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宋好屠夫 >

第269章

大宋好屠夫-第269章

小说: 大宋好屠夫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风不晓分离难
  念得细雨无日夜
  有心何安?
  点桂香几番
  数日阑珊
  只待来年月再圆
  又等香风无声寐
  再见可难?”
  郑智词罢,赵佶摇头晃脑片刻,出言道:“好一曲《浪淘沙》,月圆夜,秋意浓,西风紧,敢死之心,流连之意,英雄也有儿女情。好曲,烦请李大家了。”
  赵佶自然喜欢这种缠缠绵绵的儿女情长。这首《浪淘沙》,通篇并没有去描写战阵,但是战阵隐隐都在背景之中,在一个感受之中,有了这个背景,才有那句“再见可难”。手法也有几分高明。
  李师师听得自是感动,文艺女青年其实就需要这种感觉。活在这个时代,女人终究是附属品,特别是文人大家,从王安石到苏轼,都能把自己的小妾随意便送人的。
  作为李师师这么个出身,跟定了一个人,其实别无所求,安稳的主要的,安稳之中,能有这样一点点心灵上的安慰,已然就是享受中的奢侈了。
  琴音调好,叮咚之间自然还是那般风味。李师师唱着这首郑智写给自己的词作,自然更有感情,感情从音符而出,也更能影响旁人,无形之中又为这首词曲增色不少。
  一曲而罢,赵佶连连鼓掌,随后笑道:“此词上佳,不得绝佳,郑将军可还有大作?”
  “还请陛下再出题。”郑智脑中,大作是有,但是也要有个应景,才能不显突兀,这也是郑智让赵佶出题的原因,若是让郑智自己发挥,郑智当真不知道此时该去表达个什么感觉。
  不久之后,一袖也出来了,虽然身体不适,留不得赵佶过夜,但是出来陪坐,自是无妨,也是该有的礼数。
  一袖出来之后,李师师便是乐音之中,都有了些许欢快,虽然场合并不能促膝长谈,但是氛围对于李师师来说,自然是极为欢快的。
  赵佶自然也有词作,秦桧也多有发挥,但是这王黼却是迟迟不出作品。倒是让郑智有些惊讶,按理说这大宋官场,一个御史中丞,必然是文采斐然之辈。却是这王黼憋了许久,憋不出几句像样的词句,郑智再看王黼,不免又看低几分。
  却是郑智不知,王黼虽然也是进士及第,但是史书评之:“为人美风姿,目睛如金,有口辩,才疏隽而寡学术,然多智善佞。”
  便是长得俊美,眼睛漂亮有神,善于口才辩论,才疏学浅,有智慧,但是智慧都用在了谄媚之道。
  这样一番评语,正是印证了赵佶用人的喜好,一种就是长得漂亮的,一种就是蔡京这种有才的书法大家。
  往深处说,赵佶用人,还是以审美为标准。不论是人长得漂亮,还是字写得漂亮,皆是审美。
  觥筹交错之间,几人慢慢微醺,也开始摇头晃脑,郑智这般身板,酒量自然比其余几人要好上一筹,状态倒是比几人好上不少。
  赵佶也尽了兴致,对于郑智也算满意,酒酣之时,自然也不谈什么孔孟,以玩乐为主。倒是解了郑智可能会出现的尴尬。
  只听赵佶开口又道:“郑将军此番剿贼大胜,不若把战阵沙场的事情拿来说说如何?”
  郑智闻言,脑中一转,开口便道:“此番剿贼,众将士众志成城,奋勇当先,却是也胜得有些侥幸,捷报之中,陛下也得知其中许多细节,贼势之大,动则五七万人马来去纵横,幸好此次童枢密准备得妥当,开战时机也是正好。若是再与贼人几月半年整兵备武,再想胜之,必是难上加难。”
  赵佶听言,眉头慢慢皱起,问道:“郑将军倒是实在,旁人作战,败了也说胜了。郑将军胜了却说侥幸。可见贼人之势何其大,山匪之患,如何变成如此大患,其中道理,郑将军可能说道一二?”
  赵佶也是想不通,头前接到的禀报,都说是梁山之贼,梁山梁山,不过就是山贼的意思。高俅出征之时,更是信誓旦旦。如今忽然这山贼势力就超乎想象了,赵佶哪里能想得通。
  “回陛下,梁山之贼,非山匪小患也。宋江其人,善于收拢人心,笼络无数愚昧之民,晁盖更是早早就于水泊梁山之上蛰伏,经营多年,早已成势,只是旁人皆不知晓。高太尉一战,梁山大胜之后,声名大噪。北方几路州府之强人,皆往梁山苟合,如此才迅速成得大势。还有一事重大,微臣并未在捷报中提起,本想大殿之上面见圣上时面呈御览,此时便与陛下先看。”郑智说完,便伸手到怀中去拿什么东西。
  赵佶听得郑智言语,心中更是沉重,虽然事情已经了结,却是还能从郑智口中感受到一种不安全感。
  再看郑智掏出来的东西,正是一封书信,这书信便是郑智下午刚刚写好的军事计划,也就是童贯让郑智伪造的那一份军事计划。此时给赵佶,时机实在是好,还容得郑智有机会为此事前后铺垫。当真是帮了童贯一个天大的忙。
  赵佶面色微沉接过书信,展开之后,洋洋洒洒好几页纸。赵佶展开便读,越读越是心惊。
  梁山胜得一仗,杀得高俅之后,随即便计划要进攻大名府,过得大名府也就直通汴梁了。
  赵佶看完,默不作声。只递给身边王黼去看,王黼接过,读得眉头大皱,这份计划若是成型,此时汴梁之外,只怕就是十万贼兵围城了。大宋一百多年,何曾有过这样的事情。
  郑智看得两人表情,松得一口气,童贯之托,已然成功。
  “郑将军,明日上朝之时,你到大殿等候,退朝之后朕有话问你。”赵佶与王黼对视一眼,随即说道。
  “是!”郑智拱手答道。
  赵佶随即站起身来,只道:“今夜就此作罢,且先回去。”
  说完赵佶起身就走,哪里还有作乐的心思。这封书信,显然在赵佶这个从小都没有感受过威胁的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童贯对这赵佶,果然了若指掌,童贯攻心之法,显然已经奏效。
  郑智起身相送,越发佩服起了童贯。争权夺利,其中牵涉的方方面面也超乎了郑智的想象,此时郑智,当真就是一个学生一般在见识与学习。
  临了出门,王黼还回头看得一眼郑智。心中也在分析前后,显然是王黼也看得出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只是一时之间还没有看到头绪。
  赵佶一走,郑智回头与李师师说道:“师师,你且在此与王妈妈、一袖大家叙叙旧,我出门一趟,晚些时候过来接你。”
  李师师自然知道郑智是有急事,忙起身来送,王妈妈与一袖自然跟随,礼节周到。
  郑智带着汉子们出门,直奔童贯府邸而去。今夜之事,必然要与童贯禀报一番,好让童贯谋划得更加妥当。


第三百六十章 南方起大贼
  汴梁城门,天黑之时,早已关闭。喜欢就上。。若是没有殿前司加盖大印的命令,便不可能在天亮之前再打开。
  却是这天黑不久,几骑从南方飞奔而来,到得城下,往城门之上大呼:“南方紧急军情,速开城门以报枢密院。”
  站值之兵听得城下呼喊,探出头来看不真切,又扔火把到城门之下,果真几个军汉,开口道:“稍后片刻,我去请指挥使。”
  过得许久,一个不着甲胄的汉子穿着睡衣到得城头,左右看得几眼,开口问道:“哪里来的军情?”
  这汉子显然就是那士卒口中的指挥使,此时在城楼之内值守。问出此言,显然是心中还有疑惑,军情多从北地来,不论是西北还是正北。却是这南方,不知多少年没有这般夜里要紧急入城传递军情的事情了。
  只听城门之下那人急忙道:“睦州军情,不可多问,快快开门以呈枢密院,事关重大,不得拖延,否则降罪下来,你我皆担待不起。”
  这指挥使听得话语,当真也是煞有其事,只道:“没有殿前司军令,城门不得开,且用吊篮把文书递上来,我差人转交枢密院。”
  城下那人听言,也是无法,只得嘱咐道:“一定呈于童枢密当面,兹事体大,但有差池,你我皆是人头不保,一定马上呈到童相公处。”
  这指挥使听得这番连连嘱咐的话语,心中也重视了起来,等到放下去的吊篮再提上来,拿过篮中书信,翻转一看,果真火漆印泥皆在,大小官私印鉴齐备,心中大惊,哪里还不知南方当真起了战事。
  这指挥使急忙往城下而去,打马直奔童贯府邸。
  郑智此时已然就在童贯府中,正在禀报今夜之事,偶遇皇帝赵佶,当真是给童贯帮了大忙。
  书房之中,只听童贯说道:“好,有今日这番偶遇,让你当面与官家谈论此事,比殿前禀报更来得直接,官家听你话语之后,那般着急先走,心中必然是不太平的,如此甚好。”
  郑智此时也知道童贯攻心之策,便是要营造一种不安定的氛围,间接影响皇帝赵佶对于殿前司太尉人选的定夺。
  百年汴梁,平稳发展,从来不受外地威胁,所以这殿前司,多是皇帝心腹之人,更多是文官把持,武人几乎从来不能指染。这也是东京禁军武备废弛的重要原因,如今童贯便要改变此事,要把这殿前司也掌握在手。
  东京禁军还是有些精锐的,这些精锐不在于士卒,而在与这些将门之后,这些教头武官,士卒虽然多不操练,但是东京禁军里自然有许多人才。从王进林冲,到杨志,甚至到金枪手徐宁,皆是东京禁军里的人物,大多都是家学传承,祖辈都是随太祖征战沙场的良将。皇宫内卫也还多有好手。
  再一个便是这东京禁军,比之地方禁军更加有钱,粮饷更加充足,军械司库中,虽然多有亏空,但还是有不少存下来的好货。
  这些才是童贯向掌控殿前司的重要原因。一切为了战争服务,也许也一切为了童贯那个王爷梦服务,为童贯名垂青史服务。谁叫赵家先辈有言:收复燕云者,封王!
  “恩相,官家让我明日上殿等候召见,不知会谈何事?”郑智如今与童贯便在一条船上,能帮童贯争权夺利,自然不在话下。要见皇帝,也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