说清楚了,从文震孟的来信之中,他知道杨廷枢怕是要回到朝廷之中去了。
“淮斗兄,这么长时间过去,你我都没有聚一聚啊。”
“清扬,你如此的繁忙,哪里有时间闲聊啊,延绥各地如此的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