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明末国色江山 >

第138章

明末国色江山-第138章

小说: 明末国色江山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以具备的,哪怕是最好的千里马也没它做得好。”
  如烟频频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提起千里马,许佛顿时来了兴趣:“今早从宁波赶来送信的冯先生也提到骏马,可妾身担心,从万里之外运来的波斯马根本无法适应我们这儿的气候。”
  “之前我曾听不少人说过,经海路送到江南的波斯马很难养活,十匹里面最后能存活两匹就算是不错了,而且非常昂贵,寻常波斯马每匹要价4;000多两银子,上等波斯马要10;000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匹。”
  “不知道夫君可有办法让更多的波斯骏马存活下来,逐渐适应我们江南的气候?”
  朱道临摇了摇头:“这个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按照波斯马的习性和习惯的饲料,精心喂养。”
  “不过,即将到来的两批骏马不全是波斯马,西班牙人送来的30匹马叫做安达卢西亚马,是西班牙本土特有的优秀马种,百年前就已带到南洋吕宋岛了,经过上百年的喂养和繁殖,吕宋岛上的安达卢西亚马已经适应东方的气候和水土,所以这批马应该不会有什么麻烦。”
  “唯独让我担心的是,葡萄牙人从印度运来的100多匹印度马可能会出问题,印度马和波斯马一样,都源自阿拉伯马,印度和我们江南在气候水土等方面差别很大,所以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紫阳观庄园那十几个精于养马的老人,不是已经为即将到来的骏马忙碌开来了吗? 有这么多经验丰富的老人精心照顾,到时候定能让所有骏马都好好存活下来。”懂事的柳丫头低声安慰朱道临。
  朱道临摸摸她脑袋站起来:“承你吉言,真要全部活下来,我送一匹最漂亮的小马驹给你。”
  “哇!奴家也要一匹,不要大马,只要马圈里那匹胭脂色的蒙古小马驹就行。”媚丫头的贪心顿时惹来大家一阵笑声。
  ************
  ps:第四更送上!
  看在小火如此努力的份儿上,大家来订阅支持吧!(未完待续。。)
  。。。


第一七二章 渐入佳境

  次日上午,朱道临正在武馆大教室里给乙班的54名弟子上算术课,兼任马术教官的杨大鼎来到教室门口立正报告:“禀报山长,应三公子陪同一位姓阮的客人前来拜访!”
  朱道临一听自己久等的斯文败类阮大钺来了,立即吩咐杨大鼎转告客人自己上完课就过去,请应昌培先陪客人到公事房喝杯茶,然后继续提起教鞭,给孩子们讲解大黑板上两道百位加减的算术题。
  没一会儿,应昌培和阮大钺来到教室门口,应昌培对朱道临笑了笑,拉上阮大钺进入教室找座位。
  坐在靠墙位置旁听的几名年轻教官连忙让座,应昌培也不客气,点点头便和忐忑不安的阮大钺坐下。
  阮大铖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为东林党魁首高攀龙弟子,已逝同乡左光斗为东林党在宪司的领袖人物,也曾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
  阮大钺曾名列东林党骨干,绰号“没遮拦”。天启四年春甲子,左光斗通知阮大钺至京递补吏科都给事中一职。东林党另几位魁首高攀龙、杨涟、**星等人因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以察典近,大钺不可用”,而准备改用高攀龙的另一名弟子——同为东林闯将的魏大中。
  经过一番内部交易,等到阮大钺至北京时,**星一伙人使之补工科。但各部之中,吏居第一,而工居最末。此时魏忠贤出现,他让阮大钺得偿心愿。但是,阮大钺的吏科都给事中没能做多久,东林党施加的巨大压力就让他上任未及一月便弃官逃回老家。
  魏忠贤当权时,阮大钺先后担任太常少卿、光禄卿等职。他深知自己是东林党出身,又当上了反东林楷模。两面难讨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
  崇祯二年,魏党事败,阮大钺名列逆案被罢官,避居南京、安庆等地,在东林党人的逼迫下。日益穷困潦倒。
  朱道临向望过来的阮大钺微微点了点头,接着给孩子们讲解算术题,说了五分多钟才停下,向台下坐姿端正的弟子们朗声问道:
  “以上是你们交来的作业中出现最多错误的两道题,刚才我们重新演算了一遍,大家记住了吗?”
  “记住了!”
  孩子们的齐声回答把阮大钺吓了一大跳。
  讲台上的朱道临再次问道:“你们谁能告诉我,你们掌握百位以内的加减法之后,会用到什么地方?”
  孩子们一时难以回答,有的挠头。有的东张西望,唯独坐在最里侧那排第一桌的瘦小孩子站起来,勇敢地望着朱道临,用他稚嫩的声音大声回答:
  “禀报山长,学会百位加减法之后,弟子假期回去就教给义父义母,义父学会后,在造船作坊上工时就能知道。每天领取一次的船钉用了多少?还剩下多少?第二天该领用多少?义母就能用公制尺子,准确丈量每天搓了多长的麻绳。计算每月大概能做成多少捆!”
  朱道临非常满意:“很好,陈剑轩听令!”
  瘦小的孩子愣了片刻,挺起单薄的胸膛,大声回答:“弟子在!”
  “下课之后,你可以去找学监领取通行腰牌,未来一个月之内。每天晚饭过后,允许你持牌前往我的后书房,查阅你感兴趣的书籍和画册。”朱道临已经开始针对优秀弟子的特别培养计划。
  孩子们惊呼一片,无比羡慕地望向激动得微微发抖的陈剑轩。
  朱道临却在这时大声宣布:“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五十四名孩子整齐站起。挺起胸膛仰起脑袋,举手敬礼,齐声向朱道临致谢:“感谢山长!”
  孩子们整齐的声音和训练有素的动作,令阮大钺震惊不已,一时间竟忘了自己的目的,脑子里飞快揣测朱道临在数术方面的才华和开设紫阳武馆深远用意,直到朱道临来到他面前礼貌致礼,阮大钺才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站起向朱道临深施一礼。
  “午饭时间到了,阮先生如果愿意的话,一起吃个便饭吧。”朱道临客气地发出邀请。
  阮大钺连忙致谢:“能和朱大人一同用餐,是学生的幸运!”
  朱道临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走向位于操场西北角的大食堂,边走便和跟在身边的应昌培说话:
  “三哥,你来得正好,估计再有三小时,萨懿德先生的四艘货船就能抵达上元码头,此次他不但为我们运来300多吨精铁、铜锭、锡锭、西洋帆布和阿拉伯没药等珍贵药材,还送来我们急需的两船铁力木和两艘九成新的500吨级盖伦船,你若需要什么,卸完货就拿回去。”
  “我要些没药,有没有乳香?”应昌培高兴地问道。
  (注:没药,一种中药,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
  朱道临的记忆力很好:“有,冯先生上午送来的清单上标明80袋,但没写多少斤一袋,估计是寻常100斤装的麻袋,这玩意儿是橄榄科植物的汁液,收割方式和我们熟悉的松香差不多,是治疗脏腑疾病和风湿麻痹的良药,精制配伍之后,对治疗痈肿疮疡有奇效,紫阳观内药房非常需要这种药,还有西班牙人占据的吕宋岛和荷兰人占据的那些岛上出产的血竭,都是我大明缺少的好东西。”
  阮大钺好奇地问道:“大人所说的300吨有多重?”
  “约等于大明的50万斤吧,回头我送你一张换算表,看完你就明白了,不过你得先学会阿拉伯数字。”朱道临提醒道。
  聪明的阮大钺不会以寻常眼光衡量朱道临这样的奇人,非常清楚,想要和朱道临攀上关系,就得按照命令行事:“谢大人,学生定会尽快学会阿拉伯数字。”
  朱道临满意地点了点头:“今后我们之间无需客气,先生有何想法有何要求均可提出来,不用拘泥繁琐礼仪,随便点儿更轻松,我就称呼先生的字号圆海兄吧。”
  “再好不过了,哈哈!”
  阮大钺高兴得眉开眼笑,一声“圆海兄”看似平常,可是从朱道临嘴里叫出来,那就意味着从此接受他了。
  应昌培心里鄙夷不已,可又不能落了朱道临和阮大钺的面子,只好闭上嘴跟随两人一起进入宽阔的大食堂。
  谁知他还没进门,就被一声高亢的口令吓了一大跳,“起立”的口令声尚未消失,数十张大圆桌周围的近400人的各科教官和弟子齐齐站起,向大步进来的朱道临行注目礼。
  朱道临微微点头继续前行,肃立在大门内的值星官再次高喊一声“稍息”,满堂齐齐坐下,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谁也不敢先动筷子。
  朱道临请阮大钺和应昌培坐在空出一半位置的圆桌旁,几位年轻教官很快用托盘送来三份饭菜,整齐地摆放在朱道临、应昌培和目瞪口呆的阮大钺面前。
  “开动吧。”
  朱道临说完拿起筷子,所有教官学员才放松下来开始用餐,朱道临和坐在对面的师弟玉龙说了几句话,转向盯着托盘一动不动的阮大钺:“圆海兄不习惯这些饭菜?”
  阮大钺不好意思地望过来:“确实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用餐方式,托盘里的饭菜非常丰盛,有肉有鱼,还有油亮亮的青菜,寻常小康之家恐怕五天都吃不到一顿这样好的饭菜,而且每个人托盘里的饭菜都一样,实在令人意想不到啊!”
  两个月来应昌培没少在这儿混饭吃,听了阮大钺的话,不屑地炫耀起来:
  “紫阳武馆岂是寻常书院可比?自开办以来,每日三餐均是如此,早餐有包子、馒头、烙饼、米粥和豆浆,每个孩子还必须吃下一个煮鸡蛋,午餐和晚餐都是两荤两素,鸡鸭鱼肉轮着来,还有个强制性规定:所有弟子吃完饭,必须再舀一碗香喷喷的肉汤喝光,圆海兄可知为何这么做?”
  阮大钺隐隐约约感觉到点儿什么,可一时半会儿却又说不出来。
  应昌培得意地笑了:“原因有二:第一,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想有个健壮的身体,必须有足够的食物和营养;第二,孩子们每天不管刮风下雨,天没亮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