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国色江山 >

第149章

明末国色江山-第149章

小说: 明末国色江山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朝从未有过的优厚从军待遇,很快便吸引大量符合要求的青壮前来报名,从昨天开始,上元水师码头招兵处忽然变得热闹起来,成百上千的适龄青壮在招兵处前面排起一溜溜长队。
  在紫阳武馆接受15天特训的12名年轻军官,不得不离开给他们带来巨大收益的武馆,返回驻地招募士卒,紫阳武馆也派出7名拥有从军经历的教官前往协助。
  上午九点刚过,涌进码头的民众越来越多,不少精明的船家自发地开通了三山门水关、新河口码头、龙江市场等地至上元码头的客货运输航线,每日均有大量船只为虎山庄园各大作坊送来各种原材料。
  成百上千的商贩和一无所有的苦力来到码头碰运气,商贩们希望能与各大作坊总管主事拉上关系,苦力们则希望进入高薪水、高福利的各大作坊,成为方圆数百里人人羡慕的虎山庄园一份子。
  一夜未眠的朱道临在师弟杨大鼎的陪伴下,跟随从陆路赶往码头的人群默默前行,今天他换上了深蓝色普通道袍,腰间多了一把朴实无华的宝剑——秦王剑。
  这把仿自战国时期秦国皇帝佩剑的“秦王剑”虽然千锤百炼,价值万金,但并非朱道临喜欢的佩剑。只是胜在外形简洁古朴典雅,挂在腰间不会太过突兀,朱道临钟爱的那把阔剑实在太重太长,只能握在手里无法挂在腰带上,兼之仿自汉剑的阔剑外形独特,杀气腾腾。不到万不得已,朱道临实在不愿拿出来吓人。
  朱道临发现,越接近码头人流越多,插着青色三角旗的紫阳观马车行的客货马车不时从身边驶过,码头上方特别开辟的停车场和货物转运场此时已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热闹程度几乎可比三山门外的大市场。
  “昨天也有这么多人吗?”朱道临低声询问身边的师弟杨大鼎。
  杨大鼎骄傲地回答:“前段日子没这么多人和车,最近几天越来越多,东面的固山铁城、咱们紫阳观东北面的制药厂和医学院先后开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开出的价钱又高,方圆几百里的大小商人和青壮劳力哪还坐得住?”
  “加上昨天孟山大哥的三里江堤正式开工,三个地方加起来,仅劳工一项至少需要四万人,还要购买大量石料、砖瓦、木料和石灰,如今金陵城里城外看不到半个闲人,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随便什么人只要有手有脚勤快些。不但能吃饱,赚下些储蓄也不是难事。就连周边方圆百里的县镇也跟着受益,这种兴旺景象几十年都没出现过,估计用不了一年时间,金陵城将会再现永乐皇帝迁都前的繁荣景象。”
  朱道临远没有师弟杨大鼎这么乐观,他非常清楚,目前的一切都是数百万两银子的巨额投资引发的。用后世通俗的说法是,基础建设的巨额投入拉动整个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在巨额投入的刺激下迅猛被带动起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进而引发城市化效应。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积极变化。
  这半年多来,朱道临看过的书籍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眼界和心胸随之越来越广,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只是畸形的繁荣,唯有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先进生产力促成生产关系的进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力,逐渐走上工业化道路,整个地区的经济和广大民众才能真正受益,这样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朱道临进入码头之后,没有前往人流涌动的招兵处,而是顺着码头一路向南巡视。
  四十八岁的造船作坊总管缪晋德、技术总管张祥龄、账房总管刁美芳很快迎出来,陪同朱道临登上造船作坊自用码头与3号大码头之间特意留下的小石岗,居高临下俯瞰全局,就造船作坊的二期扩建工程展开商议。
  虎山庄园的造船作坊是各大作坊中技术要求最高的,因此发展速度也最慢,到目前为止工匠人数仅为320人,学徒人数900人,其中长年从事造船的工匠仅为62人,这62人?大多是总管缪晋德从荒废多年的龙江宝船厂拉来的老伙计,其余是出自水师工匠营的总管张祥龄从退役的水师老工匠中挑选而来,虽然不少老工匠能写会算经验丰富,但人数远远达不到实际要求。
  三十九岁的技术总管张祥龄是江宁人,考了二十多年科举,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捞着,但他在算学和造船上的天赋极为突出,是慧眼识才的赵训庭和刁美芳一同把他推荐给朱道临的。
  当时朱道临和张祥龄谈了半小时,就被他扎实的几何学知识和来自实践的物理知识所打动,立即任命拥有真才实学的张祥龄为造船作坊技术总管,给予月薪100两银子的最优厚待遇。
  朱道临要求张祥龄组建一个技术小组,整理赵训庭和刁美芳从工部偷回来的大量技术资料,边实践边总结,此后朱道临还曾经两次把带回来的造船技术资料和制图学资料送给张祥龄,并为他修建实验室和一个用于船模实验的大水池,对张祥龄的帮助和促进非常大。
  沉溺于造船技术之中的张祥龄没有辜负朱道临的期望。
  这三个月来,他白天协助总管缪晋德率领工匠们修造80吨级帆桨巡逻快船和150吨级内河战船,晚上组织苦心招募的十人技术小组,研究消化朱道临提供的各种造船技术资料。
  经过反复计算、实验和改良优化,张祥龄终于设计出两款新式风帆战船,如今第四号、第五号船坞里建造的两艘300吨级双桅风帆战船,就是令所有人满怀期待的新式战船,无奈熟练的工匠人数太少,修造进度非常慢,严重制约了张祥龄的工作效率。
  *********
  ps:第一更送上,求订阅、打赏、推荐票和月票鼓励!(未完待续。。)
  。。。


第一八九章 绝非难事

  造船作坊账房总管刁美芳今年三十三岁,湖广蕲春人,与好友赵训庭一样来自南京工部,同样拥有举人功名,性格乐观豁达,平时和朱道临很谈得来。
  刁美芳对的二期扩建工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大人,我们的五个船坞均为规整的石条砌成,比起龙江宝船厂原有船坞坚固十倍,还增加了先进的吊机,在数千里长江沿岸所有造船作坊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足以胜任千吨大船修造,库存充足,资金充裕。”
  “所以,在下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二期扩建工程,而是继续招募资深工匠,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今年的造船计划。”
  朱道临也知道这个问题,但他没有急着表态,而是转向神色凝重的大总管缪晋德:“德叔,你的意见呢?”
  缪晋德连忙回答:“刁先生说得对,作坊开工四个月来,方方面面进步很大,库存木料足够修造十艘500吨级战船,其中三种型号的五艘战船陆续开工建造,两艘80吨级新式帆桨巡逻快船经过十几天试航,方方面面都达到要求,比起原来的蜈蚣快船好用多了。”
  “可是,因为熟练的工匠实在太少,修造速度仍然很慢,老朽和同僚们日夜担忧,唯恐辜负了大人的期望啊!”
  朱道临和气地安慰道:“非常感谢大家的辛勤努力,我也看到了作坊的进步和成绩,但在大量招募造船人才这件事情上,谁也急不来啊!”
  “我们悄悄招募的原工部各作坊上千户工匠中,没几个造船的,我细细打听才知道,早在十几年前。工部历任官员已把数以万计的造船工匠卖掉了,悉数卖给宁绍、山东、福建的大海商和地方豪强,这事儿你们应该知道的……”
  “正因为如此,工部被我们撬走上千户工匠之后敢怒而不敢言,因为他们也担心我们把他们的老底揪出来,否则以他们的脾气。早就闹到皇上那里去了!”
  “尽管这样,我们也没得到多大的好处,特别是造船方面,我们深受其害,只能立足于培养自己的人才。”
  “那么,二期扩建工程是否缓一缓?”张祥龄问道。
  朱道临正色道:“不!不但不能缓,反而要加快二期工程的建设速度,必须在一年之内,再修建5个能制造2;000吨级的大型船坞和配套厂房、仓库。修建占地百亩的造船学堂,同时要修建2;000户工匠居住的高级住宅区……地皮已经划出来,就是第五号船坞南面那片正在平整的300亩土地。”
  缪晋德又是欢喜又是担忧:“可我们的工匠不够啊!”
  朱道临自信地说道:“不够就去别人的作坊里挖回来!宁绍和江北沿海直到胶东半岛,有四家大型造船作坊和十几家小作坊,工匠总人数加起来不下两万人。”
  “这些私人作坊十余年来一直在悄悄修造海船,他们的工匠薪水非常低,还被工头和掌柜变着法克扣,日子过得和乞丐差不多。一年四季没日没夜的干,也难以让家人吃上几顿肉……”
  “相比之下。我们这儿强太多了,就连小学徒每月都有1两银子,初级工匠每月3两银子的薪水可轻松养活一家五口,二级工匠月薪6两,三级工匠月薪9两,四级工匠12两。五级工匠15两,再向后就是每升一级收入都翻倍……”
  “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出现等级最高的八级工匠,但晋升六级的3名工匠月薪已达到30两,此外还有9名五级工匠。数十名四级工匠,而且只要通过四级工匠资格评议,就能分到一座带前后小院的两层楼房,孩子免费入读紫阳书院,全家老小治病免费,逢年过节还有福利。”
  “别的造船作坊谁有这等待遇?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啊!别的造船工坊能比吗?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缪晋德三人顿时笑了,刁美芳大声笑道:“大人放心,我们知道怎么做了,之前不是没想到,而是不敢做,如今有大人撑腰,我们就不会有顾虑了,哈哈!”
  “师兄你看,上游开来的两艘战船,似乎打着魏国公的旗号。”杨大鼎低声提醒朱道临。
  朱道临放眼望去,看到战船上高高飘扬的青龙旗和左都督的几个大字:“是魏国公的船,德叔、二位先生,工匠的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