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崇祯末年-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局。看到罗洛浑等人吸引王六和李笑天远离车阵,田羽就明白了对方的打算,对方地兵力田羽估计了一下,大概也就是一万人出头。而李笑天、王六的兵力也是一万,不过田羽对王六和李笑天很有自信,一万对一万,实力相当,那就看谁更能坚持,谁更勇猛了。
这次两万骑兵对阵。可能是大明和鞑子自开战以来的第一次,以往都是鞑子对车阵,或者攻打城池,明军很少野战与鞑子争锋,辽东、辽西的明军像来不敢和鞑子针尖对麦芒采取骑兵野战。当然这也和萨尔浒等数次野战,明朝都输给了鞑子有关。
这场骑兵对战足足持续了有一个多时辰,仍然是旗鼓相当的样子。王守仁那边地战役早就结束,皇太极听说罗洛浑这边和山东镇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骑兵野战。马上带着代善等一众两红旗将领赶到江边,登上高处,隔江观看双方骑兵大战。
鞑子骑兵胜在骑术精良,而山东镇骑兵胜在甲胄精良。各有长处,打得难解难分,到了现在这个份上已经不是谁的骑术更好,谁的甲胄更坚,而是看谁能够更能坚持。就是长于弓马的皇太极和代善等两红旗将领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凶险的骑兵对攻,一时间心驰神摇,鸦雀无声,众人都被眼前地骑兵对战吸引住了。尤其是代善,手中更是捏着一把汗。这场战役的胜负。可是关系到罗洛浑以后的发展,关系到两红旗在皇太极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代善心中默默为罗洛浑在祈祷。
战斗又持续了近三炷香的功夫。仍呈现胶着状态,不过随着王守仁带着“仁”字营骑兵。还有柳琳的朝鲜骑兵赶到,战争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山东镇一边。皇太极看到“仁”字营的第一时间就发出了撤退地命令,罗洛浑、布丹、布善三人虽然已经被山东镇勾起了火,但是一是有皇太极的命令,二是山东镇又有近万的骑兵赶到,不敢再打,开始撤退。但是双方已经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罗洛浑等人想撤退已经不是很容易,皇太极那边也派出了援军渡江相助。田羽看到皇太极有了撤军的意思,也就不再相逼,就坡下驴地发出撤回来的命令。
这一战,双方的损失都很大,加上罗洛浑渡江时候损失的一千人,罗洛浑军一共亡一千七百五十一人,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田羽的山东镇亡一千三百二十九人,伤者同样很多。按照伤亡的比例,山东镇略微占了上风,不过优势并不是很大。而山东镇之所以能够占了上风,多数都是托福于双方的第一次接触,后边的骑兵对战,双方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要是详细的算起来,还是鞑子稍稍占了上风,不过这个上风可能要计算到了个位数,因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回到两红旗地大营,皇太极不觉心中非常压抑,八旗骑兵地实力皇太极最清楚不过,山东镇竟然能和自己的骑兵打了个平手,着实让皇太极有些接受不了。大清国立国之本就是弓马骑射,这些年来和大明开战,野战可以说无往不利,现在大明地骑兵竟然追上了八旗骑兵的战力,能不让皇太极忧心吗。而且王守仁展示地战术也让皇太极心悸不已,回到营中他想了很多办法,仍然没有把握能够破掉王守仁的战术,有了这一股大军驻扎在自己的腹背,皇太极觉得自己将永无宁日。
唯一让皇太极赶到欣慰的就是罗洛浑的表现,虽然回来后,罗洛浑将自己一开始的失误原本的说了出来,请皇太极治罪,但是皇太极看到他满身的伤口,心不由一软,原谅了罗洛浑开始的愚蠢,并且亲自送药给罗洛浑,以示爱将之心。不过经过这一战,罗洛浑也表现出来惊人的勇气,身披十创,却连杀十数名大明骑兵,这份勇猛获得了两红旗将领的认可,也算稳固了旗主之位。
这次出兵一败一平手,可能唯一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不少明军的甲胄,有骑兵甲胄。也有步兵甲胄,不过步兵甲胄只得了两副,而且为了得到步兵甲胄还损失了很多精锐。令皇太极赶到遗憾的就是没有得到对方的盾牌,虽然代善派出最勇猛的骑兵,还是无功而返。你想山东镇的铁盾都是百块拼成一起。代善地骑兵虽然杀散了持盾的步兵,但是也无法拿走长达六十米的铁墙,有人想拆开来,但是因为不熟悉,没有找到拆盾的机关。如果再多给他们点时间,恐怕就能让他们弄回来铁盾了。只是王守仁的骑兵实在是太快了,刚刚杀散步兵,骑兵就冲了过来,根本没有时间拆盾。皇太极将几副完整地甲胄让手下穿了起来,然后试验防御能力,果然二百步骑射根本就奈何不了这种板甲,即便是近射,除非是如布善一流的勇士。开得了三石硬弓,才勉强能够射穿甲胄,普通士兵射出的箭也就留下个白色的印痕。皇太极连夜将获得的甲胄送往了盛京,交付工部。寻找工匠仿制、打造,本来皇太极还想着用这种防御力超强的甲胄武装八旗勇士,但是鞑子工部遍寻国内能工巧匠,也没有仿制出这种板甲,不少工匠看到第一眼,就觉得这个甲胄不是人工可以制成地,有一个有名的工匠虽然制作出来了仿制品,质量差不多,却着实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按照这个速度。要装备高达十多万人的大军,不知道是哪个猴年马月了。皇太极听说以后。不由大怒:“不是人工制成的,难道这些甲胄是田羽变出来的?”。虽然皇太极大发雷霆,但是这个仿制的事情还是撂了下来,不少人暗中猜测是不是上天来帮助田羽,弄来了这批人工不能打造的甲胄,当然这也和当时地鞑子地处一隅,没有接触先进的机械技术有关。鞑子仿制歌德甲不成功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皇太极在镇江堡又呆了几天,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解决田羽的问题,不过山东镇表现出来的战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连皇太极也认为光凭着两红旗根本就无法歼灭山东镇,皇太极觉得将八旗全部齐集朝鲜,说不准还有歼灭田羽地可能性,但是现在攻打锦州已经是箭在弦上,如果放弃攻打锦州,转而攻打朝鲜,那准备起来又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而且还会丧失攻打锦州的良机,万一明年大明获得丰收呢,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轻易再来的道理,皇太极时明白的。因此这几天,皇太极愁坏了,头上又多出来不少白发,望着几天就苍老了许多的皇太极,代善也有些心疼,派人送来了上好的长白山野参。代善琢磨了几天,终于下定决心,找到皇太极,皇太极正在翻看地图,见到代善来了,忙说:“快坐,快坐。朕正要派人去寻你呢。”
“不知陛下所招何事。”
皇太极叹了一口气,站起来走了几圈,然后说:“锦州之战已经准备了这么久,不能不打,因此朕找你来是希望……”
“陛下,你不说我也知道,你放心,只要有两红旗在,就不会叫山东镇侵大清寸土。”
皇太极见代善如此说,满意的点了点头:“只要两红旗能够阻挡田羽一年,不,半年,朕就有信心拿下锦州,打败洪承畴。”
“请陛下放心,只要有两红旗在,他田羽绝对进不了大清寸步。”
“好,有礼亲王在此,朕就不必担心了。过几天,我让户部的拨些款项,将镇江堡修一下,就让镇江堡成为咱们大清的宁锦防线。”
听到皇太极如此一说,代善更有信心,忙说:“陛下所虑极是,我一直担心镇江堡和宽甸一带城池年久失修,不能作为阻挡山东镇地要塞,只要修好镇江堡,何虑田羽。”
皇太极和代善正在为山东镇这根插在腹背地钉子而苦恼的时候,不想却是大明地崇祯皇帝帮了他们一把,崇祯皇帝下旨将山东镇调回国内。而国内的形势正如田羽所料,杨嗣昌督师剿寇地胜利如昙花一现,玛瑙山战役后,形势几乎急转几下。身为督师的杨嗣昌在玛瑙山战役后,掩不住洋洋得意的心情,多次上疏崇祯,擒张献忠指日可待,而给其他官僚的信函中,更是将自己的战果夸大了十倍,毫不掩饰自己的功劳,同时多次表达出擒张献忠易如反掌的想法。杨嗣昌的乐观没有给战场带来福气,反而同他的预想相反,张献忠没有被官军击垮,在崎岖的山区度过了难关,队伍再次壮大。张献忠之所以能够度过难关,其原因共有三点,第一,即便是遭遇了重大的打击,追随张献忠的骨干力量重来没有悲观失望,反而更加团结在张献忠周围。第二,杨嗣昌属下将军的兵军纪甚至不如流寇,致使山区的百姓倒向了张献忠部,他们不但拿出食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大力支持张献忠部,而且对封锁流寇的动向,帮助张献忠打探官军的行踪。第三,统治阶级的矛盾激化,使他们不能同心协力剿灭流寇。杨嗣昌因平贼将军一事得罪了左良玉和贺人龙,杨嗣昌心地偏狭和行事笨拙,大将没有换成,反而弄成两面不讨好,便他操纵的这部剿寇机器,愈来愈运转不灵了。张献忠充分地利用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率领部众偃旗息鼓从山间小路返回湖北兴山、房县地区。回到房县地区的张献忠在白羊山与曹操合营一处,两人商议过后,觉得只有进川才能摆脱如影随形的各路官军,有所出路,于是两营开始进军四川。
杨嗣昌飞檄川军方国安部,让他们进抵大昌,迎头痛击张献忠和曹操两股流寇,没有想到方国安部由于前任总兵罗尚文“虚冒剥削”,以致士兵“衣甲器械蓝缕朽蔽,全不堪战”,坐视流寇四处为祸。而李自成率领一千多义军进了河南,当时河南正是流亡满道,骼盈野。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联合了河南的义军和大小杆子,不出一月就复当年之盛,兵力达到了数万之众,虽然这些流寇的战力有限,但是人数众多,河南巡抚李仙风、副将陈永盛连上数疏请崇祯派遣援军。崇祯接到李仙风、陈永盛的疏本以后,大为着急,李自成这股流寇,一直是崇祯的心腹大患,现在东山再起,崇祯极为重视,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但是崇祯心中却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