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唐史并不如烟 >

第115章

唐史并不如烟-第115章

小说: 唐史并不如烟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正伦在贞观元年经魏征推荐出任兵部员外郎,后来一路青云,到贞观六年已经升任中书侍郎,不久加授朝散大夫,出任太子右庶子。

对于这次任命,李世民很重视,特地把杜正伦召来语重心长的嘱咐了一番。大体意思说太子对于国家而言很重要,必须找出色的人辅佐,所以我就找到了你,我身边也需要你这样的人,这次是忍痛割舍让给了太子,这下你知道了这次任命的轻重了吧?

接受任命的杜正伦从此活跃在太子的身边。最初的几年,波澜不惊,太子表现不错,杜正伦表现也不错,李世民也很满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发生了变化。当时李承乾患有足疾,行动不便,经李世民批准,李承乾在痊愈之前不必朝谒,安心在太子宫静养。

在李承乾静养一段时间之后,李世民极为痛心的发现,以前那个乖孩子李承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远离君子亲近小人的问题青年。为此李世民专门把杜正伦召来深谈了一次,李世民说道:“我的儿子承乾行为不太检点,这不是小事。而且他身边都是一些小人,你给我仔细盯住了。要是他不听你的劝诫,你得来报告给我。”

李世民说这话是发自肺腑的,杜正伦听这话之后也是肝脑涂地,头脑发热的。结果头脑一发热,就干了一件错事,他居然把这些话一股脑的都告诉了李承乾。

其实杜正伦也是有苦衷的,作为太子左庶子的他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然而多次劝谏下来,他的话就成了一阵风,说完了,刮过了,在李承乾那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被逼急了的杜正伦这次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你再不老实,我告诉你爸去!”

地上祸你不惹,你偏去惹天上的祸,这下大嘴杜正伦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自觉委屈的李承乾给父亲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为自己极力辩解了一番,话里话外告诉李世民,你告诉杜正伦的话我都知道了,但是我不服,我很委屈。

接到儿子这样的上奏,李世民郁闷不已。本来想好好教育儿子,没想到杜正伦这个大嘴一张嘴就把自己给卖了,这不等于告诉太子自己不信任他吗?为人父者怎么能告诉儿子我不信任你呢?

郁闷中的李世民召来了杜正伦,责问他为什么泄露了自己的话,杜正伦对说:“开导太子,他根本听不进,所以只能拿皇上的话去吓唬太子。希望太子会感到害怕,然后改恶为善。”

完了,杜正伦居然把自己当成大灰狼吓唬太子,有这么当老师的吗?

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一挥手,杜正伦,你给我一边呆着去。

自此杜正伦长时间混迹于老少边穷地区,先后出任过谷州刺史、交州都督(都督府设在今越南河内),贞观十七年还因为与侯君集有关联流配驩州(今越南境内的荣市),直到唐高宗显庆年间才得以重新启用。



在杜正伦出入太子宫的同时,于志宁也活跃在太子宫,他也是李世民身边的红人。当李世民还在南征北战时,他就跟在李世民身边,与殷开山等人一起参赞军谋。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后他依然跟随,同时兼任文学馆学士。

贞观三年,于志宁升任中书侍郎(正四品),李世民依然恩宠有加。有一天李世民召集重臣内殿欢宴,宴席还没开始,李世民环视一周,忽然发现少了于志宁,于是就问道:“于志宁干什么去了?难道不知道有宴会吗?”这时有人提醒李世民:您召集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于志宁是正四品,所以没来。

原来如此,把这茬给忘了。

如果换作别的皇帝,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可偏偏他是李世民,历史上最会当皇帝的皇帝。李世民当即下令:按照宴席的标准给于志宁提前单开一桌。同时加授散骑常侍,从今以后他就是从三品了。等等,别忙着谢恩,话还没说完,同时委任你代理太子宫左庶子,明天就到太子宫报到。

什么是恩宠?恩宠就是请你白吃一顿大餐,然后吃完饭告诉你,你又升官了。

与委任杜正伦时相同,在于志宁上任太子左庶子之前,李世民也语重心长的交代了一番。李世民嘱咐于志宁一定要辅佐太子走正道,别让邪僻占据了他的内心,一定要用心辅佐太子,日后封赏皇帝自有安排。

带着皇帝的嘱咐,于志宁走进了太子宫。他的目标是将李承乾领上正道,遗憾的是,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不过,尽管李承乾不长进,但并不影响于志宁受到李世民的赏识,因为于志宁已经竭尽了全力。

为了教导李承乾,于志宁独自编撰《谏苑》二十卷,这二十卷《谏苑》编者于志宁一人,读者李承乾一人。在民国初年,也曾经出现过一份只供一个人阅读的报纸,编者袁克定(袁世凯长子)等数人,读者袁世凯一人。

与袁克定的报纸不同,于志宁劝诫李承乾向善,袁克定诱导袁世凯称帝。同样是给一个人看的读物,两者却判若云泥,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于志宁的专著没有感动李承乾,却感动了李承乾的父亲李世民。李世民闻之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贞观十四年,任命于志宁兼太子詹事(太子宫主管)。贞观十五年,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解职,不久起复本官,然而仍旧不断上表请求按照儒家传统为母亲守丧三年。

此时已经离不开于志宁的李世民只能夺情(不准官员为父母守丧),派出中书侍郎岑文本到于志宁家中传口谕说:“忠孝不可两全,我儿子需要人辅佐,你得回来帮他。”

谁都可以走,老于不能走。



不能走的于志宁并不孤独,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战友,这个人就是张玄素。

张玄素,素有清名,为官深得民心。隋朝末年,张玄素出任景城县户曹,适逢窦建德攻陷景城,张玄素不幸被俘,即将被窦建德砍头。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居然有数千老百姓痛哭流涕地为张玄素请命,甚至有人愿意替张玄素去死。

这是为什么呢?

为张玄素请命的老百姓说道:“这人很清廉,你今天要是把他杀了,就会自毁声誉。大王你想当皇帝,就得对他以礼相待,不能乱杀。”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口碑也高于一切奖杯,有老百姓如此为张玄素请命,窦建德立刻对张玄素刮目相看,当场将他释放,并且委任为治书侍御史。

然而窦建德的任命却遭到了张玄素的拒绝,理由是皇帝杨广在,忠臣不事二主。闻听此言,窦建德没有勉强,直到杨广身死江都的消息传来,窦建德才重新征召张玄素出任黄门侍郎,这一次张玄素应召。

窦建德被荡平之后,张玄素出任景城都督府录事参军,逐步有了不小的名声。这个声名也渐渐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等到李世民即位,张玄素得以征召,答对得体,当即被李世民委任为侍御史,不久升任给事中(御前监督官)。

升任给事中只是张玄素履历中的一小步,不久之后他就因为一次进谏深深打动了李世民。

贞观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李世民下令整修洛阳宫殿,以备巡视。在李世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次再简单不过的诏令,皇帝预备巡视,提前整修宫殿有什么不可以呢?然而偏偏就有人说不可以,这个人就是张玄素。

张玄素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劳民伤财,容易生变。张玄素的一番劝诫说的李世民浑身不自在,李世民问道:“你的意思是我跟炀帝、桀、纣王一样了?”张玄素说:“如果陛下还坚持仓促之间修复洛阳宫殿,那么结果会跟炀帝一样,天下大乱。”(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天下大乱”在别的皇帝听来或许只是危言耸听,然而在李世民听来却是逆耳忠言,因为他正是从天下大乱中走来,他明白天下大乱对王朝意味着什么。李世民叹息道:我不思量,遂至于此。当即下令停止修复洛阳宫殿,同时赏赐张玄素彩缎二百匹,以资鼓励。

在这之后,张玄素不断升迁,后升任太子少詹事,不久转任太子右庶子。在接下来的几年,他将一直在太子李承乾身边效力,他渴望与于志宁一起为李承乾保驾护航,然而最终却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贞观十三年,鉴于李承乾热衷游猎荒废学业,张玄素上书讽谏,对李承乾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导,其中一句十分经典,“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这句话值得历代太子铭记在心,只可惜李承乾太子依旧没把张玄素的上书当回事,同杜正伦和于志宁的话一样,它们都是风字辈的,一阵风而已。

屡战屡败,是结果,屡败屡战,是精神。现在张玄素对待李承乾也拿出了屡败屡战的精神,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之要说到你回心转意为止。此后不久,张玄素又上书了,讽谏的重点依然是游猎,这一次张玄素的话依然苦口婆心,依然用心良苦,然而这样的金玉良言在李承乾那里还是风字辈的,刮过了,天空了无痕。



写到现在,杜正伦、于志宁、张玄素一一亮相完毕。这三个人都是李世民为李承乾千挑万选的人才,倘若李承乾成器,三人得一人足矣。遗憾的是,李承乾偏偏不成器,三人纵使披肝沥胆,也改变不了最后的结局。

或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被李世民寄予厚望的李承乾会不成器呢?这就回到了我之前的提法: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二,李承乾遭遇了过早的成人化教育。

过早的成人化教育让李承乾懂得了父皇和大臣们对太子的要求,也知道他们所要求的道德标准。因此每次李承乾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宫臣有人进谏,李承乾就会先揣摩进谏人的心态,然后正襟危坐,做出一副虚心倾听的样子,时不时还要做出引咎自责的姿态。有李世民的遗传基因,再加上后天老师的教育,李承乾的智商和口才都是一流的,群臣在他面前一般都讨不到便宜,只能忙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