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事果然如同李靖所料,李孝恭久攻不下,反而被城内的守军打了反击。唐军攻城的士兵纷纷败退,而南梁的军队就势反扑了过来,形势非常危急。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南梁军队的低素质给了李靖难得的机会。李靖惊奇地发现,南梁的军队不进攻了,反而就地抢劫唐军的各种军用物资。有抢粮草的,有抢兵器的,总之没有一个人空着手。李靖眼睛扫过,这些士兵全都在肩扛手提,每个人都是满负荷,此时不出击更待何时?
李靖率领留守的士兵全线出击,冲向全部满负荷的南梁士兵。战场形势随即发生了大逆转,南梁士兵放弃军用物资溃散而去,而李靖顺势攻入了外城,顺便占领了城外的码头,在这个码头里,俘获了数千艘战船。
如何处理这些战船呢?李靖和李孝恭组成了统一战线,他们做出了令众将瞠目结舌的决定:所得战船散于江中,随其漂流。
什么?数千艘战船就这么不要了?太败家了吧?再说这样不是又送给敌人吗?
看着疑惑的众将,李靖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不是这样的。萧铣这个反贼的领地南到岭外,东到洞庭湖。若是贸然进攻,城池还没攻克,他的援兵就到了。那时我军前后受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就算有战船,又有什么用呢?现在逆贼没长沿的州镇,忽然看见残船随江而下,必定会认为萧铣战败,不敢进兵,等得知确切消息,至少十天半月,届时萧铣已经被我们拿下了,想救也晚了!”
事实证明,李靖的策略是对的。当时萧铣的救兵已经到了巴陵(湖南岳阳),看见空空的战船沿江而下,遮蔽江面,皆以为江陵城已破,狐疑不敢轻进。
三国时诸葛亮以空城计退敌,唐武德年间李靖以空船计退敌,可谓愚者各有各的愚蠢,而智者却是一脉相承。
正途?歧途!
大军围城,水泄不通,内无可守,外无可依。萧铣知道自己的复国梦该到了梦醒时分。征求一下中书侍郎岑文本的意见,岑文本给出了两个字,“投降”。
“投降”只有两个字,但却是萧铣一生中最难写的两个字。
然而难写也要写,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南梁百姓。痛下决心的萧铣掩饰着自己的伤感,对文武百官说道:“老天不保佑我大梁,几次都被灭国,这次要是死撑着只会害了城内百姓。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个人而让百姓们遭殃?现在城池未被攻破,应该出去投降。希望可以避免唐军的洗掳。大家失去了我,还怕没有其他的君王吗?”
说完这番话,满城哭声一片,在哭声中,萧铣却释然了。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如果所有的苦难可以由自己一个人承担,那又何必再把全城百姓当成自己的筹码?
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整个天地!
“投降”两个字,自古以来写的都很辛苦,然而写下后,皇帝萧铣倒下了,而仁者萧铣却站了起来,在中国的大历史中,仁者萧铣要比皇帝萧铣光彩的多。
萧铣以太牢(牛猪羊各一)告于其庙,随后率文武百官身穿布衣头裹布巾(缌缞布帻)走到唐军大营门前,说:“应该死的人是我萧铣,老百姓们并没有什么过错。要杀就杀我,请别杀掠百姓。”(仁者本色)
数日后,江南救兵十余万全部赶到。然而一切都晚了,一看皇帝都投降了,十余万救兵随即向李孝恭投降,这些人大部分就是因为被李靖的空船忽悠才姗姗来迟。
现在江陵城已经落入唐军之手,等待江陵城的又是什么呢?虽然萧铣以一己之力承担所有过失,然而战后劫掠已经成了潜规则,更何况武德年间国家经济不景气,领兵打仗其实没有多少油水,就指着战后劫掠贴补生活呢。
幸好,在江陵城中还有两个明白人,一个人叫岑文本,一个人叫李靖。
岑文本告诫李孝恭,江南百姓在乱世中存活到现在,无不翘首以盼圣君出现。萧铣匆匆投降也是为了放下自己的重担,如果此时纵兵劫掠,恐怕江南民心再也不可收服。
岑文本一席话打动了李孝恭,同时也为岑文本的未来铺好了一条路,可谓利国利民利己。
不纵兵劫掠?到嘴的肥肉没有了。
不抢民也行,要不把南梁那些已经被杀将领的家产没收了吧?那些人抗拒大军,死有余辜,没收家产就算追加惩罚了。
然而这个建议,又被另一个人否决了,这个人就是李靖。
李靖说:“王者之师,理应悼念死者并安抚死者的家属。我们要是与此背道,那并不是好事。”
在李靖的坚持下,没收家产的建议也被否决了。
此后数日,尽管将领们还愤愤不平,然而他们却看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江南各城,闻风而降。(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
这个世界什么最贵?人心。
萧铣投降后被押往长安,高祖李渊数其罪。
随后萧铣被斩于都市,年三十九岁,此时距离萧铣起事,仅仅五年。
其实在乱世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萧铣同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然而他却走进了迷途。与萧铣同样有前朝皇族血统的其实还有两个人,一个是陈叔达,一个是萧瑀。陈叔达是南朝陈国的皇族后裔,萧瑀是南梁的皇族后裔(萧皇后的弟弟)。两个人都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职责,又在适当的时间里投降了李渊,同时也在唐朝政坛也谋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走出了与萧铣不同的人生轨迹。
书生握笔是正途,书生握刀便是歧途。
无论乱世还是治世,每个人都应该守住自己的道。
手足情深
说完书生意气的萧铣,再来说说杜伏威和辅公祏这对草莽英雄。
杜伏威和辅公祏是发小,都是齐州人,两个人从小就是刎颈之交。杜伏威自小放荡不羁,稍大也不治家业,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活,杜伏威选择了一个职业:偷盗。
不过偷盗也没有改善杜伏威的生活,他还是非常贫困。这时老朋友辅公祏向他伸出了援手。不过说起来,辅公祏也是个穷人,他又能帮助杜伏威多少呢?
事实上,辅公祏对杜伏威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每隔几天就送给杜伏威一只羊,有一只羊就够杜伏威过好一阵子。然而好景不长,辅公祏的“助人为乐”行为还是被人发现了,而且还报了官。
给人送羊还要报官?这还有天理吗?
天理还是有的,因为辅公祏送给杜伏威的羊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偷他姑妈家的,不报官才没天理呢!
辅姑妈气愤之余报告了官府,杜伏威和辅公祏也因此成了官差追捕的嫌疑犯。两个人一着急,就离开了家乡,加入了群盗,从此走上了职业偷盗道路。这一年杜伏威十六岁,辅公祏略大一点,年龄不详。
加入群盗的杜伏威很快显示出超人的胆识和领导才能。每次行动,杜伏威出则居前,入则殿后,众人佩服,共推为主。大业九年,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杜伏威率领自己的属下加入起义首领左君行的队伍。本想跟着左头领共赴大业,没想到左君行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自觉无趣的杜伏威跟辅公祏一商量,算了,咱还是找个地方,自己单干吧。
声名鹊起
离开左君行,杜伏威转掠淮南,自称将军。在劫掠的同时,杜伏威也没有忘了发展队伍,事实证明,杜伏威很有拉队伍的天赋。
当时下邳有个人叫苗海潮,与杜伏威是同行,也拉了一支队伍聚众为盗。为了收服这支队伍,杜伏威让辅公祏给苗海潮带了几句话,“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话说白了就是你要是觉得能领导我,你就当老大,如果自愧不如的话,就来认我当老大,不服咱就打一仗。
接到战争威胁的苗海潮仔细对比了一下双方的实力,最后一拍板,还是你杜伏威做老大。随即率领手下全部归附了杜伏威。
不过也有跟杜伏威较劲的,海陵起义军首领赵破阵就是其中一个,听说杜伏威兵比较少,也就没把杜伏威当回事,跟杜伏威恐吓苗海潮一样,他也强迫杜伏威来拜自己这个“码头”。
令赵破阵没想到的是,杜伏威真的就来了,而且还带着好酒,嘴上还非常客气,看来赵破阵这个老大当定了。赵破阵大喜过望,引领杜伏威进入自己的大营,再召来其他头领一起喝酒,算是收编杜伏威的庆功酒。
然而赵破阵看到的仅仅是假象,杜伏威是来谈收编的不假,不过主语和宾语要颠倒一下。而且杜伏威收编的只是兵,光动嘴不动手的头领他一个不要。酒至半酣,杜伏威动手了,将赵破阵及其几个手下斩于座位,顺势通告全营:你们被收编了,我杜伏威是你们的新老大!
自此杜伏威声势日益浩大,江淮间小盗争来附之,与此同时,杜伏威还走向了“精兵化”。
什么是精兵化呢?就是将精锐全部收为帐下,归自己直接领导。
在杜伏威的帐下,有义子三十余人,这些人都是一些头目,勇猛无比,见了杜伏威不叫老大,叫“干爹”。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杜伏威不过二十出头,叫他干爹的,二十,三十,甚至四十的都有。在杜伏威那里,“干爹”就是一个尊称,与年龄无关。
除了三十多个干儿子,杜伏威还有五千死士,称为“上募”,估计是上等兵的意思。这五千死士杜伏威宠之甚厚,同甘共苦,每次作战,都是上募打头阵。每次战事结束后,杜伏威亲自验伤,伤在身前者重赏,伤在背部者立斩!为什么伤在背部者立斩呢?因为你曾经有逃跑的迹象,不然不会把后背露给敌人!(其实还有一种情况,敌人跑过头了呢?那只能算你倒霉了)
残酷归残酷,不过杜伏威这个人赏罚非常分明。每次作战所获赀财,皆以赏军士,有战死者,以其妻妾殉葬。所以以兵士相争为他作战。所向无敌。
经过杜伏威的调教,这支队伍引起了隋炀帝杨广的重视,皇帝一挥手,右御卫将军陈棱以精兵八千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