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事情太多,水泥他们一时半会顾不上,但这个东西并不像盐铁酒一样需要朝廷管控,完全可以由民间自行生产嘛。就算不去筑造河堤,老百姓自己家里盖房也用得上,需求量很大,光靠朝廷也不现实。您看这样办成不成,找几家当地的商户,我来和他们合资成立水泥作坊。我出技术他们出资金,生产出来的水泥,率先供给大人您的河堤使用,等河堤修完,水泥才能随意买卖,如何?”这才是洪涛的最终目的,他想在明州也下个蛆。光忽悠海商已经满足不了他了,他要进一步向南宋社会里渗透,尽可能多的下蛆,把南宋这个高度发达的封建王朝身上的烂肉蛀蚀得千疮百孔,挖脏根才能出新枝嘛。
为什么要选明州为突破口呢?很简单,自古以来,江浙商人就以头脑灵活、经营大胆而著称,他们一生下来就带着经商的基因,和他们聊买卖更轻松。而且江浙一带手工业非常发达,比广州、泉州还发达。另外这里河流密布、交通发达,投资建设水泥作坊,交通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否则生产出来运不出去,那不是白搭了。如果说广州、泉州可以影响本州本府本路的话,从江浙入手,影响力会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覆盖整个长江流域,辐射面积大很多倍。
“此事可办!只是某初来明州时间不长,对本地商户还不太熟悉,此事还得请通判大人来一起商议才好,不知先生意下如何?”吴潜可没这么多鬼心眼子,听了洪涛的提议,略微思考了一下,觉得并没什么不妥。除了朝廷明令禁止私营的产业之外,其它所有行业都可以自行开办,只要正常交税,朝廷就管不着,这件事儿即使洪涛不和自己说,也一样能办起来。现在洪涛先和自己打了招呼,这是人家仁义啊,不求多赚钱,一心只为黎民着想,自己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现在吴潜越看洪涛越顺眼,如果不是因为洪涛是个外国人,他都有心把洪涛请到自己府上去好好招待几日。
吴潜走了,乐颠颠的走了,怀里抱着三条大帆船模型走了。那是竹叶青牌香水的包装盒,是洪涛送给吴潜和家人的礼物。临走,两个人还约好三天后还在船上见面,到时候吴潜会带着更多明州官员和商户来,专门就水泥作坊的问题展开座谈会,务求尽快把这件事儿落到实处。
有什么样的将领就有什么样的兵!同理,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吴潜是个实干家,他带来的那些当地官员也都跟着变成实干家了,就连那位姓孙的通判大人也都把监察之事放到了第二位,一同帮着吴潜和洪涛琢磨水泥作坊的事情。通判这个官职很有意思,他名义上是二把手,但却死死的控制住了一把手的权利。这个职务代表着中央政府,地方大员身边都有一个通判,没有通判的同意,很多政令是下发不了的,而且地方大员对通判没有管辖权,更不能随意撤换。
孙通判就是明州本地人,还是台谏出身,假如吴潜和洪涛要弄别的玩意,他说不定真的会从中作梗,大宋的谏官都属于鸡蛋里挑骨头的存在,没一个好说话的。不过这次孙通判一句废话都没说,比吴潜还卖力气,原因很简单,他从小就受尽了海水倒灌的苦,建设、造福他家乡的事情,如果他再敢说三道四、推五阻六的,不用吴潜去弹劾,家乡父老就能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要建水泥作坊,必须先找到合适的石灰岩,先把石灰岩烧成生石灰,然后再按照洪涛提供的配方,把几种原料充分研磨、过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就能得出一种灰白色的粉末,也就是水泥。这种水泥和后世的硅酸盐水泥不同,它的耐腐蚀性很高但强度略低,一般只有300号左右,最高也超不过400号,养护期也略长。不过它也有优点,就是制作相对简单的多,如果能在研磨技术上提高一些,强度还能加强。
洪涛为啥不去弄后世的硅酸盐水泥、也就是波特兰水泥?因为他不会玩立窑,想烧硅酸盐水泥,必须有立窑,那玩意洪涛见过,但也只是见过而已,内部啥摸样、如何建造、如何工作都不清楚。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想烧硅酸盐水泥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不是把石头扔进炉子里煅烧一定时间,拿出来研磨成粉末就是硅酸盐水泥。从选料、生料、熟料、研磨各个环节上都要进行成分控制,否则烧出来的玩意不一定就是硅酸盐水泥。在没有化学制剂的情况下,洪涛既没地方去找饱含硅酸盐的矿物质,又无法确保每道工序的成分稳定,所以硅酸盐水泥他根本就没奢望。
目前这种简易的混合水泥他觉得最适合此时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生石灰从东汉末年就被中国人弄明白了,石灰窑大宋本身就有。第二种原料就是废砖、陶器、瓷器碎片、铁渣,这些玩意也不难找,而且数量很庞大,算是废物利用了。第三种原料叫熟石膏,这东西在大宋也不是新鲜玩意,专门有石膏矿,挖出来的就是二水石膏,经过煅烧之后就是半水石膏,也就是熟石膏。
第一百七十五章英雄归来
就这么简单,把废料渣、生石灰、熟石膏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仔细研磨,就是混合水泥了。必须是,因为洪涛上上辈子弄过这个东西,准确的说不是他弄的,而是他那个下放工厂劳动的老爹。当时姥姥家里要盖个小房子,没地方找水泥,本打算用黄泥、生石灰混上麻来盖房。老爹一听,不成!像这种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他怎么能轻易放过呢,而且还是拍老丈人马匹的机会,于是他就大显身手的一番,硬生生把一堆废物变成了这种混合水泥。在制作过程中没闲着,还手把手的教授给了当时才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洪涛,再传授知识给儿子的问题上,洪涛的老爹是一丝不苟的,走在马路上看到蚂蚁打架,都得给洪涛出一道思考题。
事实证明这玩意确实是水泥,挺好用,洪涛都上大学了,那间小房子才拆了重建,结果水泥铺设的地面依旧结实。只是这东西有个天敌,就是温度,一定不能在冬天弄,温度一低它就成渣渣了,到处裂缝。明州地处江南,基本不用考虑低温问题,用这种简易的混合水泥正合适。
其实金河湾的水泥已经很接近后世的波特兰水泥了,比这种混合水泥在强度、凝结速度上高很多,只是抗酸碱能力不如混合水泥。但金河湾的水泥无法推广,因为大宋境内好像找不到活火山,也没地方弄火山灰去。因地制宜嘛,大宋遍地都有石灰岩,还有充足的劳动力去开矿、烧生石灰。最好的不见得就是最合适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没必要去追求过高,适用就好。
有了政府支持、有了成熟的技术、还有了稳定的销路,现在还缺一样儿,就是资金!其实有了前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已经在大宋海商圈子里逐渐成为神话的洪董事长当背书,资金不用找,它们自己就会蹦出来,拦都拦不住。
“某从来没见到过商人会如此慷慨,不知先生是否用了什么法术?”当水泥作坊的股权被通判大人带来的几位本地商人瞬间抢光,还吵吵着要弄第二个作坊扩大生产时,吴潜的世界观又被颠覆了。他想不明白为啥平时一说支援州府、建设家乡,那些一个个的比着赛的哭穷的商人到了洪涛这里,聊了没有一个时辰,就又变成了热心公益的大善人了呢?比着赛的从自家往外掏钱,好像掏慢了、掏少了就不是人一样。
“慷慨?……吴大人应该是想岔了,把他们想成善人了吧?哈哈哈哈哈……大人啊,您以后记住一个原则,只要是商人变得慷慨了,那他们就一定有钱赚。不见得是马上赚钱,获得利益的时间说不定是在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但一定是有利可图,没有第二种原因。”洪涛觉得吴潜也好、文南也好,有时候都非常的天真,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他们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和自己比起来,他们真的像天使。
“不知水泥有何利可图?作坊还没建好,他们就已经为河堤捐出十万斤了……”吴潜还是不太信洪涛的话,或者说他还不愿意把这些商人想得那么龌龊,毕竟人家刚给自己的河堤工程捐钱捐物,总不能转脸就骂娘吧。
“十万斤?也就是吴大人您心地纯善,要是换成我,张嘴就是百万斤起步,否则就不用他们的水泥!水泥、水泥!叫得再好听也就是用火烧过的泥土而已,十万斤,听着多,其实就那么一小撮而已。我刚才说过了,朝廷很快就要对边关进行修缮,一座坚城至少也得用百万斤。边关有多少城池?五十座不止吧?您算算,这里面的利益有多大,现在您知道他们为什么哭着喊着要开第二座水泥作坊了吧?他们怕被别人抢了先手,不能把水泥卖给朝廷去修边城。另外我刚才已经向他们下了一个百万斤的订单,作坊还没建好呢,大订单就来了,即使没有朝廷大宗采购,他们也不会赔。羊毛全出在羊身上!吴大人,您就是那只羊,他们都磨快了剪子,正准备从您身上往下剪羊毛呢。”大宋官员其实已经算很懂经济学的了,否则他们也弄不出那么多超时代的经济手段,可惜真到了做买卖谈判上,像吴潜这种实干型的官员还是不灵,让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呢。
“……只要能为百姓造福、为朝廷分忧,某甘愿当这只羊!如果都不让他们剪,下次恐怕就没人愿意揽这种活儿了吧?”吴潜听了洪涛的解释,应该是明白了,不过他没和洪涛一起挤兑那些商人的奸猾,反倒坦然了起来,甚至还有点得意,为他自己能当上被人剪羊毛的羊而得意。
“吴大人所说极是……商人的天性就应该是赚钱、官员的天性就应该是为民造福,在这一点上,我不如您想的清楚。水泥作坊的事情基本也就定了,后面的具体工作我会安排合适的人去跟进,您放心,一天都不会耽误,能多快就多快。另外我以个人名义,捐给明州府衙五艘槽船,以后您去修建河堤,没有船是万万不能的。别推辞,这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