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78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178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两人相对苦涩一笑,他们知道,翻身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两人苦笑时,她们的女儿李裹儿就在一边玩耍,看着女儿,李显的心再次揪了起来。

如果自己还是皇帝,那么女儿就是大唐王朝贵不可言的公主,然而现在呢?她连平民的女儿都不如。平民的女儿至少还有自由,而她,却要跟着父母一起受监禁,甚至在出生时连衣服都没有,还得用自己的衣服包裹起来,并由此得到乳名:裹儿。

看着窗外,洛阳遥不可及,不知道弟弟李旦现在在做什么,至少他比自己强一点,至少他还是皇嗣。

其实,如果哥俩能够通过时空通话,武旦会对哥哥李显报以苦涩的一笑:其实我比你强不了多少。

武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吗?不是贵为皇嗣吗?不是当朝仅次于武承嗣、武三思的人物吗?

贵为皇嗣不假,可你见过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的皇嗣吗?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十一月二日,这一天是对于武旦而言永远刻骨铭心,对于李成器和李隆基而言同样刻骨铭心,因为在那一天他们家发生了重大变故。

武旦的刘妃(李成器的母亲)和窦妃(李隆基的母亲)在这一天前往宫中晋见武则天,然而这次进宫之后,两人就再也没有回来,永远地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资治通鉴》记载说,这次事件的幕后黑手是深受武则天宠爱的宫女韦团儿,她因为忌恨武旦,所以便从他身边的王妃下手,捏造了刘妃和窦妃祈求鬼神大行诅咒的事实。

这段记载有些莫名其妙,一个宫女与武旦李旦之间能有什么利害冲突呢?韦团儿对李旦的忌恨又从何而来呢?

莫名其妙。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这次事件的幕后黑手还是武则天,是她看不惯自己的两位儿媳,更重要的是,她担心这两个儿媳将来会对自己不利。

于是武则天便授意韦团儿处死了两位王妃,而她顺手又除掉了韦团儿。

令人心酸的是,刘妃和窦妃被处死之后不知道被埋到了什么地方,窦妃的亲生儿子李隆基在登基之后曾经多方查探,却始终没有找到母亲的埋骨之处,由此可见,武则天太狠了,对待自己的儿媳,生不见人,死了,连骨头都找不到。

遭到如此大变故时,李隆基不过8岁,而他的大哥李成器也不过14岁,他们在同一天成了没有娘的孩子,而凶手居然是自己的奶奶。

在此之后,我们就必须要佩服武旦的心理素质了,他居然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在母亲武则天面前表现得与以往一样,丝毫看不出两个王妃去世对他的影响。

不是他不想动情,而是他不能动情,因为他的脖子上始终架着一把刀,而握着刀把的那个人却是他的亲生母亲。

此时的武旦只有一个信念:忍耐,忍耐,继续忍耐。

即便如此,麻烦还是很快找上了他。

两个月后,武旦在府中接见了两个人,一位是前任宫廷供应总监裴匪躬,一位是皇宫宦官总管府总管范云仙,三个人只是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会晤,没想到就是这次会晤,给裴匪躬和范云仙带来了杀身之祸。

不久,裴匪躬和范云仙被腰斩,罪名是私自晋见皇嗣武旦。

从此之后,三公部长级以下的官员都不准晋见武旦,而即使是三公和部长级的高官,晋见武旦也需要先请示武则天。

没过多久,武旦的麻烦又来了,居然有人指证他谋反!

负责审查武旦谋反的是酷吏来俊臣,他带着“有罪推定”向武旦扑面而来,在他的酷刑之下,武旦身边的人几乎都招了,武旦“谋反”几乎成了铁的事实。

这时一位叫做安金藏的工人站了出来,他用刀割破了自己的肚子,用发自肺腑的方式证明:皇嗣武旦没有谋反。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金藏的剖腹证明,武旦会遭遇什么?

不出意外的话,他很可能落得与哥哥李显同样的下场:监禁。

幸好,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忠肝义胆的安金藏。

快乐的时光如水而逝,苦难的时光却度日如年,李显和李旦这对苦命兄弟便在苦难中坚持着,他们不知道祖上的李唐王朝何时才能光复,也不知道母后的大周王朝将要去往何方。

如同黑夜里没有航标的航船,他们只能在黑暗中默默地前行,他们不知道这样的长夜还要熬多久,在未来的路上,是否会有一个人帮他们打开指明方向的灯?





第八十章 东山再起


在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上,郭子仪被视为不可或缺的“中兴名将”,其实,在郭子仪之前,还有一位“中兴名臣”,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坚持,如果没有这个人的提前布局,李唐王朝便很难光复。

如果没有这个人,郭子仪的“中兴”或许就不存在了,王朝都不存在了,又何来“中兴”呢?

这个人就是好人好官狄仁杰。

狄仁杰之所以能最终说动武则天,一是因为他的人品,二是因为他的功绩。他的人品武则天早已心知肚明,而他的功绩则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期间逐渐建立,进而赢得了武则天的充分信任。

公元692年狄仁杰因为被诬陷谋反最终被贬到彭泽当县令,这一贬就是四年。

如果没有契丹叛乱,或许狄仁杰的一生就会定格在彭泽县令任上,结果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乱,让狄仁杰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乱起因是一场饥荒。

这一年契丹部落发生饥荒,而近在咫尺的营州总管赵文翙却不给予救济,反而将契丹部落的酋长们当成奴隶一样驱使,这一下引发了契丹部落的叛乱。

契丹部落松漠总管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就此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叛乱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平定叛乱,武则天派出数十位将领前去平叛,与此同时还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以此期盼早点平定这次叛乱。

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仅仅靠给对方改名是赢得不了战争的。

武则天派出的第一拨平叛大军与契丹叛军进行了连番恶战,结果大败而回,契丹的叛乱继续升级。

就在这时,幸运眷顾了武则天的周朝……刚刚闹腾了几个月的李尽忠病死了,契丹叛军从此少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契丹的坏运气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与他们接壤的东突厥出动了军队,对契丹叛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抢走了契丹叛军的大批战略物资,契丹的叛乱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不过契丹的叛乱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他们就在孙万荣的带领下重新开始集结,声势又起,随后又开始向周朝发动攻击。

狄仁杰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由彭泽县令改任魏州刺史,这里是契丹向南进犯的一个关键所在,对于这个位置,武则天格外看重。

狄仁杰上任伊始,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进城避难的老百姓全部疏散出城,回到他们原来的土地上。

原来,前任刺史为了省事,索性驱赶全州的老百姓都进城避难,死守坚城,这样就把城外的广阔田地拱手都让给了契丹。

而狄仁杰却不这么做,他让老百姓又回到了田间地头,该耕种耕种,该收割收割,敌人还远的很,何必慌张成这个样子。

底下有人问狄仁杰:“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狄仁杰昂然回应:“出了事,有我呢。”

事实证明,狄仁杰的办法很有效,此举迅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安抚了人心,反而给契丹叛军很大压力,他们反倒以为狄仁杰所在的魏州早有准备,于是便放弃了对魏州的进攻。

紧接着大周王朝对契丹叛军展开了第二拨进攻,没想到这一次又是惨败。

这次出征的是当时的名将王孝杰和副总管苏宏晖,两人吃亏吃在地形不熟。

王孝杰和苏宏晖率领十七万大军与孙万荣接战,交战后不久,孙万荣撤退,王孝杰和苏宏晖不知是计便率领精锐部队在身后紧紧追赶,一直追赶到悬崖峭壁边。

这时契丹叛军回身开始发动反击,王孝杰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

如果此时苏宏晖和王孝杰同仇敌忾,战局还有机会挽回,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大军副总管的苏宏晖居然扔下王孝杰自己先跑了。

王孝杰只能孤军作战了。

最终王孝杰寡不敌众,自己摔下悬崖兵败身死,他所带领的十七万大军也随之土崩瓦解。

契丹叛军声势再起。

其实,此时离契丹叛军不远处还有一支周朝的军队,这支队伍中就有大诗人陈子昂。

带领陈子昂出征的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他在得知王孝杰惨败的消息后居然不敢前进,索性驻军原地不动。

经过陈子昂的再三催促,武攸宜还是不出兵,陈子昂彻底寒了心,于是就有了《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势至此,完全向着有利于契丹叛军的方向发展,结果在这个时候,运气再一次眷顾了大周王朝,东突厥的部队再一次偷袭了契丹叛军的大本营。

原本孙万荣派出五名使节前往东突厥,邀请东突厥与自己一起进攻周朝,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也痛快地答应了。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随后发生了。

问题出在五名使节身上。

原来这五名使节不是同一时间到达的东突厥,而是阴差阳错地分成了两拨,第一拨三人,第二拨两人。

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会见第一拨使节时答应了联合出兵,而就在这时,第二拨的两个人到了,他们的姗姗来迟让阿史那默啜非常恼火,一声令下,推出去斩了。

眼看脑袋不保,两个使节大声呼喊了起来:“请让我们说几句话,再死不迟。”

阿史那默啜喝退了手下,然后冲着两人说道:“说吧!”

两个使节话一出口,阿史那默啜的眼睛亮了。

两个使节说:“现在契丹的大本营防守空虚,很容易击破,你不妨出兵进行攻击,收获必定比联合出兵进攻周朝大的多。”

古往今来,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