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重任,就落到了李祎肩上。
李祎不负众望,率军出征后,大破奚和契丹:契丹军队向北狼狈逃窜,奚部落酋长则带五千顶帐篷向唐朝投降,远征取得大胜。
凯旋之后,李祎凭借战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同时兼任关内支度使、营田使等职。
三年后,李祎升任兵部尚书兼朔方节度大使,人生达到了一个巅峰。
然而,在重用的同时,李隆基对李祎也不放心,因为他是宗室子弟,他的祖父是吴王李恪,按照辈分,还是李隆基的堂叔。
对于这样一位有能力、有战功的堂叔,李隆基左右为难:如果继续重用,李祎一旦将来尾大不掉,必成大患;而如果弃之不用,又觉得有些可惜。
权衡再三,李隆基还是决定放弃李祎——他不能坐视一个宗室子弟做大。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的系列打压开始了。
先以一个小人物祭刀吧。
小人物名叫武温昚,是武则天的侄孙,曾经担任过连州司马。
李隆基给他扣的帽子是结交权贵。
这个帽子跟图谋不轨类似,一旦扣上,基本在劫难逃。
被扣上帽子的武温昚没能逃过劫难,被乱棍打死。
在他咽气的同时,一根打压链条随之诞生,李祎便这样毫无征兆地被拉下了马。
以武温昚为起点的链条上,朔方、河东节度使李祎、广武王李承宏(邠王李守礼之子)、泾州刺史薛自劝全部被牵连进去,他们的罪名是与武温昚有交往。
经过这次近乎无中生有的牵连,李祎被贬为衢州刺史,后来又做过怀州、滑州刺史,虽然还在仕途,但已经是苟延残喘,再无作为,一位很有可能跻身千古名将行列的准名将,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在李祎之后,又一位名将落马了,这也是一个熟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张守珪的落马有点冤,他没有倒在枪林弹雨之中,而是倒在了宦官的相互倾轧之下。
开元二十七年,幽州地面进行了一场狐假虎威的战役。
说这场战役狐假虎威,是因为这场战役并没有得到张守珪同意,而是他属下的将领假借他的名义打的一场没有多大意义的战役。
张守珪手下有两位将军,一位叫赵堪,一位叫白真陁罗。
这二人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硬是要平卢军使(平卢军事基地司令)乌知义出兵攻打叛逃的奚部落残余部队,并且声明这是张守珪的命令。
久在边塞,乌知义对奚部落知根知底:这些叛逃的残余部队看起来是乌合之众,但仍然具有很高的战斗力,如果贸然出击,很有可能遭遇惨败。
乌知义拒绝了,坚决不出兵,就算是张守珪的命令也不出兵。
令乌知义没有想到的是,白真陁罗又来了,这回传的不是张守珪的命令,而是皇帝李隆基的命令。
乌知义没办法了,他可以硬着头皮不听张守珪的命令,但是他不能不听李隆基的诏令,否则就是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了。
从始至终,乌知义都不知道,不仅张守珪的命令是假的,连李隆基的命令也是假的。
奉命出征的乌知义与契丹叛军遭遇,先胜后败,不仅没能取得一场大捷,反而被契丹部落打得丢盔卸甲,惨不忍睹。
战败的消息很快传了过来,张守珪惊呆了,他没有想到手下的将军居然能干出这样的蠢事,八成是想战功想疯了。
然而,事已至此,只能想办法补救,如实上报是不可能了,那样只能让皇上添堵,让自己坐蜡,为今之计只能把败改为胜,把惨败当大捷了。
或许,山高皇帝远,这次惨败也就遮过去了。
张守珪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然而战败的消息还是泄露了,一直泄露到李隆基的耳朵里。
麻烦就此向张守珪袭来。
为了调查战败真相,李隆基派出颇为信任的宦官牛仙童,责令将事实调查清楚。
张守珪决定在牛仙童身上做文章,只要堵住牛仙童的嘴,事情还有缓和的余地。
于是,张守珪来了个双管齐下,用两只手同时堵住了两张嘴:一张是牛仙童的嘴,张守珪用的是让牛仙童眼晕的贿赂;一张是白真陁罗的嘴,张守珪逼他承担了战败责任,勒令自杀。
两张嘴都堵上了:白真陁罗再也不能说话,而且死无对证;牛仙童拿了贿赂,自然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张守珪安下心来,他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牛仙童也这么以为。
他们的判断都错了,因为林欲静而风不止。
尽管张守珪堵住了牛仙童的嘴,但却堵不住宫中其他宦官的嘴。
这些宦官因为牛仙童受宠心中充满嫉妒,又辗转听说牛仙童得到巨额贿赂,他们的内心就更加不平衡了。
几经调查,宦官们得知了真相,决定在牛仙童的背后狠狠捅上一刀——让你红,让你拿那么多贿赂!小报告很快打到了李隆基那里,牛仙童、张守珪的厄运随之来临。
李隆基把牛仙童交给了大宦官杨思勖。
杨思勖是一个多栖发展的宦官:既能进宫服侍,又能带兵打仗,出刀时疾如闪电,下死手时从不眨眼。
牛仙童就是落到了他的手里。
杨思勖先把牛仙童绑了起来,狠狠地打了数百杖,然后用刀把他的心剜了出来,最后又把他的肉割下来,放进嘴里吃了几口。
办这件大事时,杨思勖已经不年轻了,保守估计应该在八十左右。
从他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心狠手辣,与年龄并不成反比,有时还可能成正比。
有了牛仙童垫底,张守珪得到什么样的处罚都算轻的了。
开元二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张守珪被贬为括州(浙江省丽水市)刺史,这还是李隆基念在他过去有功网开了一面,不然,他比牛仙童的下场好不了多少。
张守珪注定是一个悲剧,到任不久,便背上生疽,郁郁而死。
原本他有望成为大唐王朝的北方长城,结果因为一场狐假虎威的战役而前功尽弃。
在张守珪之后,幽州节度使又换了两任,直到换上大唐王朝的噩梦——安禄山。
如果张守珪一直镇守幽州,或许安禄山就没有发动安史之乱的机会。
如果仅仅是如果,历史终究不可更改。
开战吐蕃从开元二十四年到开元二十七年,准名将李祎被打压落马,名将张守珪郁郁而终,不经意中,李隆基已经自毁了两道长城。
在此期间,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平共处也被打破了,起因是两个立功心切的人。
原本,在唐朝与吐蕃签订和平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后,边境便平静了下来。
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便派人对吐蕃边将乞力徐说:两国通好,现在都成了一家人,何必还在边境驻军警备,这样不仅徒劳无功,而且还妨碍农耕和放牧,不如咱们两家都撤回边境驻军吧!乞力徐说:我知道崔大人忠厚,肯定不会欺骗我们。
然而朝廷未必会让您一直镇守这里,万一有奸臣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进而趁我们没有防备发动进攻,那可是后悔莫及啊!崔希逸一听,吐蕃人这是信不过我啊!这好办,咱们杀白狗盟誓。
之后,崔希逸和乞力徐同时撤走了边境驻军。
他们都以为这次白狗盟誓能够管用一辈子,没想到,有效期只有几年。
在这平静的几年中,吐蕃人的畜牧事业迅速发展,牛羊漫山遍野,一幅和谐共处的祥和景象。
然而,在这番景象的背后,一场危机正在酝酿。
当时,吐蕃正在西方进攻勃律国。
勃律国分大勃律国和小勃律国,小勃律国位于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市,大勃律国则位于吉尔吉特市东南二百公里。
勃律国被吐蕃打得无力招架,便派使臣前往长安求援。
按说,勃律国与长安相隔遥远,李隆基没有必要管他们的死活。
但人家大老远的求上门了,李隆基便想管上一管,毕竟他是大国皇帝,还得担负起国际责任。
李隆基随即给吐蕃下诏,命令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吐蕃外甥没理他那套,照打不误,还一口气把勃律国给攻破了。
李隆基舅舅恼了,这个吐蕃外甥又不听话了。
事有凑巧,就在李隆基恼怒于吐蕃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侍从官员孙诲前往长安奏事,听说了皇帝的烦恼。
孙诲眼前一亮: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到了李隆基面前,孙诲提了一个建议:目前吐蕃毫无防备,我们这时发动袭击,必能取得大胜。
按常理说,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孙诲这种鸡贼式建议是不会被采纳的。
然而被愤怒占据心胸的李隆基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居然动心了。
李隆基派出内给事(宦官总管府秘书)赵惠琮与孙诲一起回河西战区,让他前去实地查看一下,估摸一下发动进攻的日子,回长安再议。
令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一出长安,赵惠琮就把鸡毛当成了令箭。
他向崔希逸下达了李隆基的口谕:向吐蕃发动闪电袭击!那个年月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想要验证这个口谕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的;再者崔希逸知道,赵惠琮是李隆基身边的人,这样的人可得罪不起。
如此一来,只能委屈吐蕃兄弟了,也可惜了那条杀身成仁的白狗。
怀着愧疚,崔希逸发兵突入吐蕃境内两千余里,在青海湖西,与吐蕃军队大战一场,有备而来的唐军将没有防备的吐蕃军队打得大败,斩首两千余人。
当初与崔希逸杀白狗盟誓的吐蕃守将乞力徐狼狈逃脱,临走时,留给他一个哀怨的眼神。
这个眼神让崔希逸终生难忘,最终他便因为这个眼神愧疚而死。
诚信第一!在崔希逸饱含愧疚的同时,两个立功心切的人却受到了重赏,他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从此打破了唐朝和吐蕃的平静。
从此,西线战事又起,绵延不绝。
兵制改革随着西线战事又起,李隆基将兵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唐朝初期,原本沿用的是府兵制,兵民合一:国家无事时则耕种于田野,另外按照排班顺序,轮流前往长安拱卫京师;如果边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