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嫁之后,也经常回舅舅家住上一段时间。
然而,就在长孙氏回舅舅家省亲期间,高士廉家出现了灵异现象。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居然在长孙氏居住的房间外看见了一匹马。要说看见马也不稀奇,可如果这匹马高达两丈呢,稀奇不稀奇?更稀奇的是这匹高达两丈的大马居然鞍勒皆具,所有行头一样都不少。不一会这匹大马又不见了。张氏急忙把这个奇异现象告诉了高士廉,高士廉找来算卦的一算,乖乖,不得了,这个现象竟然意味着“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此女贵不可言。”
几年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秦王妃,又过了八年,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果然贵不可言。
用老话说,这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尽管长孙皇后的这段传说有演义的成分,但我相信,能够成为皇后的人,一定在某些方面有着超于常人的传奇。
与长孙皇后一起领受红包的还有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的第一个儿子——李承乾。因为这个儿子出生在长安皇宫中的承乾殿,因此就有了李承乾这个名字,本着“立嫡立长”的原则,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
此时的李世民跟八年前的李渊一样,满心以为“立嫡立长”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却没有料到,有朝一日他也将面临与父亲一样的尴尬。因为他本人破坏的恰恰就是“立嫡立长”的原则。
人的眼睛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后背,李世民是人,所以他也看不到。
挑战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短暂到你应该为这段幸福买上一份保险。
登基的喜悦还没有尽情享受,麻烦却已经悄悄地找上了门。一场潜在的危机正在慢慢酝酿,并将随后给了李世民当头一棒。
什么人如此大胆?
在当时的世界上,除了东突厥人,就没有别人了。
为什么东突厥人一直跟唐朝过不去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唐朝比东突厥富,身上有太多的油水可捞。在东突厥眼里,唐朝就是一只不宰白不宰的赤裸肥羊,对于这只肥羊,东突厥人始终保持着隔三差五打秋风敲竹杠的惯例,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以往东突厥人的打劫一般都是单独行动,不需要别人插手,可武德九年八月的这次进攻却有所不同。因为这一次进攻,实际是由老牌起义山头头领梁师都策划的,可以说是梁师都策划,东突厥执行。
要说梁师都这个人也很没溜,从早期起义到现在还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东突厥人一直就是他的保护伞。好不容易连蒙带唬收编了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的稽胡部落酋长刘山成,却又听信谗言把刘酋长给做掉了。如此背信弃义,稽胡部落的人们自然人心思变,腿脚好的都南下投奔了唐朝,只剩下腿脚不好的跟着梁师都养老。
众叛亲离的梁师都无法独力支撑下去,索性彻底对东突厥人称臣装孙子。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梁师都搜集了唐朝的相关情报,然后拼了老命的忽悠颉利、突利两位可汗对唐朝用兵。本着有利可图的原则,颉利和突利同意了梁师都的策划,两人合兵十余万骑兵攻击泾州,进至武功,长安城全面戒严。
武功离长安有多远呢?21世纪的高速公路,驱车只需要一个小时,东突厥人的十余万骑兵离李世民就是如此之近。
八月二十八日,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进至渭水便桥之北,刀尖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为了进一步从气势上吓倒对手,颉利可汗派出了本方最能忽悠的心腹执失思力进入长安。一来震慑李世民,二来探一探长安城内的虚实。
执失思力绝对是个人才,瞎话张嘴就来,一见李世民便盛气凌人地说道:“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现在带军一百万前来领教。”(十几万号称百万,比曹操都能吹!)
换作一般人,听到一百万这个数字恐怕早就腿肚子发软了,换做南宋的皇帝们恐怕早已割地求和了,然而偏偏御座上坐的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对于东突厥人的兵力,李世民心中是有数的。以东突厥人的人口和生产力来看,十余万骑兵是有的,一百万骑兵是吹的。不过即使只有十万骑兵,长安城的守军也无法与对方死磕。眼下自己刚刚登基两个月,内部尚未理顺,这样的大战不能打,也打不起。
尽管打不过,也打不起,但是李世民不能让东突厥人看出来,因此气势上一定要压倒对手。
李世民一瞪眼睛,大声喝道:“我大唐当年跟你们可汗结和亲,赐金帛无数。你们可汗怎么背负盟约引兵前来?他就不愧对大唐?还妄下海口自夸强大?我今天先杀了你!”
执失思力不由自主的软了,双腿禁不住哆嗦了起来,他早听说唐朝秦王李世民不怒自威,没想到面对面站着,此人真的有莫大的杀气。
执失思力装不下去了,只能求饶。他知道眼前这个李世民心狠手辣,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能下手,更何况自己这个敌国使者了。
朝堂上的空气凝固了,没有人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德彝忐忑不安地走到了李世民的面前,建议还是把执失思力礼节性的送回去吧,此时不能轻举妄动。
李世民看着两位仆射,说道:“我要是把他放回去,东突厥肯定会说我们害怕他们,他们就会更加嚣张。”说完,冲下面一挥手,押下去,先让他在门下省老老实实呆着!
在众人还在不知所措时,李世民已经起身,示意高士廉、房玄龄在后面跟上,他这是要做什么呢?
跟颉利当面谈判。
城门大开,李世民带领高士廉和房玄龄来到了渭水南岸,一行人马加上李世民只有六人。
渭水北岸的颉利以为来的是唐朝的使者,然而旁边的随从却提醒他:这六人中领头的就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啊,他就是大唐皇帝,身边只有区区五个人。东突厥的士兵纷纷瞪大了眼睛看着对岸的六个人,大唐皇帝的胆子也太大了,怪不得人家能做大唐皇帝。
在东突厥士兵还在看热闹的同时,李世民的身后出现了大批旌旗招展的唐军,漫山遍野,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人,也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匹马,目测的结果来看,至少要有几十万人。
看着李世民轻身而出,居然带着五个人走在最前面,颉利不知道李世民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莫非他早有准备?莫非刚刚登基两个月的他已经理顺了军队?这也太快了点吧?
对了,执失思力呢?这家伙去谈判怎么还没回来?莫非被李世民扣押了?
颉利越发不知道李世民唱的是哪一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世民压根不怕他!
对面的李世民冲乌泱泱的唐军一挥手,唐军随即退后几步就地列阵,颉利早听说李世民带兵有方,没想到今天就亲眼目睹了李世民的临阵指挥。也就是颉利一愣神的功夫,对岸的唐军已经列阵完毕,而李世民甩开其他五个人策马一直走到了渭水南岸的最边缘,他是来跟颉利当面谈判的。
渭水北岸的颉利观望着李世民的举动,他断定眼前这个人一定是成竹在胸,一定在长安城内有了准备,不然怎么会如此气定神闲。
其实颉利并不知道,“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这正是李世民的本事,这个本事怎么练的?战场上练的。
没有人知道李世民与颉利究竟谈了些什么。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两个人一定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总之这场谈判,李世民让了步,出了血,因为没有利益打发颉利,颉利不可能退兵,毕竟十余万骑兵不是马戏团的,而都是真刀真枪实战的。
两天后,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一起盟誓,为了让这次盟誓更加庄严,他们还杀了一匹白马,史称“斩白马盟誓”。盟誓过后,东突厥骑兵全线撤退,长安城解除戒严。
然而无论盟誓的内容多神圣,无论盟誓的形式多庄严,都挡不住盟誓人的私心杂念。在阿史那咄苾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来一次就盟一次,反正代价就是一匹白马;而在李世民看来,这种屈辱的盟誓只能是最后一次,总有一天,他要让东突厥臣服在大唐脚下。
渭水盟誓,大唐与东突厥的拐点。从此之后,大唐向左,东突厥向右。几年后,李世民的誓言终于成真。
最后的兄弟
东突厥的危机被暂时化解,李世民的精力再度集中到大唐的内政上来。此时有一件事始终压在他的心头,沉重的让他透不过气。
说起来,还是他的家务事。说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建成和元吉的身后事。尽管处理了十个侄子,赦免了建成和元吉的余党,但事情还没有完,究竟该如何给这两个手足兄弟盖棺定论呢?难道“犯上作乱”四个字就能了结一切吗?李世民不断的在心中问着自己。
兄弟?死敌?对手?
我们兄弟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到头来如此扭曲?
沉思数日之后,李世民下诏,追封故太子建成为息王,谥号隐王;追封齐王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剌王,按照亲王之礼,重新安葬。
葬礼是给死人办的,同时做给活人看的。李世民就是要用两个兄弟的葬礼向天下表明自己的胸怀。其实葬礼两个兄弟已经不需要了,总不能为了这次隆重的葬礼让两兄弟再死一回。
从心底说,是李世民自己需要这样一场宏大的葬礼。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心中将玄武门这一页翻过去。出殡的那一天,他登宜秋门望着兄弟的灵柩哭泣,哭得谁也拦不住。在哭声中他回到了兄弟们亲密无间的岁月,在哭声中他想起了当年一起生活的点滴。哎,该死的皇权,该死的王者天下。
在魏征和王珪建议下,李世民亲自护送两兄弟的灵柩到了墓地,并亲眼看着灵柩下了墓穴埋上了黄土。从此一母同胞的兄弟四人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从此李世民怕过重阳节,因为在这一天,他,“遍插茱萸只一人”。
兄弟入土,竞争结束,从此贞观就是李世民一个人的贞观。无论皇位如何得来,无论过程是否流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