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武大郎新传 >

第412章

武大郎新传-第412章

小说: 武大郎新传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师成走下去接过朱勉的奏章呈给赵佶,赵佶拿到奏章后也没看,而是直接问了起来。

    “朱卿以为该加多少商税为宜呢?”

    赵佶是个雅人,向来对金钱完全不在乎,甚至毫无概念。

    “臣以为………”

    朱勉左右看了看百官,微不可察的朝武植那边阴冷的笑了下,继续道:“臣以为如今的商税三十征一实在是太低了,应该提高到盈十征一。”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哗然,税率每升降一点都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就拿农业税来说,自千年之前始皇帝一统六国后,农业税率基本就没怎么变过,但凡盛世必减税,但凡加税必激民变,这点所有士大夫都心如明镜。

    商业税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面虽然不如农业税那么重要,但是宋朝这会商业税收已经超过农业税收,成为大宋国库主要的收入来源,也变的十分重要了。

    所以,商业税率变动,百官们还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的,现在一听朱勉一开口就要提升三倍的税率,这难免让他们惊讶不已。

    朝堂上只有龙椅上的赵佶和堂下的武植面色依旧波澜不惊。赵佶是因为对这种事情不在意,而武植则是暗暗冷笑了一下,他当朱勉多心黑呢,原来不过尔尔。

    “众卿以为如何?”赵佶懒散的问了一句。

    赵佶的昏庸只是在任用奸臣以及个人享乐方面,对于国事,他还是懂得处理的。

    “臣以为万万不可!”

    慕容彦达身为户部尚书,自然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

    “如今我大宋商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尚处幼苗期,应当加以放任保护,加以重税无异于杀鸡取卵,只能毁掉商业之繁荣!”顿了下,慕容彦达继续道:“何况,税率虽然是死的,但却是跟着商业走的,商业越蓬勃发展,税收就会随之水涨船高,国库也会越充盈,不必抬高赋税!”

    “国舅此言差矣,我大宋国税自几十年之前商税就已经高于农税了,商业已经兴盛几十年之久,如何还是幼苗?”朱勉显然是有备而来,反驳道:“如今我大宋国库虽然不虚,但依旧不充盈,每年收支基本持平,盈余不多,多征商税,方能力保我大宋达到唐朝贞观盛世之铜钱堆积库房绳断之奇景。”

    听到这里,武植不由的鄙夷的看了看“义正严辞”的朱勉,后世随便一个高中生都知道,国家财政最健康的发展状态就是收支基本平衡,甚至有点小赤字这是最好的。

    因为国家的钱可不像老百姓的钱,存的越多日子过的越舒坦,国家税收的根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收支平衡,百姓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国家也才会更蒸蒸日上。

    宋朝这会国库里面的税收虽然也有不少赏赐给了官僚阶级,但根本上还是遵循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比如在全国大修官道,补充军备,建立各种福利机构……还有开封城的下水道疏通,环卫工人,城管,这些服务百姓的支出都要从国库里拿钱。

    宋朝历代总管财政的三司使可是宰相级别的高官,尽管这时已经取消这个职位,但是百年积累下来的财政行政经验比之后世现代化国家也不遑多让,财官们自然懂得收支平衡的道理,所以宋朝廷花钱向来大手大脚,每个部门甚至都有花钱的指标。

    ……和后世政府部门一到年末就突击花钱一个道理。

    武植知道,朱勉混迹官场这么久,自然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他之所以这么说,主意是对赵佶献媚,赵佶自诩为一代明君,自然向往唐太宗的丰功伟绩。

    “这么说,倒有些道理……”

    果然,龙椅上赵佶悠然的点了点头。

    “陛下!臣也以为不该加税!”

    这次跳出来的也是唐耿,他劝谏道:“税收乃是国之根本,怎可妄动?”

    “确实不该加税,赋税是国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慎重啊!”

    …………

    这时,有很多官员都出面表了态。

    “为何不能加税?我大宋商税不高,那些商人们个个富的流油,是该让他们出出血了!”

    “就是就是……”

    …………

    朱勉派系的官员们立刻跳出来反驳道。

    “哼!人家商人们富裕就该出血,尔等绝大多数不是比商人更为富裕,怎么不见出血?”慕容彦达瞥着那些官员冷冷道。

    那些官员们顿时噤若寒蝉,他们工资高,还搜刮民脂民膏,又经常受到赏赐,所以个个也富的流油。

    “国舅大人这说得是哪里话?我等蒙受皇恩,和那些商人们能一样吗?”朱勉阴阳怪气道。

    “人家商人是靠能力赚钱,如何又不如你们了?”

    慕容彦达听出了朱勉的意思,所以说话也丝毫不客气。

    …………

    “好了好了,两位爱卿先暂歇一下。”

    赵佶捏了捏眉心,这国家大事最是麻烦,这只是开头的争论,之后还要讨论许久才能有个定论,一想到后面的各种争论赵佶就一阵头大。

    “对了,武植!”

    赵佶突然眼睛一亮,他向下看着武植的方向呼唤道:“武爱卿,你是经商起家,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堂下一直笃定闭目养神的武植听闻赵佶呼唤也是一愣,他没想到这种国策之大事,赵佶居然会想到问自己的意见。
………………………………

第491章 加税就加税

“臣……”

    武植刚走出列,他的“好邻居”工部侍郎张表立即冷言冷语的打断了他的话。

    “陛下也说了,武植只不过是个商人,他肯定向着商人说话。”

    张表这是先拿话限制着武植,这样武植再反对加税就是假公济私了。

    “臣不……”

    武植不理张表,正色着只比刚才多说一个字,便又有一道刺耳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话。

    “区区一个商人有什么资格商讨国是?”

    说话的是朱勉。

    “陛下,我们朝堂论事,您叫一位翰林画院的人来参与恐怕不合适吧,而且,这人之前只是一介商人,不仅没资格,更没经验,我建议还是让武大院长归位吧!”

    朱勉话里毫不掩饰对武植的鄙夷轻视,绕是武植一直刻意低调隐忍,此刻当着满朝文武以及赵佶的面被如此羞辱,也是不由的心中气恼。

    “朱大人如此看不起商人,不知道尔父又是何出身?”武植瞥着朱勉,冷冷的回了一句,“做人可不能数典忘祖啊!”

    武植话音刚落,童贯和慕容彦达都是一脸奸笑了下,武植这话太不客气了,直接教训起了朱勉,而且还教训的让朱勉根本无言以对……朝堂上百官也都恍然的笑了笑,而朱勉此时脸色已经变黑了起来。

    朱勉虽然出生后,他爹朱冲就已经巴结到了蔡京,在朱勉成长过程中,都是按照着官宦人家的方式和观念生活的,所以朱勉忘记了、百官们一时也都没想起,朱勉的爹地朱冲,之前就是苏州最大的商人啊!

    说起来朱勉爹地朱冲的发家史和武植类似,都是经商成为大富豪后,在苏州本地乐善好施,建桥铺路,后来巴结到朝中大臣(蔡京),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权贵,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今日才能够横行霸道。

    “武植,你放肆!”

    朱勉对武植吼了起来。

    武植连带着朱勉和他爹一起骂了,朱勉怎能不气?

    “我如何放肆了?不都是顺着你的话来的?”反问一句,武植突然指着朱勉厉声回击道:“你朱勉咆哮朝堂,难道就不放肆!”

    “你……”

    朱勉气的黑了脸,他在朝堂横行霸道了这么久,还没有一个人这样呛过他,更没有人敢指他……但武植一字一句都铿锵有力,而且在理,朱勉一时根本找不到话反击。

    见朱勉被武植压制的无言以对,而且龙椅上的皇帝只是笃定的不说话,竟然没有刻意偏袒朱勉,朝堂中的很多官员,都微妙的看了看武植,尤其是刚才弹劾武植诰命的唐耿以及宋诚等人,眼里竟亮了几分。

    “武植,陛下在等着你回话,休得张狂!”

    一道带着愠怒的声音传来,转头看热闹的大多数官员顿时唯唯诺诺的回过了头,因为发话的人是蔡京。

    朱勉的脸色终于恢复了几分嚣张。

    “是。”

    武植颔首应了声。

    武植知道,蔡京的呵斥明显是向着朱勉的,若不是朱勉打断武植的话,武植也不至于和他呛起来,现在蔡京居然反过来呵斥武植,这不是偏袒又是什么?不过武植也没傻到去争辩,他清楚朱勉虽然自成一派,但是根上是背靠着蔡京这棵大树的,他们沆瀣一气很正常。

    这就是根基,武植现在在朝堂上完全没有根基,更没有资历,只有慕容彦达这个老友,以及童贯这个刚交好的朋友,但就算是童贯或者慕容彦达有时候想帮武植说话也不好找机会。

    “爱卿,说说看,你对加商税又何高见?”赵佶意味深长的对武植笑道。

    经过这么久的接触,他实在对武植的种种奇思妙想和机智佩服的很,所以这次他叫武植出来回答这个对武植两难的问题,隐隐有种捉弄的意思――朋友间的捉弄。

    “陛下,朱大人说的对,臣并无参与国家大事的经验,对于此事臣不好开口………”

    武植说的这么圆滑,赵佶无奈挑了挑眉毛,有些小失望。

    “不过……”

    “不过什么?”赵佶眼睛又亮了起来。

    “不过臣虽然对国家大事没经验,但是朝廷如果有意向加商业税的话,不管最后能否推行,臣都会把自己旗下的产业利润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缴税。”武植说完,对赵佶拜了拜郑重其事道:“能为我大宋贡献这些绵薄之力,臣也是倍感荣幸。”

    “武院长这说的是什么话,朝廷怎能唯独对你一家征收重税,岂不是有失天家公允?”朱勉立刻接话道,“要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