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如此,那些纳税人凭什么拖欠钱粮?!
不过,若是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却也不妥。
因为,拖欠的赋税是历年积累而来,若是强迫欠税立即补齐所有的拖欠钱粮,补不齐就没收家产,弄不好会引剧烈的社会动荡。因为,拖欠的钱粮都是历年积累而来。采取高压手段,大户或许能够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偿还拖欠赋税,但小户却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按朱之前的想法,小民小户在当地活不下去就移民。但永乐元年灾害不少,光赈灾以及安置灾民就耗费不少。如今国库不算充裕,一动不如一静,这种时候采取强硬措施又似乎不妥。
到底该怎么办呢?
心中的结没能解开,朱棣便漫无目的的在常州街头逛来逛去。
不知不觉,朱棣突然现侍卫们围成一道无形的墙把自己堵住了。
抬眼望去,原来,前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聚集了一大群人。大约担心皇上的安全吧,张辅便暗中指挥侍卫挡在了前面。
见皇上目视自己,张辅连忙答道:“打听过了,今天是常州知县开衙处置拖欠赋税的事情。县衙太小,所以顺应民意在县衙门口的空地上审案。百姓们都赶过来看热闹。”
朱棣一晒。
古代就是这样,大约是因为日常娱乐太少的缘故,百姓们竟然连观看打板子、砍头这种事情也兴致勃勃。
本待转身离开,但朱棣又突然想起昨天刚认识的那个陈小锋今天可能也会挨板子,于是心中一动,指着侍卫们说道:“让他们挤出一条路来,我要到最前面去看。
”
张辅顿时面露难色。
若是其他情况,别说是挤出一条路来,便是让张辅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他也不会眨一下眼。但问题如果让皇上挤在人群之中,万一生什么突事件有个差错,他便是有九条命
砍啊!
张辅正期期艾艾地不知怎么回复,却见杨荣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对朱说道:“老板,我在旁边的酒楼订了一个雅间,二楼,在那间房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县衙门前生的事情……”
朱棣用狐疑的目光看着杨荣,压低声音问道:“这种时候,能够看到知县审案的雅间还会空着?暴露朕的身份估计你不敢……你该不会是亮了自己的身份吧?”
“皇上请放心,微臣哪会做那种糊涂事呢?”杨荣也压低了声音嬉皮笑脸地答道:“那雅间确实已经有客人订了。不过,有钱能使鬼推磨,我可是足足花了两贯钱才让原先的客人让出位置的……两贯钱啊,微臣得整整喝六天西北风才攒得回来呢!”
见杨荣露出一副心疼无比的守财奴模样,朱棣不禁失笑。
杨荣的本俸虽说只有十贯,不过京官拿双俸,加上云骑尉岁禄八十五贯,合起来每个月是二十七贯,放到后世差不多相当于八千到一万虽说对于官员而言这种月薪也不算很高,但杨荣毕竟只有六品嘛。况且,杨荣是天子近臣,还时不时能够得到皇上的赏赐,因此无论如何也称不上贫困。此时杨荣装出这副模样,无非是逗朱棣一笑罢了。
当现常州知县准备审理拖欠案件时,朱棣的注意力就已经转移了,因此不象之前那么郁闷。现在被杨荣一逗乐,更是顿觉心爽气畅,种种窒闷、郁抑、忧煎、沮丧心绪一扫馨尽。
朱棣便转身朝酒楼走去。
伙计眼尖,见到杨荣后立即高唱一声:“楼上雅座请!”
侍卫众多,自然不能都跟着朱棣身边。纪纲领着一些人在酒楼外守着,马三保则带着一些人留在一楼大堂,装成散客的样子各自点菜。张辅和杨荣跟着朱棣进了雅间。
点完菜,合计六贯三百文铜钱相当于七品官员的月俸,其丰盛程度自然可想而知。茶博士沏上茶后不久,流水般端上菜来。这座雅间的位置确实是好,县衙门口那一大块地方看得是一清二楚。待朱棣话后,张辅和杨荣也坐上了桌子,一边吃一边朝楼下望着。
衙门口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无数如蚁的人有老有少有妇有幼,有的吵叫有的哭闹有的说笑,嗡嗡蝇蝇的议论声搅成一片。这些围观的人一边说话,一边对紧闭的衙门指指点点。
饭吃到一半,底下突然传来兴奋的鼓噪欢呼声,“林太爷升衙罗,噢嗬……”
朱棣探头望去,果然衙门已经大开,衙役们手执黑红水火棍都一字站在衙外,正在推着向前涌动的人群,呼喝着虚打。不多时,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着青袍团领衫、腰间束着素银带的七品官员跨出了县衙门槛。
这名知县中等个子偏瘦,但他的眼神凌厉,只是随随便便地站在那里向下扫视,滚腾翻闹的人声便由近及远便安静下来。
“父老乡亲们,”林知县扬声说道:“大家喜欢看拖欠赋税的案子,我林某人顺从民意,在这里立地断案!”
“拖欠赋税的粮长以及典史里正,都来了么?”
一旁的衙胥赶紧说道:“回明府大人,都在签押房侍候着呢!”
“带上来!”
不多时,一群人便被带了上来。林知县并不自己做决定,而是向身旁的吏员咨询意见。
在一旁的吏员的指点下,先是验明了正身,然后林知县便例行公事地询问欠税人现在是否能够补足欠税。答案惊人的一致:不能。
这时,其中一个吏员又建议知县下令杖责那些欠税。
围观群众全都屏息吸气,全神贯注地盯着衙役们实施肉刑,整个场子里除了偶尔几声小孩的哭闹之外,便只剩下“噼里啪啦”的板子声和挨打鬼哭狼嚎的喊叫声。
见林知县没能识破粮长们拖税欠税的手段,朱棣冷哼一声。
“某事宜行,却被吏员阻止;某事宜止,却听从吏员建议实施,如此无能……”
杨荣盯着朱棣,眼中满是古怪的神情。
朱棣察觉有异,往杨荣望去,见杨荣不自然地将视线挪开了,心中不免有种不祥的感觉。
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皇帝就并不掌握低品官员的任命权了。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七品以下以及不入流的官员就不说了,仅仅知县就有一千多个。开国皇帝除外,后世的皇帝都是生长于深宫内院之中,认识的人有限。若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知县,那多半只能闭着眼睛瞎点了。所以,低品官员一般都是吏部提供名单,内阁讨论确认,然后交由皇帝盖章即可。
明太祖和明成祖由于精力充沛,因此还偶尔直接任命低品官员,但数量也不多仅知县的职位就有一千多,皇帝就算认识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对他们都非常了解。
朱棣仔细回忆着,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名。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节更多,!
第三卷 第八章 能员
知县……常州……林海!
这时,林海的资料浮现在朱棣的脑海里。
林海,字原古人一般都是双字,单字极为罕见,朱棣见少识寡,只知道屈原也是单字。林海是大地主的庶子,因师从法家而不屑于死读四书五经,因此没能考上功名。好在家族在当地颇有势力,一番运作之下,好歹成了一名吏员。在当地县衙任掾时,职内事务,处理快捷,深得知县的赏识,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明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选与任用,推行三途并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永乐元年时,林海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
明初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进士监生当官,荐举当官,吏员当官。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荐举当官和吏员当官的路基本上被堵死,只剩下进士监生当官一种途径。
荐举当官的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但朱棣规定了“告无罪”制度,因此通过贿赂而获得“荐举”的难度大增。为了保证荐举制度有效,还可以规定被荐举无能或犯法则荐举连坐。当然,连坐的规定不能太苛刻汉武帝诏令郡国贡举贤才,由于选令过于苛刻,竟造成各郡未荐一人。可见,察举法规过严或过宽都不行。所以朱准备这样规定:被荐举而为官,未曾升官前失职,则荐举连坐;若被荐举升官后失职,则考察提拔连坐。这条规定容易导致被荐举仕途艰难,但朱棣对此并不是很在乎。既要保留荐举这条路,又要尽量减少,还要保证被荐举仕途顺利……世间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
相比之下,朱棣更反对吏员升官的路被堵死。
应当说,科举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选拔制度,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甚至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明。但如果将科举考试神化,则又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在朱棣看来,最佳的办法是以科举制度为主,然后将“荐举制度”以及“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作为有力补充。
吏员当官的正式说法应该是“吏员考满迁转制度”,是指吏员三年一考核,“一考满迁转”、“二考满办事”和“三考满出身”。也就是说,如果吏期任满九年,每次考核都能考满,那么这名吏员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这种制度在明初执行得还不错,可惜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科举制的日臻完善,“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便逐渐名存实亡了。
吏“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也不能考进士。
由于明朝吏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而中后期又极难得以通过磨勘考满而出仕,这不仅埋没了大量人才,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